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研究成果發表會不與死神妥協-我國葉克膜技術提高急救存活率高達一倍

世界頂級著名臨床醫學期刊「刺絡針雜誌」(The Lancet) 於2008年7月最新一期中,刊載臺大醫院心臟外科陳益祥、柯文哲、虞希禹醫師及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內科林昭維醫師等人的研究成果,指出臺大醫療團隊裝置葉克膜急救系統的時間為全球最短,院內急救使用葉克膜總人數三年來全球最高,病人存活率也比傳統CPR技術要提高一倍以上,是獨步全球的醫療成就。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發現,陳益祥醫師指出,是接受體循復甦術(即葉克膜)的病患,30天以及180天的存活率均比接受「傳統 CPR」的病患高一倍以上,傳統CPR僅有11%能夠活著離開醫院,葉克膜治療後,則有24%。而且,體循復甦術的病患存活者有82%可回到工作崗位。同時,比較不同時間區間後,均發現葉克膜比傳統心肺復甦術增加約一倍的存活機會。

陳益祥醫師指出, 「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CMO)的關鍵技術在於裝置時間必須迅速即時, 臺大目前可以在15分鐘內裝置完成,使得臺大醫院葉克膜團隊能夠有效救活更多病人,因此,在院內急救方面,也使臺大醫院葉克膜團隊有機會在院內急救方面在全球登錄系統三年來(2004/1/1至2006/12/31)共267例中佔一半(132例)的資料,是全球使用案例登錄最多的團隊。

這項「15分鐘葉克膜裝置技術」得來不易,陳醫師指出,這是衛生署林芳郁署長在臺大醫院院長任內與醫學院楊泮池院長共同攜手,積極推動急重症的照顧、建立完整的院內及到院前的急救系統,整合臺大醫院心臟外科、心臟內科、急診科、加護病房的人力與品管中心,引入管理概念,重視人員教育、經驗傳遞,改進流程,才得以使葉克膜可以在15分鐘內裝置完成,也才使得臺大成為全球登錄數量最高的團隊,因此得以獲得充份的數據,完成這份論文,評估「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CMO) 在「院內心臟停止病患」(IHCA)進行「心肺復甦術」(CPR) 時的效用。

本研究歷時四年,收集的個案是自2004年初至2006年底,年齡18至75歲間的「院內心臟停止病患」。此類病患必須經過10分鐘以上「傳統 CPR」急救,未能恢復自發性循環,並且能夠被判定為心血管原因所造成之急救事件。其中有113位病患接受傳統心肺復甦術,另外59位病患接受「體外循環維生系統輔助心肺復甦術」(簡稱:體循復甦術,亦即葉克膜)。

結果發現:接受體循復甦術的病患,30天以及180天的存活率比接受「傳統 CPR」的病患來的高,也有比較高的機會能夠活著離開醫院(24%,傳統CPR僅有11%)。且體循復甦術的病患存活者有82%可回到工作崗位。同時,也發現在不同時間區間葉克膜比傳統心肺復甦術提供約一倍的存活機會。  

此論文証明葉克膜改善了數十年來在心源性CPR出院成果與存活率,同時,也改變以往醫學對生與死的界定,讓以往原認為無法救治之病患有生存機會。不過在提高醫療水準之餘,臺大團隊同時也憂心在此項成果後對國內急救生態與健保之重大衝擊將會接踵而至。

臺大醫院之葉克膜團隊在亞洲本就數一數二,此篇論文證明臺大醫院的醫療照顧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體外循環維生系統技術更已成為各國醫學中心學習的目標;此次在「刺絡針雜誌」的論文發表,對國內醫學研究的提升,必定具有指標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