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暨法律跨領域學術交流會

(文/ 學術副校長 陳良基)

一個月一次的跨領域學術交流會,這次輪到擁有新館舍的社會科學院。早幾年搬回校總區的法律學院,正好緊鄰隔壁,於是有了3月25日充滿濃濃社會人文氣息的社科與法律跨領域交流會。

傍晚濕濕綿綿細雨,完全沒擋住大家探索學問的腳步,開始前先查了一下,本次共有十一個學院及臺大醫院八十幾位主管、同仁報名,五點左右大多入座到法律學院霖澤館演講廳。楊校長致詞開幕後,社科院蘇院長及法律學院詹院長分別代表學院歡迎所有同仁來院作客。蘇院長精心設計一張簡圖說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與複雜性,具體點出社會科學家們費心研究的核心精髓及範疇,致力設計及維護可以提升人類尊嚴的制度,蘇院長的演講言簡意賅,讓許多像我一樣終生專注在技術的工程科學人,豁然開朗。

兩位院長安排非常札實的四個演講主題,如果不是我拜託盡量不要超過四個,似乎社會科學家們就可以講一整個晚上。本次邀請的講者分別為風險中心周桂田教授、準政委林萬億教授、智財權專家前法律學院院長謝銘洋教授及信託法新銳吳英傑教授。

周教授的講題為「低碳轉型社會之挑戰—能源、產業與空汙治理研究」,將中心近年來重要研究彙整成數個標題,重點放在轉變中的世界及如何維繫一個永續的社會契約。以福島大氣落塵模擬、全球CO2觀測及全球 PM2.5觀測為例,說明風險管理已是一個跨國界、跨邊界的全域研究。我們自己所處的臺灣更是嚴重,政府的治理同時面臨三大議題:能源碳排、產業轉型、空污治理,佔全國總產值四分之一的工業卻佔了碳排量的一半,電力業的區域性集中誘使中部地區空污超標成為常態,導致另一種環境、世代的不正義。而在能源、產業、環境的三螺旋運動中,又必須面對國際排碳綠色公約的垂直壓力,以及來自社會公眾能源民主與參與能源決策的水平壓力。聽起來,這問題似乎非常棘手!

準政委林教授的講題為「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臺灣社會預作規劃」。高齡社會議題一直是林教授研究群多年來全心投入的領域,老齡化已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課題。林教授更清楚的指出在老齡化之下,食衣住行等等生活生命所必須的社會行為,在臺灣已經陸續出現重要問題,例如65歲以上車禍的死亡率早已飆高至第一位,而一般公車無論在號誌、標示、站牌等,對高齡公民是非常不友善的設計。他以協助臺南地區重新設計的永世住屋 Lifetime House,以及幫臺南、新北等地重新規劃的公車告示牌等例子,說明從人本出發的新重要性,在未來高齡照護能為創新設計的新機會。

接下來謝教授接續以「企業創新與智慧財產保護」為題,說明在企業創新過程中,如何以有效的智慧財產保護措施,協助掌握關鍵的價值。幾件有名的智財訴訟案,謝教授娓娓道來都栩栩如生,例如臺積電與三星的搶人大戰,一個簡單的滑手機專利,卻是三星與蘋果之間高達十億美金的高額訴訟。而谷歌為進入手機市場花上天價,分別從IBM、Motorola買下千件專利以求與蘋果平分手機天下的故事等等。演講中,謝教授點出營業模式和方法及對價值掌握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會高過技術創新,我覺得這對技術開發為主的各領域專家是個很好的提示。

吳教授是法律新聘的年輕博士,題目是「信託 (Trust)—The Ugly Duckling」。老實說,我連題目都看不太懂,聽完也還是不太懂,但又知道似乎是在未來社會裡很重要的概念。信託起源於歐洲,普及於美國,在日本、韓國都已有完整立法,臺灣似乎尚可。信託主要精神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委托人將其合法擁有的財產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願經營管理,其利益歸於受益人。此外,信託可以隔代轉移,維持財產完整性。據吳教授說明,這是很重要的金融工具,看來自己回去要好好再閱讀學習了。

會後的問答及餐敘都非常熱絡,大家在社科院頤賢館教師聯誼室,各自分頭討論未來可能的合作模式。我也特別提醒,臺大未來在構思各類技術上的研發議題時,能善用臺大各領域卓越團隊的優勢,多多結合社會科學的思維,從整體社會宏觀角度做規劃,相信可以開創出更多具原創性的卓見,讓臺大的研究在全世界有更高的知名度,也能有更深遠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