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第56篇:做時間的主人:善用過去、現在、未來
(圖/文:許炳堅教授)
A. 時間提供最大的機會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光陰,能夠活超過一百歲的比率非常地少。個人在一生當中,偶而會捫心自問: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
我們都知道,人生的三大要素是:空間、時間、不確定。空間很容易體會,前後、左右、上下,是對稱的,可以往左移動也可以往右移動,並沒有特別的限制。時間就不一樣了,時光一路向前奔馳,無法掉轉回頭。也就是說,時間的流動是單向的。至於科幻電影裡的時光機器可以回到過去,那只是想像的,純粹讓觀眾們覺得新奇與好玩而已。網路上有不少文章討論這樣的議題:時間是什麼?它是人們心智活動的幻覺嗎?
在我們生活上感受得到的時間量級,可以用鐘錶來測量。還有,我們都知道實數(real number)可以用來描述現在,但是虛數(imaginary number)呢?為什麼所有高中學生,無論是理工組的或是文法商組的,都要學習虛數?
虛數可以用來描述過去與未來。電路板上的電阻(resistor)不能夠儲存能量,在兩端加上電壓則電流馬上流通,把電壓移開電流就不見了,所以電阻值用實數來表示。至於電容(capacitor)與線圈的電感(inductor)可以把能量儲存起來,移到其他時間來使用,所以電容值與電感值就分別用虛數來表示。
(A.1) 真象(Fact)、部份證據、真相(Truth)、想像(Imagination)
人生所面對的事物並非都是真實的,有不少是其他人的假設、想像、學說、或者推論而已。對於很多重要事情,雖然我們可以睜一隻眼、閉另一隻眼,得過且過,不要去斤斤計較。但是在個人的心裡頭一定要弄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麼回事?
真正發生的事情,叫做真象(fact),也就是事實。可惜我們很少看到事實的全貌,經常是看到部份證據(partial evidence)。拿車禍現場來說,因為發生得太突然了,在旁邊的路人都是看到車禍情況之後,才對於車禍之前的情形做出想像(imagination)或者推論(inference)。如果路口裝設了攝影監視器,就有機會還原現場,但是也有拍攝角度的限制。需要有好幾部監視器,才不會有拍攝死角的問題。
另外,宇宙大爆炸(Big Bang)發生在大約一百三十億年前,我們根本不知道當時的真象,甚至於連部份證據都非常地缺乏。同樣地,地球上生物的起源也是充滿了迷團,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種流行的學說,上帝創造世界又是另一種流行的學說。人死了靈魂去哪裡呢?上天堂了、或是下地獄了?天堂在哪裡、地獄又在哪裡?因為沒有人真正見識過,所以扯不上真象。但是,人死了、不見了,那麼真相(truth)是什麼呢?
把真象(fact)的實體抽走,就剩下真像(image)了。如何把真相(truth)與真像連結起來呢?依靠的是心,也就是「相」加上「心」成為想像(imagination)啦。
(A.2) 歷史情節經常重演:過去可以反射到未來
「珍惜此刻、把握當下」是我們很喜歡用來鼓勵年輕人的名言。對許多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三天,分別是:昨天、今天、明天。在此,我們詳細探討古人使用這三個字的智慧。
首先,「昨」由「日」與「乍」組成。乍的意思是忽然、短暫,有嚇一跳的味道。昨天代表過去,留傳下寶貴的經驗,以及累積了有用的辦事方法。過去的經驗既便宜、而且容易取得,大部份是免費的,除非有人寫成劇本而擁有其著作權。
其次是今天,今與金同音,代表非常地貴重。今天的一切事物被不同人士所分別擁有,也就是人們所宣稱的財產。在昨天、今天、明天之中,今天最貴了,因為大家的財產都表現在當下。
至於明天,還沒有來到,需要靠豐富的想像力。「明」由「日」與「月」組成,也就是太陽照耀得到的地方都包括進來了。我們要把握現在,做最好的準備,以便迎接比今天更便宜又充滿希望的明天快樂地到來。
歷史情節的本質經常會重演,只是經過了轉換,而且相關的細節會重新排列(permutation)與組合(combination),不盡相同罷了。為什麼呢?因為人性的善與惡、美與醜,幾千年來變化並不大。雖然時代的環境不同,基本人性總是循環著,而且以不同的樣貌出現。
(A.3) 與其精挑細選「站對邊」,不如「讓站的邊變對」
在21世紀,年輕人除了鑽研專業領域的知識之外,還要培養自己的專長,也就是擁有比一般人在某一項目做得更為出色的能力。
對於重要的議題,有些人很在乎是否分辨出「對、錯」,總希望自己的發言是站在對的一邊。其實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有很多本來認為做不到的事情,後來也陸續被實現了。孔子提醒我們「舉一反三」,就是對於一個議題的不同角度都要有能力提出強力的見解。即使目前最有利的方法被競爭對手捷足先登了,而且也申請專利來保護,我們還是可以從其他象限(quadrant)、其他角度出擊,找出替代的等效方法來。這樣子可以讓自己所站的,經過轉換之後也成為對的一邊,豈不妙哉!
競爭的雙方除了比較靜態的有形實力之外,動態的調兵遣將、彈性運用也是影響勝負的重要關鍵。歷史上的出名戰法,例如圍點打援、空城計、草船借箭、背水一戰,值得我們善加利用。
(A.4) 訊號、資訊、數據的分別
人類與外界接觸的,以訊號(signal)的形式出現。訊號包含了豐富的內涵,經常被視為類比(analog)訊號,主要是由電子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的畢業生來處理。如果把訊號經由類比至數位(analog-to-digital)轉換,就成了數位形式的資訊(information),就適合由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的畢業生來處理。
資訊與數據(data)的差別在於,資訊含有強烈的未知成分,例如往後幾天的天氣預測。而數據指的是比較可靠的內容,例如實驗室裡的量測結果、個人在銀行的存款數目、個人的出生年月日以及國民身分證字號,等。商業數據就適合由管理學院的會計學系、財務金融學系的畢業生來處理。
當然啦,資訊與數據在許多場合會交互使用,並沒有嚴格的分辨。例如,人工智能(AI)系統在深度學習時使用的大數據(Big Data)在很多案例裡,其實包含了不少資訊的成分。
(A.5) 系統層次: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根據維基百科的報導,人類腦細胞高度活化使用的比率是20%左右,也就是說還有80%等待被高度活化使用。
在「成功方程式」一文裡,我們提到了硬體、軟體的配合之外,解決重要問題的系統知識極為關鍵。在高科技的今日,系統層次最富有彈性,可以說已經深入開發的系統領域大約是20%,還有80%等待著被開發。
如果在傳統的硬體、軟體領域下功夫,就是採取「由下而上」(bottom-up)的策略,雖然出錯的機率不大,卻是在發揮螺絲釘、零組件的小角色。反之,由系統層次切入問題,這是「由上而下」(top-down)的策略,可以照顧比較廣的範圍,也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