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大學發展-史欽泰博士(本校56週年暨創校73週年校慶慶祝大會貴賓演講全文

陳校長、辜理事長、各位貴賓、各位教授、各位同學:

今天接受陳校長的邀請,出席母校五十六週年(創校七十三週年)校慶,並參加母校頒授辜理事長名譽博士典禮,感到非常榮幸與興奮。尤其是離開學生時代已有30多年,這幾年看到校園增加了許多大樓、校務也蒸蒸日上、年青又傑出的教授們增加了許多,學弟、學妹們比起當年更加聰明、活潑,不輸給世界上一流學府,讓我感到身為台大人的光榮。我畢業之後,服完兵役隨即赴美普林斯頓大學念書,拿到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工作短暫時間,時值政府正推動發展IC工業,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我就返國到新竹加入當年不太有人認識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常有人誤以為是台北基隆路的工業技術學院。沒想到一待就是20多年,新竹也成了台灣高科技產業重鎮,去年產值己達九千多億台幣。這20多年來變化真大,回想當初在母校唸書時,學習電腦是很時髦的,可是當時的電腦是不准學生碰的,電腦被安置在大房間裡,學生們實習課是要先用打卡機打卡後交給窗後的助教由他代學生上電腦。今天可是人手一個PC、手機和PDA,隨時隨地可以上網蒐集資料、聊天、寫e-mail 的Internet時代,真是太神奇了。PC、手機及 Internet正是讓今天全球化進展、變化迅速,同時也是知識經濟之主要推手。這兩天大陸與台灣先後相隔一天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會員,對我們以製造為優勢的許多產業帶來雙重的衝擊,甚至如教育服務都可能受到嚴苛的考驗。加速教育改革,鼓勵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價值是唯一之路。

以下我想談談我對知識經濟之體認。知識經濟顧名思義,就是以知識之創造、累積、流通與運用為主之經濟型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Lester C.Thurow)在他的新書中指出人類正經歷自蒸汽機發明以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個以「腦力」決定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將取代傳統的有形資產(土地、設備、勞力、資金及礦產等)成為驅動經濟成長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美國ENRON公司,財星雜誌5百大企業排行19,有句格言「你擁有的(資產)不如你知道(知識)的重要」(What you hav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what you know),這句話聽來好像替大學作宣傳。教育、訓練與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扮演最基礎的角色,而大學是產生知識最重要的地方,即所謂的「知識引擎」。據估計,對國計民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有70%是在一流大學產出的,因此,大學的發展對知識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知識和一般的有形財產不同,越流通越多人使用往往越有價值,資訊與知識藉由網際網路廣為流傳增加學習的效果。科技產品藉由專利的授權形成流行的標準,使生產者、消費者共謀其利。錄影機剛問世時,一般評價認為SONY的Beta技術優於松下之VHS,但SONY採獨家策略,松下則採取了廣為授權其他廠商生產,結果VHS獲得壓倒性勝利。微軟之所以稱霸電腦市場也是由於IBM採取了開放的標準架構,因此眾多軟體公司開發了許多應用軟體支援其作業系統。單一電腦功效有限,但兩部、三部、四部、、、連線後,網路使得電腦的功效變得奇大無比。網路的效用是使用者的二次方,如果只有一個使用者它的二次方還是一,但如有一百萬個使用者,它的二次方就有一兆那麼多。換句話說,知識由於多人使用,自然而然就廣為流傳,形成標準,相關聯的應用軟體、周邊設備相繼開發,雪球越滾越大,這就是知識分享所產生的「報酬遞增」效益。

如果不學習,知識很快就落伍,要不斷的學習才有不斷的工作機會,而且要跨領域的學習。Fiorina 45歲出任HP總裁,她大學在史丹福主修歷史,後來又到M.I.T修科學管理,多方面的知識幫助她壯年就登上大企業的最高主管理。美國奇異公司是學習型組織最佳範例之一,鼓勵員工追求最佳作業方式(Best Practices),剛退休的前總裁Jack Welch認為「最偉大的競爭優勢,在於組織的學習能力以及將所學化為行動的能力」。奇異特別設立人才訓練中心,以培訓其員工,培養學習與分享熱情之文化,不僅獎勵「原創者」,也獎勵「分享者」。奇異從許多其他公司獲得點子:從Toyota學資產管理,從Wal-Mart學快速市場情報蒐集,從Allied Signal學Six Sigma,從Cisco、Oracle學數位技術之應用。

只有學習是不夠的,最要緊的是要創新,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不創新即死亡」。早期我國的IC技術是由RCA引進、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是Burroughs,這些公司早已消聲匿跡不見了。3M是創新的典範,允許員工使用上班之15%時間研究自己有興趣之主題,平均每年有600種產品問世,30%的營收來自於最近四年內上市的新產品。創新並不只是新技術、新產品、新製程。新的營運模式、行銷策略等服務也不能忽視。台積電運用晶圓代工之營運模式,以高效率、高品質服務顧客,台積電的創新模式並不亞於麥當勞的創新。Starbuck咖啡,研發多種品味,建立品牌,設連鎖店,提共一定品質之服務,這些都是耳熟能詳創新的例子。大學教育的創新也處處可見,例如在教學方法及教材設計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提供生動活潑有趣的學習經驗,發展e-learning 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學習,與教授、同學互動,運用網際網路以虛擬教學(virtual education)的方式,可以無遠弗界的吸收全球各地的學生,因此虛擬大學,雖然沒有校園,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將是實體學校與虛擬學校並重之趨勢。除了教學上的創新外,在學校行政管理上也可以創新,例如賓州大學於1995年時檢視學校行政及教研支援部門,能外包和委託經營的就不再自己經營,此舉不僅替學校節省支出,而且收取權利金而增加不少收入。

創新過程中要能勇於試驗,容忍失敗,失敗是創新的常態,美國3M沒有人會因試驗失敗而被解聘。最近著名的MIT Media Lab.創辦人Nicholas Negroponte在新竹的一次公開演說指出;創新與發明需要建立一個鼓勵的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擴大「異質性」,鼓勵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意見,從中迸出創新的火花。 Negropontet成立Media Lab.當初,十位教授都是在MIT各系所難以安排教職的特殊人物,每位教授專長皆不同,開會聚集時沒有挑戰專業的場面,有的是異業交流的創新點子。而社會對「失敗」的接受度,也將影響創新的勇氣。如果一個人因創新失敗而需要付出龐大的代價時,那麼就不會有人願意創新了。美國可算是世界上「失敗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也因此鼓勵了年輕人前仆後繼的一再嘗試,也才會有成功的新產品不斷出現。我們需要以社會群體一同去負擔這個風險,讓有新想法的人勇於嘗試。

另外一個現象,大企業裁員而小企業提供就業機會。美國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葛林斯班說:「美國的成功關鍵在於企業精簡與裁員之能力」。90年代美國賺錢大企業每年平均裁員60到80萬人,2000年三家非常賺錢的大企業每家都裁掉5萬人。90年代中期大企業每裁一個工作機會,整體經濟就增加1.5個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機會主要來自小公司,小企業創新的速度是大企業的兩倍,也是創業型經濟的特徵,而小企業的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大學、研究機構或是大企業研究部門的研究成果。台灣大企業最近也開始裁員了,但小企業創新的腳步未能跟上,就是我們整体研發投入不足,我們需要加緊努力,鼓勵研究發展,增加整体創新及提供就業機會的能力。

全球化是一種能有效運用全球各地資源的組織經營能力,尤其是資訊通訊技術的運用及加入WTO後,資金、貨物、人才、技術及資訊等之流通更便利、快速,使得企業全球化經營更加容易,也是趨勢。以電腦公司為例,DELL是系統整合者,自己不生產電腦,主機板、機殼、監視器、鍵盤等這些都是專業分工廠,各就其位、各司其事,整體聯成網狀系統,效率奇高。繼製造分工之後,最近印度興起白領代工熱,利用網際網路,及流利的英文爭取各國企業之後勤繁瑣的事務性工作,諸如資料建檔、催收信用卡、保險理賠、維修及客戶訴求等,也將形成新的知識服務業。學術與研究機構也無法自外於此潮流。全球化亦意謂必須遭受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甚至引來異業者的加入競爭行列例如世界著名大學有可能來台設立分校,而企業設立之企業大學(corporate university)也會分食教育訓練市場,以美國為例,1990至1998間企業大學從400家增加至1,000家,已對正規大學之發展造成競爭。

以上所談的是我對知識經濟之觀察,我想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的功能不論是教學、研究與服務,都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分科不再足夠,如知識產權、奈米料技、生物科技等都不是現在大學傳統學科所能涵蓋的,未來的大學必需加強跨越科技、跨多項技術領域及新興科技領域知識人才之培育,同時也必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學習與團隊分享的精神;在教學方法及教材設計上,朝更多元化之設計,例如運用多媒體、e-learning 、網際網路等方式;建構大學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最佳場所。

工研院也體認創新前瞻研究的重要,正積極推動與一流大學合作成立聯合研究中心,台大是工研院主要合作對象,今天下午即將簽署合作協定,希望透過這樣的合作,雙方都能在知識之創造、運用上互蒙其利,進而助益國內產業之發展,發揮技術移轉中心、創新育成中心之功能,促進知識產業化,可以對產業發展作出更具體的貢獻。最後讓我們共同期許母校台大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學,再次感謝陳校長之邀約,敬祝 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