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理學院、寫作教學中心聯手打造黃金密集課

110-1學期起,理學院在寫作教學中心的支援下,共同規劃邏輯思考、英文基本寫作和口語海報表達三門密集課程,期望院內學生透過系統性培育來奠定學術基礎溝通軟實力。先弄懂邏輯,再應用邏輯,豈不是較合乎邏輯?

高等教育的核心即在訓練思辨能力,思辨能力不僅運用在學術研究、跨域整合、創意實踐等方面,甚至可進一步發揮影響力,為社會開展更多溝通空間。例如日常對話中就有不少需要運用思辨能力的情境:

「看到這則新聞,我決定也要保留初戀的電話。」
「他哥既廢又渣,他們是雙胞胎,他八成也好不到哪去,別暈船!」
「欸,你看一下這個YouTuber,他講2022前幾個月的預言全中,可以斗內。」

此類對話不時聽聞,但結論有時卻是錯的,主因為思辨的過程出了錯。那麼,該如何提升思辨能力?關鍵在「邏輯」。它在哲學課和少數通識課是本武林祕笈,修練後就算沒有成為高手,也能讓人在思考時少出點錯。在經常需要表達思辨過程與結果(特別是寫作與口說)的課程裡,邏輯比較像江湖俠士腰上佩帶的利刃,大家都覺得行走江湖要隨身佩帶,但鞘裡那把究竟是寶劍還是破劍,恐怕連自己都不清楚;真要拔出來揮幾下的時候,也許才發現劍已生鏽或忘了磨,甚至納悶:劍咧?

上述意思是,邏輯為必備的基本能力,但這項能力在一個班級的學生中很可能參差不齊。因此,若能使這項基本功更紮實,將可減少思考時可能發生的錯誤,促進有效表達。

理學院最近跨出了這一步。自110-1學期起,在寫作教學中心的支援下,開設三門密集課程,課程具備三項特點。第一,邏輯打底:邏輯被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學科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放在課程的第一階段紮根,再開枝散葉,連結到第二階段的寫作與第三階段的口語表達。第二,中英並授:三門密集課皆各開兩班,一班為中文授課,另一班為全英文授課;各課程可獨立選修,若同學選擇三階段課程修好修滿,可橫跨、接軌不同語言授課的班級,階段性地落實高教全英語授課(EMI)的目標。第三,有效評量:各班於期初和期末分別進行前、後測,以量化機制檢測修課前後差異,使改變可以被看見,增強信心和進步的動力。

在推行高等教育以全英語授課(EMI)的趨勢下,理學院所開設的這系列密集課程,不僅能落實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亦能增進英語寫作及口語表達力,兼顧基本能力與英語能力的培養。修讀此課程後,將有助於同學觸類旁通,對往後各項課程的學習能有更深入探索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