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EMBA「106級畢業典禮」 歸零學習 開創新契機
2020年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衝擊下,全球的產業鏈及經營模式正在大幅改變,在面對疫情的壓力下,除了審視自我企業體質是否能因應各種挑戰,更迫使企業加速歸零開創新機、積極進行企業轉型,以達永續經營的目標。
臺大EMBA自1997創立以來,提供兩岸華人企業高階主管及菁英進修的管道,培育具備世界觀、跨界觀念之高階人才,一同在臺大EMBA這個平台上跨界交流、創新學習,至今已經累積超過4,000位校友與學生,臺大EMBA 優質的品牌形象深植人心,並建立以充滿活力且多元的學習環境為己任,希望對臺灣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力及貢獻。
因疫情緣由,今年106級畢業典禮於9月27日假臺大綜合體育館盛大舉行,除了現場觀禮外,更運用直播方式,讓因疫情而無法前來的每一位畢業生,擁有一場別出心裁的「臺大EMBA雲畢典」,這也是臺灣大學2020年最盛大的最後一場畢業典禮,席間有各上市櫃公司的企業家及高階菁英共215位畢業生,再為臺大EMBA龐大校友群增添生力軍。
加強兩岸學生的交流活動與跨界學習
典禮首先由臺大管理學院胡星陽院長致詞,以及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預先錄製的致詞影片揭開序幕。臺大EMBA打造多元文化學習平台,除了具有陸商、臺商共學的獨特性,還能鏈結臺大、復旦兩校的學術和人脈資源,深獲兩岸企業高階經理人的重視,經由此學術交流平台,掌握兩岸經濟、企業發展趨勢。
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致詞時表示:「這次疫情以後,世界經濟的格局、社會文化的格局,多番重大的變化,我們要有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知識思想準備去迎接未來,尤其在全球結構不斷發生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畢業生們越在困難的時刻,我們愈要保持警醒、清醒,用我們已學的知識來追求光明燦爛未來道路,期待不久將來同大家在臺灣相聚,分享自我成就的喜悅。」
接著,胡星陽院長首先祝賀各位畢業生完成三年的課業。他表示,這是難忘的經驗,因為疫情讓畢業典禮延後三個月。記得在各位剛入學時有關 E的說法,運動習慣(exercise)、創業心態(entrepreneurship)、同理心(empathy),在就讀臺大EMBA要保持創業時的積極心態,要對同儕保持同理心,更要好好維持健康保持運動,有健全的觀念,就擁有美好的人生。
復旦班陸籍畢業生代表王知波致詞時,對於就讀三年的時光中,體驗臺大EMBA致力兩岸三地 EMBA學生跨校選課機制,在學術自由的校園中獲取不同觀點,時刻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重新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跨領域結合的管理專業,透過多元融合的學習交流平台,造就自我人生的再啟,這是最美好的獲得。
臺大EMBA「核心策略」,轉變學習價值
臺灣大學副校長周家蓓也蒞臨現場勉勵畢業生,周家蓓副校長說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讓整個校園氛圍改變,但唯一不變是大家熱情的學習心,在座的各位都是業界的佼佼者,再回歸學習一定懷抱著更高、更遠的夢想,希望今天對大家來說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更是在事業上另外的啟程,最後再次恭賀各位畢業快樂。
在這個重要的典禮,特別邀請到聞名海內外的魏德聖導演擔任嘉賓,大家可能不知道導演大專時是電機系畢業,因為少年的夢想毅然而然走向導演之路,而同樣在座的畢業生重返校園學習,以追求年少時的夢想,從學習中找到轉變價值,完成自我夢想是小夢,但成就並影響他人是更大的夢想。最後他引用「為什麼讓一無所有的我們看見夢想,為什麼要讓我們在有限的人生中看見希望,為何總是賜予我們一些抓不住的東西,即便如此還是要緊緊抓住的我們是不是很醜陋呢?還是說很美?」一段話獻給畢業生,盼找回初心並完成年少的夢想,別再磋跎等待。
結合現代趨勢與社會脈動,讓臺大EMBA品牌更具代表性
隨著世界局勢動盪,產生新的全球產業格局,臺大EMBA在課程方面,培養學員的世界觀,積極增加異地教學的機會。放眼全球頂尖的EMBA,也都有海外課程,最好的學習就是接觸跨國的文化。臺北班畢業生代表蘇哲生致詞時說,畢業是感傷的時刻,回想三年前報名臺大EMBA時,和現在的自己真的改變不少,就像一首歌「我們不一樣」。在臺大EMBA的三年薰陶下,大家擁有更多原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收穫,如國際觀的視野、強健的體魄、交了新的朋友,對自我更具自信,但更重要的是擁有更快樂的心情面對未來,EMBA與其說是學術、技術,更是一種哲學,臺大EMBA是沉澱自己心靈,邁向更美好未來的哲學殿堂,最後引用傅斯年校長的一段話「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之精神」為自我期許。
106級畢業生精心的組曲旋律,伴隨最後一堂鐘聲響起
典禮的尾聲,臺大EMBA畢業生全體演唱由「明天會更好」、「紅蜻蜓」、「乾杯」、「朋友」、「再出發」、「祝福」等多首組曲混RAP組合成美妙樂章,將在學三年的學習辛勞、同儕情誼都融入曲中,歌頌對學習與友誼的深刻情感。「一起出發,一起到達~一起成為榮耀臺大人,106級下課了!」伴隨最後一堂鐘聲響起,執行長劉啟群給學生最後叮嚀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