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 - 文學院
AI與高度科技化的生活來臨,人文教育培養的創新與想像的素養正可以作出貢獻,和大家一起迎接當代文明的挑戰。文學院112學年開始鼓勵跨系所合作,開設跨域綜觀的課程。這些首次嘗試的課程一方面成為文學院「院學士」課程的先驅,也與學校「未來大學」創新的課程內容相呼應;另一方面,這些舉措也持續豐富將來世界的高等人文教育。
「物質•媒介•身體經驗」課程
文學院於112學年下學期新開設「物質•媒介•身體經驗」,由藝術史研究所老師盧慧紋、音樂學研究所老師呂心純和戲劇學系老師謝筱玫共同開設。這是3個系所首次合作的課程,吸引來自不同科系背景的同學選修。
課程內容切中人文藝術結合當代生活的關懷,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者余舜德老師起頭,介紹「身體感」,講授人們如何以身體感構築世界;呂心純老師講述捷運、百貨公司等都市大眾生活空間如何透過媒介化營造不同的空間感;盧慧紋老師梳理書法藝術的歷史發展,並討論當代書法家如何挑戰傳統媒介與審美規範;謝筱玫老師強調身體經驗也是獲得及傳遞知識、情感和記憶的方式,並以工作坊形式讓同學們體驗身體如何詮釋詩作。
課程包含講座、輪流授課、工作坊以及參訪等形式,同學探索「物質」、「媒介」和「身體經驗」如何深嵌在人類各日常生活及創造活動中。課程取徑多重,內容貼近當代生活,同學也興致盎然。
此外,文學院於112學年下學期新開設的「科技與人文」課程,由圖書資訊學系、哲學系、語言學研究所3個系所6位教師參與,大規模的跨科系所及教師總數,也是文學院的先例。此門課程涵蓋以下6個主題:
一、「數位人文概論」主題:認識數位人文的概念、發展、工具與挑戰。
二、「數位博物館」主題:學習博物館對各種媒體設計與建置的考量,以及數位科技應用於博物館成效評估與觀眾研究的實例與作法。
三、「語言表現的科學視角」主題:學習辨識不同的發聲部位、解釋其生理構造與基礎,並以科學實證的方式搜集及檢視語言產出運動與感知策略。
四、「大型語言模型與人文研究」主題:探索大型語言模型,並學習在使用語言模型過程中,需謹慎考慮的倫理和隱私問題。
五、「科學思想與人文」主題:瞭解現代科學與哲學交織的人文關係,對世界觀問題進行探討和反思,認識當代科學世界觀的特質。
六、「AI與倫理」主題:探討AI的行動、信念和偏好,分析道德主體概念,並與倫理學和心智與行動哲學進行交流。學生將透過數位資料、語言學和哲學思辨等跨領域對話,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