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學金與大學排名吸引外籍生 臺大校園提供多元學習

在臺大校園生活中,常有機會接觸到外籍生。根據臺大國際事務處統計,105年上學期,共有749名外籍學生在臺大攻讀正式學位。不可諱言,臺灣提供獎學金是外籍生來臺的主要原因。不過,外籍生在臺大就讀,親身體驗多元文化,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獎學金與資源成主要誘因●

提到來臺念書理由,多數受訪外籍生表示,獎學金及學校排名是他們選擇來臺大的主要原因。來自越南胡志明市,目前就讀臺大法研所二年級的蔡玉芳明說,自己當時只是單純希望可以出國,原本想過要到英語系國家留學,又不想讓家裡負擔太大。「剛好看到臺灣有提供全額獎學金,就試著申請看看。」蔡玉芳明說。此外她也對學中文有興趣,希望可以來臺了解東亞文化。

「我當初只填臺大法律系,我想說既然都要出國了,就要念最好的學校。」蔡玉芳明來臺大後,選擇法律系就讀。

除了獎學金及排名等誘因外,交流機會及臺灣的文化環境,也是外籍生選擇來臺的考量因素。「馬來西亞有很多學校,跟臺灣有合作計畫。」來自馬來西亞,目前就讀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二的李恩浩說。他在大三時因為姐妹校交流計畫,來臺唸銘傳大學的傳播科系。

大學時他常跟其他國家的同學一起出去玩,發現很多人雖然不會說中文但都有學中文的意願。此外,他也從新聞上看見全世界對於中文老師的需求。「我會說中文也會說英文,我覺得可以走這行,擔任中間的溝通橋樑。」他說道,也因此就讀研究所時,他決定專攻華語文教學領域。

同樣就讀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一,來自美國的高覽傑,大學時在美國讀中文系,他曾在北京待過半個月,後來研究所選擇來臺灣念書。他說他更喜歡臺灣環境,因為在這裡可以自由使用YouTube跟Google,可是在中國沒辦法。「另外臺灣也保存比較多的研究資料,所以才選擇臺大。」高覽傑說。

目前就讀森林系大四的黃士軒,則是因為想更了解臺灣才來念書。黃士軒本身是臺裔日本人,當初父母在日本念書認識,畢業後兩人結婚,於是選擇留在當地生活及工作。這樣的家庭背景,也讓他在成長過程中度過了一段自我認同掙扎的歲月。

「在家裡跟父母主要還是說中文,從國小時發現家裡的文化習慣跟日本同學不太一樣,常常會想自己是誰。」長大後雖然漸漸融入日本環境,卻未影響到他想來臺灣唸書的想法。他也希望,可以藉此更了解雙親成長的故鄉。

就讀法律系大三的秦我姈,父母都是韓國人。但她從幼稚園開始一路上念的卻都是華僑學校,升學時也只考慮申請臺灣的大學。「因為父母不希望我經歷韓國那樣的升學壓力,所以才把我送到華僑學校,他們也覺得學中文對未來會有幫助。」她表示,韓國一般高中都有晚自習,學習時間拉很長,華僑學校則無。

●師生、學生間地位平等●

談到文化差異,不少外籍生提到臺灣人的人際距離比較近,也比較不會有明顯的公私領域區分。「在臺灣,路上常會看到很多肢體接觸親密的情侶,這在日本絕對看不到。」黃士軒與來自日本的經濟系交換生山田流光笑著表示。另外他們也說,在臺灣吃飯時同學經常呼朋引伴,最後變成一大群人。但在日本如果餐桌上有不熟悉的人,一定會事先跟對方說一聲。

不過,山田流光還說他來臺灣後,發現臺日之間的共同點,比他當初想像的還要多。許多臺大同學本身會說日文,他也遇到很多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同學,因此適應上沒有太大困難。

除了同儕之間的距離,蔡玉芳明說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也很近。她舉例越南過年時,初二要回娘家,初三則要到老師家中拜年,顯見老師在越南地位很高。但在臺灣,老師跟學生之間的地位比較平等,可以彼此相互交流。秦我姈認為比起韓國,臺灣人的階級差異比較沒那麼明顯。「在韓國你不能直接跟老師揮手說再見,一定要很有禮貌地打招呼。」另外對學長姐也要有一定的禮儀,不能像對平輩一樣。她表示剛來臺灣時,對於臺灣人之間沒什麼界線的相處模式有點驚訝,也花了一些時間適應。

●社會仍存在刻板印象●

談到來臺適應問題,蔡玉芳明認為她在臺灣的生活中,有時候還是會感受到臺灣對東南亞國家的歧視。「有一次我坐計程車時,司機聽到我是越南來的,就問我是來結婚的嗎?然後說他可以幫我介紹先生。」她說雖然臺灣人不會表現出明顯歧視的惡意態度,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對待不同國籍人士的差別待遇。

同時,蔡玉芳明發現店員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時,確實比較友善。像她看起來跟臺灣人沒什麼兩樣,「店員不了解妳的狀況時,就會不耐煩。」她提到剛開始來臺灣的時候,因為看不懂中文菜單,所以有一段時間都是吃學校的自助餐,只因為自助餐不必跟店員點菜。

來自馬來西亞的李恩浩,同樣也感受到差別待遇。他以買東西為例,當店員看見是西方人時態度會友善許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與朋友在咖啡廳聊天時,聽到身旁一名青少年對他母親說不想去泰國玩。他表示大部分臺灣人對東南亞的印象還停留在貧窮,但如果他們去過雅加達或是曼谷,就會知道這些地方比臺北還要繁榮。

在課後活動的部分,蔡玉芳明目前有參加幾個校內社團,其中包括越南的服務性社團以及柔道隊。「臺大是一個社團活動很豐富的環境,只要你想得到的都會有相關的社團讓你參加。」她說這部分跟越南的大學比起來很不一樣。

山田流光目前則參與了臺大國際學伴計畫,在課餘時間用視訊教臺灣的小朋友學英文。「因為我很喜歡小孩,加入這個計畫後,也有機會到臺灣各地去看看。」他認為臺大是一個很多元的環境,在臺大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另外校園本身也很開放。

對於外籍生參與社團的程度,蔡玉芳明認為影響的主要因素,還是在語言能不能溝通,另外課業壓力也是原因之一。就讀法律系的秦我姈表示,除了擔任韓國留學生會會長外,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專注在法律系上的課程。

李恩浩說上了研究所後,因為不是本科生,因此必須花更多時間習慣上課進度,所以比較沒有參加校內社團活動。但從他剛來臺灣的時候,每年都會到臺東打工換宿。「一開始是因為喜歡去潛水,但之後跟那邊的人關係越來越像家人,所以每年都會回去一次。」他說。

談到未來規劃,影響外籍生是否留臺的主要因素除了經濟層面外,還有心理因素。目前就讀臺大化工系博士班,來自伊朗的艾莫法說,由於臺灣物價太高,無法負擔這裡的生活,因此之後會回國工作。秦我姈說雖然臺灣薪資比較低,但相對而言生活壓力也沒有像韓國那大,因此她希望留在臺灣生活。黃士軒則表示,畢業後他會回到日本,但他希望可以找尋臺日交流相關的工作,擔任兩地的溝通橋樑。

來自印度就讀化工系博士班的潘第,十分關心家鄉的發展。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但他對於政治很有興趣,常常關注家鄉及國際上的政治議題。「必須要去關心政治,才可能有所改變。」他說道,將來畢業學成後,他希望可以回到家鄉擔任教職,為家鄉貢獻一己之力。

記者/攝影 林承勳、陳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