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系藍崇文教授榮獲2016年國際晶體生長學會(IOCG)的最高榮譽Laudise

化工系終身特聘教授藍崇文博士榮獲2016年國際晶體生長學會(IOCG)最高榮譽Laudise Prize,這是臺灣學者首次獲獎。過去獲獎的包括去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赤崎勇教授(1998),IEEE愛迪生獎章的西澤潤一教授(1989),及中國大陸科學院陳創天院士(2013)等人。IOCG每三年評獎一次,最高榮譽獎項有Frank獎和Laudise獎,其中Frank獎是獎勵理論貢獻者,Laudise獎是獎勵技術貢獻者。藍崇文教授此次榮膺Laudise獎,是表揚他在太陽能高效多晶矽(High-performance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長晶技術的重大突破以及對其長晶機理的分析與模擬。獎章將於今年八月八日在日本名古屋的國際長晶會議(ICCGE-18)頒發,並進行學術演講。

高效多晶技術是臺大與中美晶團隊產學合作開發的長晶技術,由昇陽科做太陽能電池驗證。過去三十多年大家都希望鑄錠長多晶可以做出像單晶一樣的晶片,把晶粒做大,晶界做少,並控制電活性的隨機晶界越少越好。但在2011年團隊發現,這個方向是錯的,應轉往小晶粒且高比例的隨機晶界發展,才能降低缺陷提高品質,因而發展出所謂的『小晶粒技術』,重要的核心專利(TWI452185)多項已獲證 (包括美、日)。2015年多晶電池佔整個太陽光電市場的55% (2016上看66%),約40GW。2012年開始,全球多晶片陸續都是用小晶粒技術做出來的,而高比例的隨機晶界(>60%)就是主要的技術特徵。這個技術大幅提升鑄碇良率與多晶電池的效率。多晶電池在2011年的平均效率是16.5%,但在2016年已達18%以上,且分佈更窄。透過鈍化技術(PERC),量產平均效率已接近19.5%; 多晶電池的世界紀錄短短幾年更提升到21.3% (156mmx156mm)。這項技術大幅降低製造成本並提升電池效率,對全球太陽光電產業、再生能源應用、與增進人類福祉有重大的影響。

藍崇文教授是國際長晶期刊(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唯一的華人編輯,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臺灣化工學會金開英獎與賴再得獎、中美矽晶特別貢獻獎(2012, 2016)。曾擔任工研院太陽光電中心主任(2007-2010),創立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並擔任第一任與第二任理事長(2007-2010),現為名譽理事長,SEMI PV委員會副主席(2008-2011)等職務。藍教授執行多項科技部大產學計畫與國家能源型計畫,特別重視理論紮根與產業應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