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百大貢獻事蹟系列報導 - 推動臺灣農業機械化 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臺灣農業機械化始自日治時期,戰後由農復會主導引進耕耘機,進而扶植本地農機公司,帶動國內農機工業的發展,以鐵牛取代耕牛,從而提高土地生產力,讓臺灣農產品從入不敷出到賺取外匯,成為工業發展後盾,教授高坂知武和他所帶領的臺大農機團隊居功厥偉。
教授高坂知武於1930年來臺開啟農機教育研究和推廣先河,先後任教於臺北帝大農業工學講座和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合計50年。戰後早期還是臺大唯一一位農機教授,開設所有課程,在臺大調教一批菁英推動臺灣農業機械化,有張舉珊、沈國文、吳維健、彭添松,以及陳貽倫、李廣武、張漢聖、劉昆揚、盧福明、蕭介宗、馮丁樹、張森富、李允中、葉仲基、朱元南等,一脈相承,將農機推進自動化和智能化,促進臺灣農業轉型與升級。1983年退休後返回日本,更以其退休金成立獎學金獎勵學生。
高坂教授在戰後接受農復會委託進行農機具普查時,建議政府應輔導本地工廠。1960年獲聘新成立之中國農業機械公司顧問,指導新型耕耘機、噴灑灌溉機具、插秧機、動力微粒噴霧粉機、乾燥機等現代農機具發明改良並量產。1970年代臺灣工業起飛,農村勞力不足,農業機械需求甚殷,曾創造農機工業空前榮景,猶如今之半導體產業。
教授高坂知武和當時臺大農業機械學系團隊的努力,促進臺灣農業現代化,讓臺灣成為亞洲農業機械化的典範,而有之後農復會輸出成功經驗協助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