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改變被看見—廖嘉展的社區營造之旅
築夢人的毅力與社區居民的合作 交織出桃米社區全新樣貌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兼董事長,於11/8(三)受邀至臺大生傳系演講。憑著超乎常人的堅持與靈敏的洞察力,廖嘉展親手撕下過去桃米社區被貼上的各種負面標籤,使其搖身一變成為全臺著名的生態村。
重回故鄉,社區營造的起點
應著臺灣媒體的全盛期,從新聞系畢業的廖嘉展紮根於<人間>雜誌,雜誌停刊後重回故鄉南投埔里,更曾繼承父業創立了國術館,⼀路蜿蜒,最後仍走上社區營造的道路。
一回故鄉,廖嘉展藉著過去在新聞系累積的觀察力與敏銳度,發現社區不只整體經濟發展低落,更令他震驚的是自我認同極其缺乏。「一定要先讓大家認同⾃己的社區,傳承社區意識才有可能。」於是,廖嘉展決心改變桃米社區,讓居民重拾人與人、土地與人之間的情感,1999年2月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成立。
地震後的劫後餘生 新故鄉的重獲新生
然而,不是每件事都能盡如人意。在921地震的重重一擊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基地一夜間灰飛煙滅,但這難以想像的挫折卻沒有澆熄廖嘉展的熱情,反而給了新故鄉進行社區營造的全新角度;更在多年後,串起台日友誼,將日本社區地震重建指標「紙教堂」移至臺灣。「每件事都有它發生的意義。」揚起笑容,廖嘉展如是說。震災後,新故鄉引進生態專家進入社區進行資源調查,才發現桃米社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光是蝴蝶、青蛙與蜻蛉就佔了全台各別物種的半數以上。以生態保育與社區重建為目的,新故鄉基金會決心將桃米社區打造成獨一無二的生態村,從生態環境的建構、解說員培訓與認證、民宿經營管理到創造地方特色料理,新故鄉基金會不只整合社區資源,更在保育生態資源上做足功夫,形塑出臺灣絕無僅有的空間景觀外,也成功行銷主打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觀光人潮。
政府資金撤出 以社會企業的姿態重新出發
2005年年,921重建委員會的資金不再補助後,廖嘉展開始思考新故鄉的新方向。他嘗試將新故鄉轉型為社會企業,透過產官學社互助,讓桃米社區與社會企業的連結從抽象變得具體,讓社區意識得以傳承,最終目標為再現蝴蝶王國,使桃米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城鎮。
因緣際會下,廖嘉展前往日本神戶參訪發現日本震災後社區重建指標—紙教堂。紙教堂在日本功成身退後,廖嘉展決心將其移至桃米,並定位為新故鄉轉型成社會企業的創辦地點。如今,紙教堂已具有社區集會所、教堂、藝文展演、見學服務與自然農園等功能,對外不僅成為桃米社區的著名景點,對內也成功拉近了社區內人與人、人與地方間的距離。
相知相惜 成就桃米社區
當被問到要如何讓居民跨出第一步參與社區活動時,他說:「其實我很幸運能夠在這個社區做事。居民都很善良又願意幫忙我們,幾乎沒什麼參與不熱烈的事情發生。」新故鄉是一個讓每個人都能互相交流、發揮所長與彼此幫助的平台,但沒有居民的共同參與,這一切都是枉然。因為相知相惜,廖嘉展與社區居民才能朝著共同目標一起前行。
桃米社區的營造案例讓人看到觀光從來都只是使社區被外界看見的媒介之一,而非最終目的。真正重要的是居民間互相合作與彼此信任,創造出社區意識,這才是社區營造能夠永續經營的根基;而廖嘉展就是那位吹起號角並伸出雙手改變桃米社區的築夢人。
文圖/新聞攝影服務學習課程同學 生傳三 游昊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