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慈青社多年來默默從事校園清理服務工作目前正積極推動校內環保擬具初步規劃與施行方向

一群來自各學系的臺大慈青社同學,每星期三的傍晚,默默地在「小福廣場」前集合,開始沿路撿起校園內的垃圾,多年來始終如一。社長經濟系陳竫詒表示,她從大一就開始和同學自願從事這項清理校園的服務工作,現在已經大三。她覺得,在彎下腰撿垃圾的同時,學會了謙遜,這種收獲是課堂上學不來的。由於這項不為人知的服務義舉經媒體披露,引起校園師生矚目。

慈青社全名為慈濟青年服務社,四年多前,社員們有感於在校求學,也應該回饋學校,所以就動員起來,開始了他們每週淨校的活動。根據中時晚報12月16日報導,「四年來,參與的學生們都是自動自發,沒有人強迫,也沒有任何獎賞,但每週淨校都有十多人會自動來報到,哪怕是烈日當頭的酷暑,或是寒風颼颼的冬季。

從小福廣場到新生南路,是台大人潮最洶湧的路段之一,有人興高采烈地在籃球場上鬥牛,有人騎腳踏車呼嘯而過,也有人急急忙忙地準備去吃飯約會,鮮少人注意到安靜的他們,而即使有人注意到了,也頂多以為他們是不得已在上勞動服務課而已。有時碰到同班同學,同學們的反應多是尷尬的笑笑,或者替他們打打氣,偶爾還會丟垃圾給他們,替他們增加「業績」。

雖然犧牲了不少個人時間,還得面對別人的異樣眼光,但他們卻都做得很自在快樂,尤其一群人一起服務時,感覺更是充滿衝勁。園藝系三年級的陳盈方就說,淨化環境的同時,她也在淨化自己的心靈,與其埋怨別人把環境弄糟,還不如動手使它變得更好;地質系二年級曾佳漢也說,大學生的教育程度這麼高,但卻可以在校園裡看到滿地的垃圾,他希望他們這種長期淨校的行動,能喚起同學們一些公德心意識。一群人合力撿完了滿滿一大袋垃圾後,手髒了,衣服濕了,天也黑了。沒有掌聲,沒有學分,也沒有工讀金,但從他們充滿笑意的臉上,可以確定的是,什麼叫做助人為快樂之本,他們已經完全體會到了。」

慈青社團幹部物理治療二年級吳珀霖同學表示,除了每週淨校活動、照顧獨居老人等固定活動外,慈青社環保組目前正積極推動校內環保運動,希望校內經由校方及各相關社團的努力,資源回收方面已經有初步成果之後,仍能持續加強下述工作,例如免洗餐具的使用過量,資源分類的不夠確實,另外像是同學每天買早餐喝豆漿時,若能各自帶自己的水壺去裝,或是用餐時使用自己的環保筷,這樣不僅更加注意衛生,又能大大促進環保運動的推行,因此應該有一套詳盡的措施來進行規劃,讓同學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做環保",同時也擬具初步規劃與施行方向:

一、垃圾減量:1.全面推動校內師生使用環保筷,校內餐廳不免費提供免洗筷。配套措施:在校內各定點(小福前、各餐廳門口)販賣免洗餐具。2.希望校內餐廳(男一舍、女九、活大等)對自行攜帶免洗餐具者提供折扣。配套措施:各餐廳需至少設置一處清洗台,讓同學更方便清洗自己的環保碗筷。

二.資源回收:1.資源回收觀念的宣導及再加強,印製簡明易懂的分類指示傳單,不讓任何一樣資源被誤認為垃圾丟棄。2.各資源回收點的確定,製作校內回收點的分布圖。

本校實施勞動服務課多年,成效良好,陳維昭校長與校內主管於民國85年即著手研議,並於87年通過「服務課程施行辦法」,於87學年度起全面實施。學務處另擬實施要點,以中小學學藝與生活輔導、弱勢團體輔導、社區公益為主,課程形式包含知能講習與實地服務兩部分。營隊之規劃以能讓學生充份發揮所學為原則,如醫學生協助醫療工作,法律系學生提供諮詢服務等,配合社會的需要提供服務,進而養成學生負責、自律、勤勞、服務與互助的美德。另外醫學院比校總區早一年實施服務課程,由導師帶領進行校園美化工作,活動內容多元化。實施後,不僅校園環境獲得改善;導師們也都認為服務課落實生活教育,增進師生情誼,培養學生歸屬感,獲益良多。

由於現代青少年養尊處優者居多,父母也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態度,不要求親自動手做的習慣,視勞動為低階層的工作;長久以往易導致人格、教育等偏差。在當前社會名利氣氛瀰漫中,臺大慈青社同學的身體力行,猶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