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演化的原動力:「神秘的腦×具象的物」考古學特展
您可曾想過?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為何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走上了不一樣的演化道路呢?很大的因素應該是來自人類獨特的大腦構造。
開始製作各式物品解決生活的需求,創造各式象徵符號及語言來與其他人溝通,並且運用想像力與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做溝通時,人類的智能勢必已經與過去有所不同,這些能力讓我們與其他動物走向不同的道路。
今年暑假人類學博物館推出的「神秘的腦×具象的物-從出土文物看臺灣先民的智慧」考古特展,不同於研究大腦本身來認識大腦,而是以臺灣遺址出土的文物為媒介,透過各式各樣的玉器、石器及陶器來認識人類大腦的特殊性。這些精彩的藝術及工藝創新都與我們獨特的大腦構造息息相關,首先,考古學家將透過化石證據來告訴我們,遠古祖先腦的變化。觀察這些早期祖先的頭骨,可以看到腦容量有越來越大的跡象,而腦形狀也有所改變,因此腦的大小及組成似乎和人類智能的發展有所關聯。
除了珍貴的早期人類頭骨化石證據,考古學家還可以透過玉器、石器及陶器的製作,及其上的紋飾雕刻,讓我們領略大腦的力量,認識我們祖先智慧的發展。以石器製造為例,我們的祖先在製作這些石器時,必定對於哪類石頭比較適於打製,如何打製及如何使用有所討論及計畫,因此可以想像這些工具製作者在這過程中所必須運用的各種規劃及執行的能力。
而陶器的形制及裝飾更是人群展現其創造力、美感及運用象徵符號與他人溝通的重要媒介。例如臺北盆地的芝山岩遺址,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的出土陶片上,就可以看見美麗的彩繪。除了彩繪外,臺灣史前的居民也在陶器外留下各種經由拍打或是壓刻的紋飾,如方格印紋、魚骨紋、圈印紋等,這些美麗的紋飾展現了臺灣史前居民精緻的美感,也提供我們遙想早期居民生活美學的在線索。在此同時,臺灣幾個主要遺址也可以看到由臺灣玉製成的各式裝飾品,當時的人們不但運用臺灣玉裝飾自己,更將這些物品置於死去親人的身邊,似乎代表著其對於親人深深的思念與祝福。
透過臺灣考古學家的努力與協助,我們得以看到臺灣這塊土地上先民們豐富的創造力、精緻的美感、複雜的溝通能力及與另一個世界對話的想像,這些物品是臺灣這塊土地上存在的先人們智慧的展現,更是當代我們所擁有的無價珍寶。
展覽期間,博物館在8月的第1個周末(8月6、7日)推出考古推廣活動「阿奇出任務——呼叫遺址快出來」,透過授課和闖關活動的方式,讓學童在輕鬆活潑的遊戲中學習到史前與當代的關係,了解考古遺址、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歡迎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童帶著爸媽一起來參加,完成任務的學童,除了將授予證書,還有由木匠手作贊助,「恐龍化石巧克力」禮品要送給大家!!詳情請上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臉書粉絲專頁。
一、活動名稱:「神秘的腦x具象的物-從出土文物看臺灣先民的智慧」
二、展覽期間:6月24日~2016年8月15日
三、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四、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協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贊助單位:木匠手作創藝蛋糕。
活動名稱:「阿奇出任務——呼叫遺址快出來」
讓參與活動的學童隨者主人翁阿奇(Archae)回到史前的臺北盆地,幫助史前部落尋找失落的重要寶藏。
活動日期:8月6日(六)、8月7日(日),兩日共兩梯次;時段:當日上午10:00至11:4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活動對象: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童,每梯15人(含老師和家長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