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等教育的量

海洋研究所 鄭偉力教授

今年大學入學考試錄取率又創新高,藉此機會回顧一下國內高等教育量的成長。本人於民國52年參加大專聯考,當時國立大學只有台大與政大,三所省立大學即師大、成大與興大,以及其他私立大學院校與專科。到75學年度國內大學院校總數已達28所,近來大學院校暴增概況如下:85學年度67所,86學年度78所,87學年度84所,88學年度105所,89學年度127所,目前大學院校已超過150所,可說已達到人人都可上大學的理想目標。回頭看40年前從小學開始,經過小學考初中(九年國教是民國56年起施行)、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估計約十分之一的人可上大學,這對年青的一輩而言實在難於想像。~)

1661年鄭成功光復台灣時,台灣人口約十二萬五千人,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台時,人口約為三百萬,民國34年光復時,台灣人口約為六百萬,民國63年時全台人口是一千五百八十五萬,目前是兩千三百多萬。有人認為大學院校數目隨人口增加是自然現象,理所當然,但是合不合理?我們可跟外國做一比較,以下是每百萬人口所分配到的大學院校數目:美國1.4,德國0.8,法國1.2,英國1.6,加拿大1.8,台灣6.6 (資料來源: The Cambridge Factfinder, edited by David Crystal, fourth edition published in 2000),這些歐美先進國家全都被台灣給比下去。~)

國內研究所成長也相當快速,以獲得學位人數來看,根據教育部統計為:80學年度獲得碩士學位總共6409人,而91學年度獲得碩士學位總共25900人,在這12年間總共有163804人獲得碩士學位。另一方面,80學年度獲得博士學位總共518人,而91學年度獲得博士學位總共1501人,在這12年間總共有12708人獲博士學位。又根據教育部92年3月資料:碩士班在學學生總數103425人,而博士班在學學生總數18705人。我們比較關心博士生的人數問題,以目前一萬八千多位博士生來算,如果平均修業六年完成一個博士學位,估計未來幾年國內博士年產量約三千人,是目前的兩倍,值得重視。~)

大部份國內博士生希望畢業後能在大學從事教學工作,機會如何?概略估算一下,譬如台大助理教授以上教師人數約一千八百位,清大、交大、中央與陽明總數約兩千兩百位,成大與中山總數約一千六百位,假設各校教授年齡平均分佈並且每位教授服務35年,那麼這七所規模相當的大學每年可空出的教師缺額約150個,即使加上其他大學院校每年教師缺額之總和乃難與目前國內博士年產量達到供需平衡(這尚未考慮每年獲國外大學博士學位人數),這使得目前擔任博士後研究達四、五年者大有人在,如何解決現況?套一句前中央銀行總裁謝森中先生常說的話:由市場機能決定,這是每次他被媒體問到新台幣升值或貶值時看法的標準答案。因此,我們幾乎可預期未來年青一輩高學歷就業市場的嚴酷競爭是無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