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的第80篇:多重選項 系統性增加Prompt提問的角度與維度

圖文提供:許炳堅講座教授

A.增加不同的角度與高維度
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裡。可惜大部份華人追求所謂的正確答案,亦即夾角為0度的直線,整個思維限縮在直線的一維空間裡。本文所探討的,就是把思維活潑到平面的360度(增加提問角度)、以及撐開到三維的立體空間(增加提問維度)。

2016年起,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開始在各級學校裡廣為流傳,當時所重視的是電腦程式語言的寫作能力。許多年輕人在高中課程、以及大學課程裡搶著學習Python程式語言,「AI + X」成為流行的顯學。有不少大學先後成立人工智慧學系、智慧運算學院來凝聚力量,各行各業努力地向AI靠攏過來。

2022年底,生成式AI、特別是ChatGPT問世。使用者不必依賴自己的電腦程式寫作能力,而是採用自然語言與ChatGPT對話,使用英文、中文、或者其他通用的人類語言皆可。流行潮流轉變為「X + AI」,對於人工智慧的注意力快速地分散到各行各業去。

現代人生的錦囊妙計,可以從二、三、四、五個選項的不同角度與維度來看。二極對立與調和的議題已經在第79篇有詳細的探討。本文就從其他的多重選項議題來說明。

(A.1)三選項的「剪刀、布、石頭」
人生所面對的三大要素,分別是:空間、時間、不確定。對於空間與時間,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從小學起、經過國中與高中階段、一直到進入大學為止,正規教科書的內容大部份圍繞著空間與時間打轉。

對於不確定,大家就生疏許多。有些人喜歡借助於《易經》的卜卦與指引。小學生們都知道,遇到無法分辨輸贏的情況可以用猜拳來決定。數學上的遞移律告訴我們:如果A大於B、而且B大於C,那麼A就大於C。這是把A、B、C三項放在一維空間的直線上,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從一維空間的直線擴展到二維空間的平面,「剪刀、布、石頭」可以形成循環的相剋關係,而非比較大小的關係。大眾的認知是:剪刀贏布、布贏石頭、石頭贏剪刀。也就是說,在循環關係下贏了第一局、接著再贏第二局,到了第三局反而會輸。反之,在循環關係下輸了第一局、再輸第二局,換到第三局卻贏了。

人生際運的逆境、順境、困境與「剪刀、布、石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努力迎接逆境的挑戰並且巧妙地因應,就有機會突破到順境的喜悅。如果在順境的舒適圈停留太久、鬆懈下來,等到困境降臨時將會措手不及。在困境裡窮盡心力找出脫困的方法,也可以轉入逆境去好好地喘一口氣。

由單純的直線關係轉為反敗為勝的「錯位」曲線關係,著名的例子就是春秋時期的「田忌賽馬」故事。在春秋時期,齊威王所擁有的上、中、下三等馬匹分別勝過大臣田忌的對應馬匹。謀士孫臏給大臣田忌獻策,以己方的下駟對應齊威王的上駟進行犧牲打,然後以己方的上駟對應齊威王的中駟、以己方的中駟對應齊威王的下駟,成績是一場敗與二場勝來獲得總體的勝利。

(A.2)另一個三選項的「有、空/虛、無」
宇宙的正常物質、又稱為明物質以固態、液態、或者氣態的型式存在於各個星系的恆星、行星、衛星之中。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明物質大約占整個宇宙組成的5%左右。其他95%的組成,則以暗物質、或者暗能量的型式存在。質量比一個電子還輕1000萬倍的「微中子」(neutrino)就是很有名的一種暗物質。

人類的眼睛可以分辨出固態、液態的明物質。至於無色、而且無味的氣態明物質,就很難察覺出來。宇宙的物質與能量的總和不變,遵循「物質不滅定律」,也可以表達為更嚴謹的「質能守恆定律」。

固態、液態明物質的「粒子性」很強烈,可以用牛頓運動定律來描述其位置、速度、以及加速度。當速度非常快時,加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修正即可。明物質的變動,大致趨向於最低能量。當處理電子、或者更微小的粒子時,「波動性」很強烈,主要是趨向於最大亂度。

一般年輕人很務實,習慣於眼見為憑、耳聽為證,對於「有」的領域感覺良好。其實,「空」並非完全沒有。例如,空車子有車子、只是沒有乘客;空房子有房子、只是沒有住客;空氣有氣體、只是相當地稀薄。「虛」與「空」相對應,主要是指時間領域,例如:過去、現在、未來。「無」則是人類的眼睛看不見、或者手摸不著;可能是因為太細小、或是太遙遠、或者太黑暗。細小的物體在適當時機可以合成為看得見的有形物質。「無中生有,有生於無」的成語,就是這個道理。

盛行的生成式AI包括ChatGPT與DeepSeek,涵蓋「有」的大部份領域。它們對於「空/虛」與「無」的領域,則很少碰觸。生成式AI屬於大型的電腦程式。我們可以用「手、腦、心、靈」四個境界來做比喻,「有」對應於「手、腦」的境界(包含人類左腦的理性計算以及電腦運算),而「空/虛」與「無」則對應於「心、靈」的境界。心與人類右腦的感性思考相呼應。

根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先進半導體晶片的運算能力每2年會增加一倍,生成式AI的效能也會隨著等比例地增強。在「手、腦」的境界,年輕人已經被生成式AI超越,差距也會愈來愈大。年輕人唯有在「心、靈」的境界多發揮,才能夠顯現出人類的長處與優勢。

生活上與工作上經常要判斷「法、理、情」三方面,何者最為適用?對於「法」,大家都要嚴格遵守。有時候依靠專業的律師,可以找出不易察覺的疏漏、或者些許的優勢來趨利避害。「理」則是大學教科書的內容所再三強調的。至於「情」,大部份人認為是文學的抒情成分居多。其實,「情」充滿不確定,可以很有彈性,根據「情勢、情形」來做出更為妥善的因應,這是機會所在之處。

(A.3)四選項的「舉一反三」
數學上,互相垂直的橫軸與縱軸把一個平面分割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裡的一個點,其橫座標是正數、縱座標也是正數。第二象限裡的一個點,其橫座標是負數、縱座標則是正數。第三象限裡的一個點,其橫座標是負數、縱座標也是負數。第四象限裡的一個點,其橫座標是正數、縱座標則是負數。東亞的年輕人求學時,被長期制約成習慣性地追求老師預先準備的標準答案,也就是落點在右邊的橫軸上、或者是在第一象限裡,亦即「對」的精確答案。

頭腦靈光的年輕人對於一個重要的議題,有了一個想法之後又有了另外的三個想法。如果這四個想法的差異不大,都落在保守的第一象限裡,只能夠算是「舉一又三」。一個想法由第一象限要移轉到第二象限,必須包含「反」的效果,也就是反對、唱反調的特性。同樣地,一個想法由第二象限要移轉到第三象限,必須包含「上下顛倒」的效果。總而言之,「舉一反三」必須把上下左右的四個象限都包含才行。

遇到重要的議題,如果能夠把上下左右四個象限的全部想法快速地搜索一遍,然後找出當時最適合的角度去回應,必然得體。即使對方想要掙扎、或者給予反擊,我們也能夠好整以暇,從容地應對。

(A.4)五選項的「五行」
五選項的「五行」可以對應於物質材料的金、木、水、火、土,也可以對應於方位的東、西、南、北、中。三選項的「剪刀、布、石頭」只有循環的相剋關係,而五選項的「金、木、水、火、土」具有相生相剋的更為豐碩關係。從中醫的學說來看,人體的五臟器官分別與五行對應,即心對應於火、肝對應於木、脾對應於土、肺對應於金、腎對應於水。五臟的循環相生關係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對角線的相剋關係則為:肝木剋脾土、脾土剋腎水、腎水剋心火、心火剋肺金、肺金剋肝木。

至於方位關係的五行,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中央屬土。一般人常說的買東西,因為(東方)木與(西方)金可以一起放在採購籃裡,而不會互相排斥。

傳統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也蘊含著五選項的關係:三十而立的悟能、四十而不惑的悟淨、五十而知天命的悟空、六十而耳順的唐三藏、七十而從心所欲的如來佛。從非線性系統的局部最佳解答與全面最佳解答來看,最陡梯度下降(Gradient-Descent)的深入法對應於悟能,爬山演算(Hill Climbing)的淺出法對應於悟淨,穿隧(Tunneling)的旁通法對應於悟空。忘我與無法則分別對應於唐三藏與如來佛。

附錄:人死後,去哪裡?
人生的最終歸宿,無論是傳統的土葬,或者是放在靈骨塔的火葬,甚至是近幾年也流行的樹葬、海葬,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各個宗教對於靈魂的歸處,有其安撫人心的說法:
˙基督教、天主教:上天堂
˙佛教發源地的北印度:緣起緣滅
˙佛教傳入中土:輪迴
˙道教:下十八層地獄
人死後殊途同歸,只是每一個宗教所掛門牌的稱謂寫法不同而已。都是鼓勵人們在世時,多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