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有成 螢火蟲再現臺大校園
為增加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的生物多樣性,並提升校園環境品質,在臺大校友「50重聚」的經費捐贈下,校園規畫小組及臺大農場歷時一年,共同推動螢火蟲復育工作。如今正值每年4月至6月上旬的繁殖季節,傍晚六、七點時在臺大農場附近就有機會見到閃閃發亮的螢火蟲,因而成為校園內熱烈討論的議題。
校園內的螢火蟲復育工作並非一蹴可及,需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步是去年初(2021年)由校內的昆蟲系、園藝系及農場專家們共同努力,在臺大農場內打造乾淨、親水的自然環境,做為黃緣螢幼蟲的合宜棲地;第二步為去年8月間野放田螺,形成食物鏈,建構螢火蟲的食物來源;第三步則是臺北市立動物園於去年底慷慨捐贈1200隻黃緣螢幼蟲,於臺大農場作物標本園內進行野放。
臺大農場場長,同時也是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潘敏雄表示,近期是繁殖季節,已慢慢可在傍晚看到螢火蟲出現,雄性的螢火蟲會發出較明顯的螢光,藉此吸引雌性的螢火蟲交配。預計未來天氣若再暖活些,數量就會更多。
潘敏雄說明,為了營造良好的生態圈,臺大先從改善人工水圳的水質開始,創造活水環境,把水草養好後再野放田螺,以做為螢火蟲的食物來源。整個流程已投入約百萬元經費,未來還須持續投入人力維護環境。
潘敏雄認為,螢火蟲復育成功,證明臺大校園是一個環境友善的地方,沒有任何農藥,水質也非常乾淨。他建議可再將復育基地周遭的燈光調暗些,避免影響螢火蟲繁殖。他也提醒學校師生到臺大舟山路、農場水車附近觀賞螢火蟲時,記得保護生態,留意其他生物,且不要攜帶手電筒等太亮的物品,並配合防疫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