文學院多元人文學特色課程成果報導
編按:本校各學院學術提升研商會議擬定自104年12月開始,每月分別由各學院提供「研究成果」、「特色課程」報導,展現各學院卓越傑出之教學及研究成果。104年12月文學院多元人文學特色課程成果報導全文如下:
本校文學院是個大型學院,計有8個學系,4個獨立研究所及2個碩士學位學程,相當於美國的Faculty of Arts或日本的文學部。人文學科全都在其中,不再做進一步的劃分,院內甚至還有一般被歸為社會科學和藝術的學系。由於文學院的角色特殊,除了學院自身的教育外,還為學校提供大量的共同課程和通識課程。一方面有責任對所有院內同學傳授人文基礎知識,培養相關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提升全校大學部同學的人文認識與素養之任務。因此,文學院的系所課程顯得龐大而多元,更發展出各種不同的人文學特色課程來。
文學院在傳統上是以文本的研讀為教育和研究的核心(如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臺灣文學研究所等),院中雖然有人類系、圖書資訊系、戲劇系、音樂所、藝術史所等非傳統人文學系,但以文本為教育中心的傾向,還是頗強的。如中文系所開設的「中國文學史」課程,是中文系極具特色的必修課程,旨在引導同學對三千年中國文學發展有完整清晰正確之認識、了解。課中特重政治社會背景、流衍傳承關係、典型人物貢獻等課題之抉發,務求同學能見樹又見林,並有完整系統之文學史觀點與知識,俾他日無論教學、研究均有堅實基礎,可以繼續拓展。本課也是中國文學系的基本課程之一,主要在提供中國文學系的學生,對於中國文學的傳統,有一個鳥瞰式的整體認識。所以稱「史」:一方面是敘述不免得依據時代的先後;一方面若有可能應當「通古今之變」,略釋其源流、發展與變異。本課程是一種綱領式的詮解;因而需要與「詩選」、「詞曲選」、「文選」等作品的課程配合,交相參酌,方能見其精義。中文系又開設有「經學與文史的互動」的總合型課程,旨在讓學生對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的學術架構,及其各自的發展大勢和彼此的相互影響有較完整的認識。目的則在將中文系學生原本分開學習之經學、文學、史學、子學及其他相關學科之知識相互整合,使學生能得到融會貫通的機會,對分散之知識有更圓融完整的了解。此一課程,既有熔文史哲於一爐的優良傳統,又能養成學生多面向的綜合性思考,培養其掌握時勢、觀覽全局的能力。又如外文系開設「歐洲文學1800以後」課程,介紹歐洲大陸浪漫主義、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閱讀的文本,包括海涅、盧梭、福樓拜、杜斯妥也夫斯基、波特來、爾卡夫卡、湯瑪斯曼、波赫士等人的詩及小說,提供學生深入認識歐洲文學與思想傳統的機會,從而對西方社會自現代性出現以來的文學及文化演變有更具體的認識。又如哲學系開設的「倫理學」課程,更是深具特色。倫理學探討的是人應該「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有怎樣的目標」、「做怎樣的行為」等深具思考和反省議題的課程。作為一種實踐哲學,倫理學可以說是最關乎人生,關乎生命的哲學學科。倫理學分兩部分,一是基本倫理學,一是應用倫理學。前者是探討道德的本質與特性,並建構道德規範與道德判斷的基本理論;後者則探討各個實踐範疇中之道德課題,並以系統的方式建構適當的道德原則。事實上,倫理學是哲學中和實際人生最為相關的一個領域。這一面向的課程,既重文本,又重生命。
誠如前述,文學院在以文本的研讀探討為教育和研究之外,還有一些非傳統人文學系所。這些系所發展以非傳統形式文本為重點的課程,擴大學生對於文化資產的全面了解與處理能力,進而希望有助於臺灣社會發掘、保留、認識、創造這些資產,以豐富吾人的生活與文化內涵。如人類系的特色課程中,多與文化資產有關。人類學其實包含考古學、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等三項,因此有相當多的專業特色課程,如「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和「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二門課。「田野調查」為人類學系歷史最久且最具特色之課程,因此,此二課程,前者,學生需於寒假期間進行兩週的考古遺址發掘,讓學生能落實上學期所學知識,並於下學期進行出土標本整理。課程從對遺址遺物的認識開始、到田野調查技術、遺址發掘、標本整理、資料分析、問題研究、報告撰寫等一系列考古學方法(如3D技術、空間分析、文物繪測等)與技術,都有完整的教學設計。後者,學生亦需於寒假期間至原住民部落或漢人農村進行為期約兩週的「文化調查訪問」,讓學生能落實上學期所學知識,並於下學期進行田野資料整理及報告書寫,並結輯成冊印行。這一課程透過進行實際田野工作的過程,訓練觀察,寫作與邏輯思辨能力。並透過書寫研究計畫,與收集材料,讓參與者有機會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物質文化研究」與「博物館學概論」二門課,則與文化資產的考掘與發展高度相關。在物質文化與文化資產研究上,則包含文化資產政策、文物資產保護技術、藏品整理與策展、博物館學等課程。換言之,人類系的專業課程對於器物文明的考掘、處理、組織、保存與應用,是具備高度專業發展的特色。
此外,圖書資訊學系的教育則包含各種型態的文本與資訊載體的組織與管理,對於文化資產中具文本形式、實體載體形式或數位形式的物件,高度相關。其專業課程包含有「資訊組織」、「資訊機構管理」、「資訊資源與服務」、「資訊傳播科技」等課程。其中,又以「參考資訊服務」一課最具特色,「參考資訊服務」是建構現代圖書館與資訊機構的核心基礎。課程主要在介紹世界各地參考資訊服務的相關資訊,課程基本上是為許多新興的圖書館管理理論而設計的。首先,圖書館管理需要研究與實務的整合,它強調服務的落實與基於研究發現而做的決策。其次,「使用者導向的服務」、「視圖書館為一個地方」及「綜合性圖書館管理」等概念,均強調圖書館環境與服務都需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來設計,以確保他們的使用經驗、增強客戶滿意度。服務技巧與敏感度是達到這些目標的重要元素。最後,合作學習與團隊圖書館管理強調團隊合作與資訊共享。為此,學生就需要主動參與課程小組活動,彼此資訊交流與共享,強化學習效益,這堂課的宗旨就是「研究、敏感、合作」。另一特色課程為「資訊組織」,其課程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瞭解資訊組織之意義及相關工作流程,掌握如何利用相關規範描述資訊物件,如何為替代記錄選擇檢索點及建構系統性的檢索工具,如何執行權威控制工作,如何利用機讀格式將資料登錄建檔等。因此在課程中亦希望同學對FRBR、Metadata、RDA等相關概念,能有基本的認識。
限於篇幅,只能局部介紹文學院的特色課程。大體說來,文學院的課程,既有人文經典與批判思維的面向,也有多元外語教育之深化與發展,更有文化創意與文化創作的設計及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傳播的理念。因此,相對應的課程群中,往往是實務與理念並重,人文與科技共存,深具多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