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翔空四十五年---回顧臺大集郵筆友社的發展歷程~康橋

今年是臺大集郵筆友社成立四十五周年社慶。本社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學府集郵社團,一直以推廣集郵文化、倡導青少年集郵風氣為宗旨。至今,本社仍然活躍於台灣郵壇,每年舉辦「臺大郵展」、發行《臺大郵刊》、參加競賽類郵展、支援集郵推廣工作等。

為誌其事,本社將於五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六日,在郵政博物館五樓集郵之部,舉辦「郵藝學苑-台大集郵筆友社四十五周年社慶特展」,透過文物、照片、郵品等,回顧社團的光輝歲月。

創社與早期活動

相信不少人聽到我們的社名「臺大集郵筆友社」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集郵會跟筆友走在一起?社團現在還有筆友活動嗎?要解釋這些問題,就要從創社的故事說起。在民國四○年代末期,國民政府意識到推動全民外交的重要性,當時的主要爭取目標是相繼宣佈獨立的非洲前殖民地,以及散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僑胞。在那個「團結一切反共力量,爭取反攻復國勝利」的年代,國際筆友活動成為了加強國外宣傳,聯繫僑胞情誼的重要工具,因而得到政府的重視與推動。全國性的筆友組織-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筆友會(簡稱中國筆友會)於民國四十七年成立,時值台北與華盛頓就金馬防衛問題爭持不下,很多筆友透過通信爭取美國民間的同情與支持。

民國五十年五月二十三日,臺大工學院的幾十位同學在中國筆友會的輔導下,籌備組織「臺大集郵筆友社」。學長們認為集郵與筆友有相輔相成的關係,當時集郵者大多透過世界各地的筆友收集與交換郵票,所以集郵者本來就是結交筆友的主要族群,所以就與當時準備創社的集郵社合併。徵求社員的消息甫傳出,反應相當熱烈,兩週之內即有四百一十七人加入,頓時成為台大校園裡第二大的學生社團。六月三日下午,首任社長趙蜀剛(現旅居美國)在森林館召開成立大會,台灣郵政管理局公共關係室主任兼中國筆友會執行祕書潘明紀先生和台北郵局副局長王宜嵩先生均到場列席指導。本社成立後,其他學校亦相繼仿傚成立集郵或筆友社的學生組織,蔚為風潮。

早期除了例行聚會之外,亦不定期贈送外國資料、畫報及集郵報導給社員,社員可以透過本社轉介,認識國外筆友與吸收海外資訊。誠言,社團在當時得以迅速發展,筆友活動還是扮演比較大的角色,如民國五十五年與臺大代聯會(臺大學生會的前身)合辦以賀年卡慰問前方將士活動,或從早年的「臺大郵展」均稱為「資料展」,不難看到端倪。

早期社團活動亦相當倚重中國筆友會的指導,例如民國五十一年十月,為響應第六屆世界通信週及慶祝國慶,本社就聯同中國筆友會、省立工專學生集郵筆友社及中華郵政,聯合主辦「世界通信資料及各國郵政舉辦歷屆世界通信週宣傳資料展覽」;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中國筆友會與救國團文教組為配合青年節舉辦「大專院校筆友聯合郵展」,本社決定承辦活動,僅用短短一週就完成籌備工作,三月廿八至三十日在臺大學生活動中心順利舉行。~處變不驚 轉危為機

本社在民國五十七年遇到創社以來首個危機,當年校慶舉辦一次火柴盒展覽時,遇人不淑,致使社務一度停頓。民國五十八年由王華南接任社長,在幾位熱心幹部的支持與台灣郵政管理局從旁指導下,社務開始有所轉機。民國六十年,社員王思達有感於他校有不少學府集郵社團刊物發行,故毅然建議於第九屆臺大郵展發行社刊,《臺大郵刊》於是在三月三十日創刊,首期印量四十五冊,同年共發行三期。雖然《臺大郵刊》在翌年四月獲學校正式註冊登記,卻在民國六十一年五月發行第四期後因故停刊達十三年之久。取而代之的是《會務簡報》、《郵友社訊》及《臺大集郵筆友社社訊》,雖然這些刊物維持了社訊性質,但是份量就大幅降到兩、三頁。民國六十四年十月,《臺大集郵筆友社社訊》第六期改名為《青鳥集》,並回復《臺大郵刊》油印開本的發行方式。民國七十一年,《青鳥集》改為報紙型式問世,平版印刷,印量月達幾千份,對象亦不限於社員。

民國六十二年起,社務發展其實亦遇到瓶頸,但經學長姊的帶領下仍能轉危為機,得以不斷發展壯大。民國六十三年,本社提案發起「一人一郵運動」,將校園募集得來的台灣郵票捐給大陸船員,針對大陸「文化大革命」而宣傳自由民主與中華文化,獲得國民黨海員黨部的高度支持,「一人一郵」得到全臺大專院校的響應仿傚,而社費缺乏的問題亦迎刃而解。再者,著名的校園民歌手包美聖當時擔任副社長,社員凝聚與活動參與程度因而強化。民國六十七年陳守煒接任社長後,社團活動逐漸轉型以集郵活動為發展核心,定位更為明確,社團維持了一段較穩定的階段。

進入民國七○年代,台灣的政治逐步開放,過去威權時代的社會氣氛亦開始轉變。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發行的《青鳥集》就率先報導政府將採行「通信不通郵」的政策,由紅十字會負責轉遞兩岸信件的消息。翌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四日,本社突破政治禁忌,在台灣首次公開展出大陸郵票,引起社會大眾的矚目。在解嚴後的一年,籌備「大陸郵票首展」的困難可想而見,然而在指導老師何輝慶教授的大力支持,教育部指示校方訓導單位自行處理,「大陸郵票首展」得以力排眾議,圓滿舉辦,而義賣郵品收入所得的四萬一千三百餘元,悉數透過紅十字會捐助予雲南地震的災民。其後本社多次舉辦「海峽兩岸郵票選美」活動,民國七十九年的第三十二屆臺大郵展更首次邀請大陸郵集來台展出。

七○至八○年代是台灣學府集郵社團最為壯盛的年代,本社先後於民國七十八年及八十年承辦「全國學府聯合郵展」,至民國八十四年,本社幾乎囊括每屆「全國學府聯合郵展」的團體獎。民國八十一年,本社主動建議舉辦巡迴郵展,結合台北市主要的大學集郵社團,增進彼此交流與合作,由臺大、師大、輔大、淡大集郵社團聯合舉辦的「四校聯合巡迴郵展」因而在當年十月至十一月期間隆重舉行。民國八十一年,本社將集郵文化推展至國高中,聯合木柵高中與徐匯中學舉辦聯合巡迴郵展。與此同時,社員更積極參與全國及國際郵展,社員陳俊良以專題郵集「通訊和資訊」榮獲「八十年青少年郵展」大鍍金牌及全場最佳獎;社員曾昭衡榮獲「八十年全國郵展」大鍍金牌;呂岱芬及余艾芬參展於「印尼一九九六世界青少年郵展」。~再創輝煌 永續發展

然而,社團發展還是受限於台灣集郵風氣在民國九○年代進入低潮,加上資深社長的畢業離校,社務推展遇到相當嚴峻的局面。八十八學年度社長黃逸平在《臺大郵刊》復刊第十一期有這樣的感嘆:「這四年之間,社團一直面臨收生困難問題,也因此沒有舉辦大型郵展活動。今年社辦搬遷,社員們在整理舊社辦的資料時,都可以清楚地看見本社社團的盛況,與現今社況相比,不免心神嚮往之。」幸然,在何教授與多位集郵前輩的從旁協助與鼓勵下,加上多年建立的社團聲譽,本社仍能堅持每年出版《臺大郵刊》及舉辦「臺大郵展」。

九十二學年度,具有豐富參展經驗的梁子健同學接任社長,社團亦逐漸重建活力,專題集郵亦成為社團推廣集郵活動的核心。「九十三年全國郵展」在臺大綜合體育館舉辦,本社成功爭取校方減免主辦單位場地費用,同時協助臺大社團參與文藝活動演出,令本社的知名度提高不少。諸如「專題集郵工作坊」、「社員Show-time午聚」等新穎的集郵推廣方式不斷推陳出新,更積極的與中華郵政、集郵團體及郵商緊密接觸,使社團得到廣泛肯定,去年更榮獲臺大社團評鑑學藝性社團等優等獎。積極參與郵展競賽,亦有助於社團持續發展,近年本社先後參與「九十三年全國郵展」、「台北二○○五-第十八屆亞洲國際郵展」、「高雄二○○五國際邀請展」、「香港郵展二○○六」,以及即將在十月舉行的「西班牙二○○六世界青少年郵展」等。展望未來,本社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然而只要不斷努力與付出,積極創新求變,臺大集郵筆友社必定獲得豐盛的成果,開創更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