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百大貢獻事蹟系列報導 —肝炎聖戰:撲滅病毒性肝炎,對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貢獻
臺灣大學在撲滅B型、C型肝炎上的卓越研究成果,不僅改變臺灣的肝炎防治策略,有效降低B肝帶原率,成功經驗更被世界多國參考採用,也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相關政策,遏止B肝蔓延;此外,臺大團隊全球首創的C肝療法,於國際間盛行20年,根治許多患者,造福全球人類。
B型肝炎被稱為臺灣的「國病」,盛行率曾高達20%。1969年,宋瑞樓教授開始臺灣B肝研究,陳定信教授加入團隊後,研究出臺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兇為B肝病毒,以及臺灣B肝病毒亞型與地理分布有關。在臺大團隊等的疾呼下,及時任衛生署科長許須美(臺大校友)擬定B肝預防注射計畫的努力下,使臺灣在1984年成為全球首個實施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的國家,於1986年擴大至所有新生兒。張美惠教授團隊的研究證實,此政策有效降低兒童肝癌的罹患率,使臺灣成為全球第一個以施打疫苗預防癌症的實例,也啟發國際間探索以疫苗防治其他癌症的可能性。
宋教授團隊另也針對小型肝細胞癌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可透過檢測α胎兒蛋白濃度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做早期診斷,再以手術切除或絕對酒精注射進行治療。
除了不同世代醫師群的接力貢獻,臺大公共衛生學者也從流行病學角度致力於B肝防治,如陳建仁教授團隊建立肝癌風險預測評估模式,成為全球各地肝臟學會訂定〈B型肝炎臨床處理指引〉的重要參考。
此外,臺大對C型肝炎亦有突破性研究,如陳培哲教授團完成臺灣C肝病毒基因定序,使臺灣的血庫能篩檢C肝抗體,有效預防因輸血而感染C肝。陳定信、賴明陽教授團隊研發的「慢性C型肝炎合併療法」,更是領先世界,被寫入各國醫學教科書。隨著C肝口服藥問世,臺大團隊針對本土基因型、腎衰竭患者,及B肝、C肝合併感染者等特殊族群,研發療法,成為國際醫界治療C肝的依據。
WHO在2016年提出2030根治病毒性肝炎之目標,臺大研究成果已協助臺灣達成90%新生兒免於B肝感染的目標,並幫助超過10萬國人根治C肝,讓臺灣有望提早實現WHO的目標。
臺大的肝炎研究不僅造福臺灣,研究團隊更透過在世界性醫學組織及國際學術雜誌擔任要職,引領全球肝炎防治,提升臺灣在國際醫界的地位,可謂是臺灣對全球公共衛生貢獻的最佳典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