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百大貢獻事蹟系列報導 - 稻作改良研究促成「蓬萊米」培育生產
「蓬萊米」是現今臺灣主要的食用米,係臺北帝大作物學講座教授磯永吉與日籍技師末永仁合作改良稻作的成果。蓬萊米的誕生,提升米價和產值,改善農民生計,穩定生產有餘,更輸出貢獻於國家經濟,並促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稻作栽培在1970年代大幅躍進,餵養無數人。
磯永吉教授1912年來臺,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1914年升任台中州農事試驗場技師,任內指導末永仁進行臺灣在來米與日本稻的改良。1923年末永仁的「幼苗插植法」讓日本粳稻品種「中村」成功在臺灣栽培,而於1926年被命名為「蓬萊米」,由此展開臺灣稻作的蓬萊時代。1929年選出抗稻熱病、一年兩穫的「臺中65號」,是為臺灣80%新育成粳稻的祖先。故人稱磯永吉為「蓬萊米之父」,稱末永仁為「蓬萊米之母」。
1930年,磯永吉擔任臺北帝大理農學部作物學講座教授兼大學附屬農場場長,戰後留任臺大農藝系。在臺灣45年,培育眾多優秀農學家,如徐慶鐘、黃榮華、陳炯崧等人,為臺灣農政及農學重要中堅。在農林廳顧問任內,為聯合國農糧組織撰寫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一書,將臺灣的作物生產制度推向國際舞台。
磯永吉教授是第一位研究臺灣稻分類的學者,他的博士論文將當時547個臺灣稻限定品種進行分類,為後來稻作改良奠定基礎;他與末永仁領導的團隊在臺灣進行的稻作改良事業,對臺灣和亞洲地區糧食百年大計貢獻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