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48 - 韓愈師說 傳道為先

(文/圖:許炳堅教授)

A. 師說傳道

(A.1) 有道與無道

從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倡比電子還細小的微中子境界的陰柔道來看,陰柔乃至於全無是常態,而喧嘩的有只能算是暫態,人間一切如同過眼雲煙,很快就會從燦爛歸於寂靜。同樣地,短暫的人生百歲也算是一種暫態,死後分解而回歸自然才是常態。

出家的僧人能夠清心寡慾,看得淡、看得開,並且一心向道,終究會成為有道高僧。反之,人間的君王如果貪得無厭,擁有愈多、慾望愈大,就會成為無道昏君。對財物抓得愈緊的,愈會成為無道;能夠捨棄與放得開的,才能夠成為有道。因為「道」本身就是沒有,就是看不到。

人生的兩個極端例子很有趣,也反映出「道本身就是沒有」的重要性。一個極端就是皇帝或者女皇(如唐代的武則天)擁有全天下的財富,俗話說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且後宮擁有三千佳麗,生活上應有盡有。另一個極端是出家的和尚或者尼姑,居住在寺廟裡,沒有私人的財物,又是單身。至於一般人,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讀者們想像一下,上述兩個極端者(皇帝與有道高僧)相見面,誰有比較多想問對方的問題呢?極可能是:皇帝擔心死後無法再享受今生的奢華與榮耀,急著問如何才能夠長生不死。至於有道高僧,早就看開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視生死如浮雲,無牽無掛,沒有特別要向別人請教的問題。

我們可以用照鏡子來說明,有些人講究使用高貴華麗的鏡子,這是極為膚淺的層次。一般人可以從鏡子裡可以看清楚自己的服裝儀容,這是最大眾化的層次。進一步來說,細心的人可以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表情,是否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再更進一步,有些人甚至可以看出靈性與非凡的氣質!就像在閱讀一篇寓意深遠的文章,有些人慧眼獨具可以讀出字裡行間、並沒有直接寫出來的更深一層的含意,也就是弦外之音!

其實,有錢也和照鏡子非常地相似,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與境界。金錢並非萬能,但是生活上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話說回來,錢多了對於生活也幫不上大忙。更何況,錢如果太多了反而會引來麻煩,甚至於引起歹徒覬覦而招致殺身之禍。

(A.2) 傳道,然後受業、解惑

華人社會在很多方面都訴諸於道,因此「道」的含意就包羅萬象。簡而言之,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倡的微中子境界的陰柔道,孔子在《論語》裡提倡的尊天的陽道,以及一般社會奉行的地道來遵從地球運行、與人道來調和人際關係。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著作的〈師說〉文章流傳至今,被教育界奉為圭臬。該文開宗明義地提出了重要的論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被排在首位。

在21世紀的東亞教育特別是臺灣的教育,經常忽略了傳道這一項,而是直接栽進了受業領域來講授專業課程。至於解惑一項,也是著墨不多,並不特別鼓勵學子們踴躍發問。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遵照政府制定的課綱來進行,對於什麼樣的道應該在學校裡傳授,不太在意,其實是忽略了。

專業知識有教科書可以遵循,年輕學子們要認真學習。至於道,就要靠用心去領悟了。「悟」就是「我的心」,這是內省的功夫,不是外力所能夠加以左右的。再外一層的惑,要依靠個人的思考然後發問。從小到大,學校裡的老師們以及家長們都強調「學問」的重要,也就是學習之外、還要加上發問。

專業知識被証明是有用的東西,所以學生們被要求要好好地掌握住。這是屬於回饋良好的項目,也就是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所說的「Stay hungry」,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盡全力去做。對應的是「拿得起」。

傳道與解惑就比較迂迴,效果不是顯而易見,很多人就不屑於做。因此,賈伯斯(Steve Jobs)要我們「Stay foolish」,也就是裝笨一些、不要斤斤計較、硬著頭皮去做就是了。對應的是「放得下、看得開」。

(A.3) 現在、未來、過去,容易與量力而為

把握當下固然很重要,對於未來與過去也要做整體的考量。時間是連續的概念,很難做出清楚的切割。「現在」所代表的時間究竟是多長比較恰當,是今年、這個月、或者今天呢?同樣地,未來的考量,是畢業後的前幾年第一份工作期間、或者是65歲退休之前的幾十年、還是需要替未來幾代的子孫著想呢?

人類的歷史事件經常重複地出現,過去的經驗可以做為未來很好的借鏡。這是因為宇宙星體的運行是繞著運轉回到原來的相互位置,而且人類的作為也是在善與惡之間擺盪著。

對於中尺度大小的事物,物理學的「粒子說」可以適用,牛頓(Isaac Newton)力學的定律就足夠來規範。做事情遇到瓶頸與障礙物,轉彎繞過去即可。因此「容易」是萬靈藥,只要把轉彎的「易」容納進來,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當高科技進展到原子層級的奈米尺度大小,物理學的「波動說」可以適用,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的波函數主宰了整個行為。此時,「量力而為」按照量子力學來從事就是最佳的策略了。

(A.4) 快思、慢想、豁達

人類的大腦經過長期的進化,已經發展出應付外在環境的有效模式與節省能量的方法。對於外部的刺激,大腦與神經系統有快速反應機制。先是由「快思」機制做出即時反應,對應的是「聰明才智」,也就是英文smartness的意思。如果所遇到的事情非常地複雜,就需要大腦啟動「慢想」機制,在相關資訊與知識裡爬梳,進行「深思熟慮」的考量,也就是英文intelligence的意思。

有很多情況,個人並不需要逞強爭勝,能夠放得下、看得開,表現出「豁達」的人生態度與智慧,就是英文wisdom的意思。

在學生的課業上,我們經常以圈(O)、差(X)代表對與錯。其實,圓圈也有「歸零」的意思。X在英文的用法,表示可以用其他東西所取代,也就是「外卡」(wild card)的意思。年輕人不必每一次都記住已知的答案,機會來臨時表達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更能夠促進創新。

B. 現代通識課「永慶精神在21世紀」,是引導年輕人奮鬥的明燈

年輕時候大家比較在意的是聰明(cleverness)與明智(smartness),反映出來的在於智力商數(IQ),也就是學業成績上。等到年紀稍長進入產業界做事,把收集來的資料經過深思熟慮(intelligence)做最好的綜合判斷,才是正途。

人生的更高境界是智慧(wisdom),這是經驗累積所萃取提煉出來的精華。做事圓融、看得開、與世無爭。在適當時機知道要讓步,自己吃虧來促成大家合作,這是有道的境界。

成功者依靠的是人生智慧,而非個人的聰明才智。20世紀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的正規學校教育,只念到小學三年級為止。他所賴以成功的,並非在技術上、或者學術上與人爭勝。在此,「術」指的是成就。例如,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ex)與功績圖(FoM,Figure of Merit)都是「術」的表現,也就是可以拿來做比較的。臺灣的學術界喜歡計算個人發表的期刊論文點數,就是「術」的強烈奉行。

成大功、立大業的人,他們的做事超越斤斤計較的術,還讓有些人誤以為是「不學無術」。老子的《道德經》與孔子的《論語》,其內容是定性的敘述,而非定量的比較,所以也沒有實施的具體數據(data)來讓後學者做比較、或者超越。20世紀被尊稱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先生也達到同樣的境界,永慶精神在21世紀可以是引導年輕人奮鬥的明燈。

為了協助21世紀人工智慧時代的年輕人很方便地採用王永慶創辦人在20世紀的方法,有必要開設新的通識課「永慶精神在21世紀」。把當時的方法與精神(例如王永慶的「瘦鵝理論」),經由「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轉換、取出特徵值,應用賈伯斯先生「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現代管理學的詮釋,再加上老子《道德經》與孫武《孫子兵法》的一貫加持,可以成為適合現代學生們吸收與運用最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