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藥能治療憂鬱症嗎?
近年來歐美國家發現迷幻藥 (psychedelic) 輔以心理治療,能讓憂鬱症病患或是癌末病人有抗憂鬱效果。雖然機轉尚未完全了解,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迷幻藥物的抗憂鬱效果與血清素受體促進、增進神經可塑性以及改變腦網路動力有關。2023年澳洲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許可將迷幻藥運用於憂鬱症治療的國家。然而,迷幻藥物種類繁多,目前尚無法確定不同迷幻藥抗憂鬱效果的差異,也尚無明確證據顯示迷幻藥比傳統的血清素抗憂鬱劑有更佳的抗憂鬱效果。
有鑒於此,臺大健康資料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杜裕康,協同義守大學大昌醫院徐天威醫師、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梁志頌醫師,以及其它國內外醫療學術機構進行跨國合作研究,透過貝氏網路統合分析的實證醫學研究方法,發現在治療憂鬱症的迷幻藥研究當中,只有含高劑量裸蓋菇素 (Psilocybin) 的抗憂鬱效果比傳統血清素抗憂鬱劑(escitalopram, 臺灣常見商品名為立普能、離憂、替你憂、易思坦)更好。其餘的迷幻藥如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 (MDMA)、麥角二乙胺 (LSD)、死藤水 (ayahuasca) 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效果沒有顯著的比血清素抗憂鬱劑更好。
不過由於迷幻藥物的藥理作用明顯,受試者往往能夠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接受到迷幻藥物還是僅接受到安慰劑,因此研究過程可能無法順利盲遮。此研究透過網路統合分析,讓迷幻藥物能夠與盲遮成功的安慰劑比較,進而分析出迷幻藥物實際上可能的療效。這項研究結果已刊登在世界醫學頂尖期刊《英國醫學會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對於評估使用迷幻藥物治療憂鬱症,做出重要的貢獻。
研究成果全文:https://doi.org/10.1136/bmj-2023-078607
關於臺灣大學健康資料研究中心:核心業務為推動健康資料研究、提供健康資料分析協作及諮詢服務,並協助衛生福利部管理「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臺灣大學分中心。中心主任為公衛學院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教授杜裕康,副主任為醫學院內科教授廖偉智,並聘有一位專案教師,以及資料分析師數名,協助校內外健康資料庫以及統合分析等相關研究的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