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 楊志新院長專訪

撰稿人:臺大新聞所 王茲筠同學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座落於公館靜謐的一隅。院外綠樹蓊鬱,踏進院內,沒有一般醫院的嘈雜與壓迫,有的是大片和煦陽光,透過挑高玻璃天窗灑落,沉靜而舒適。光影的流動能為病患帶來溫暖與生命力,他們將希望寄託於每一位專業醫護,院長楊志新(James Chih-Hsin Yang)教授對此了然於心,更加堅定帶領臺大癌醫成為世界頂尖的信念。

回顧成長歷程,楊志新認為在德國讀的小學六年級那一年,獲得了關鍵的啟蒙。德國的基礎教育注重探索及表達,以自然為例,考試的方法是播放十種鳥類的叫聲,測試叫聲與種類的配對,他當然拿了零分;而從小在臺灣最引以為傲的數學,卻因為他從未在課堂上舉手回答過問題,而被老師視為數學能力有問題。多元開放的教學方式就是最震撼的教育,「打破框架」成為他日後思考與研究時的核心能力。

返臺後,求學一路從建中到臺大,楊志新在臺灣最自由開放的校園中,獲得完整的成長。隨著身分從臺大學生變為臺大教授後,他也更深切體認到臺灣教育的困境。以歷史悠久的臺大醫學系為例,百年來集結了全臺灣最優秀的學生,培育出的人才固然專業,但他認為如果學生能從小有紮實的邏輯訓練,搭配創意與驗證的能力,在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將不僅止於此,定能創造更多突破。

楊志新將這樣的理念與教學結合,為充滿標準化的醫學教育增加多元思考的豐富性。在既有的醫學知識教育上,他也嘗試跳脫框架,帶領學生思考不同的可能。「以前大家都知道癌症不會傳染,但有沒有可能細菌也會引起癌症?現在知道了,胃癌會。」他強調跳脫框架的重要,更在乎科學辯證的過程,因為醫師不能天馬行空,終究是以解決病人問題為首要之務。

一名優秀的醫師能以現況為基礎,遵循既有準則,達到標準醫療,而楊志新期許臺大醫學系與臺大醫院能更上一層樓–超越世界準則。其在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效力期間,積極拓展新藥臨床試驗的機會,終讓臺大醫院成為全球新藥的臨床試驗重鎮,實驗性治療領先全球,同時為病患爭取更多康復的可能性。

「我們是全臺灣最好的醫院,更不能侷限自我,要讓國際看到臺灣。」楊志新帶著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從效力近30年的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進入成立不久的臺大癌醫擔任院長一職。

楊志新笑著說:「我對臺大癌醫的期許是『華人頂尖,世界一流』,但其實我想要的是成為『世界頂尖』。」攤開許多不同評比數據,如肺癌第四期五年存活率與比爾·蓋茲基金會評比的血癌照顧等,臺灣都是全球第一。在癌症治療方面,臺灣有極佳的基礎,而臺大癌醫承襲了臺大醫院許多優秀醫師,硬體設施又更加先進,自然應該立足臺灣、放眼世界,追求更宏遠的目標。

投入醫學界相對不吃香的臨床試驗漫漫30年,如今成為臺灣癌症治療的總舵手,楊志新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他從不諱言自己的幸運,當年一頭栽進臨床試驗,恰好跟上了世界趨勢的發展。他期望以自己的經歷,鼓勵有志於此的年輕醫師投入臨床試驗,不僅能提升臺灣大學在專業領域的能見度,更可藉由不斷精進的治療水準提升國人對於醫療的信心與希望。

QA
Q:學生時期最喜歡的臺大角落?
A:以前的圖書館,即現在的校史館,那裡古色古香,彷彿置身歐洲。

Q:閒暇之餘最喜歡作什麼事情放鬆?
A:最喜歡聽音樂,以前還參加了合唱團。而且我聽音樂就是專心聽,要表達對音樂的尊敬,加上人的耳力有限,不要浪費。

Q:喜歡的音樂類型?
A:聽的類型很廣泛,臺灣最新的流行樂也都會接觸,不過古典樂始終是最愛。

Q:有沒有想過如果不當教授或醫師,有可能會從事什麼職業?
A:如果排除掉天賦的因素,最想要的是當音樂家。也曾經想過在藥廠研發部門工作,應該會很有趣。

Q:如何形容自己現在的工作狀態?
A:樂在其中。因為我夠幸運,加上有家庭為後盾,可以每天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我認為我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

簡歷
楊志新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臺大醫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與臺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長期投入癌症新藥研發和抗癌藥物臨床試驗。學術成就傑出,曾主導全球大規模臨床實驗,其學術論文也被全球高度引用,亦是臺灣臨床試驗科學化和制度化的關鍵推手。歷來獲得的學術獎項無數,甫獲第24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為極具前瞻性的癌症醫學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