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logo.png)
![](images/mainbg.jpg)
臺大論壇協助政府相關單位有效監控災害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臺大公共論壇~守護臺灣國土監測刻不容緩
颱風一個接一個,斷橋、土石流怵目驚心,如何有效防範,保護民眾安全刻不容緩。臺大公共論壇提出「成立國土監測中心」防止災害發生,10月3日(五)下午在行政大樓第二會議室舉辦記者說明會,由包宗和副校長主持,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周素卿主任擔任引言人。包宗和副校長指出,最近接二連三的颱風,造成很多災害和問題,像斷橋、土石流就是先後兩個颱風造成的,所以近期將針對災害舉辦系列公共論壇。這次論壇談的是國土監測,希望能收到預警效果,使民眾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接下來還會舉辦追風計畫的專題,討論如何研判颱風動態更加準確;以及環境污染議題,如天然災害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污染也會造成災害。很多災害是自然的也是人為的,因此呼籲政府能及早設立國土監測中心,如何分工、整合、協調、利用現有的研究資源,做快速而有效率的因應。台灣是個美麗的海島,或遭受天然災害的摧殘,或因人為的過度開發,影響美好的自然環境,希望早日建構環境監測及維護機制,使臺灣這美麗的國土能受到保護。本次論壇子題及與談人包括:
1.從斷橋與土石流談國土監測(林俊全,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2.氣候變遷與易淹水之關聯探討(譚義績,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3.從國土永續發展,談國土監測之必要性(張長義,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另外會場也有其他多位教授蒞臨回應,並提出媒體詢答)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周素卿主任指出,秋颱頻仍,過往在梅雨及夏颱季節,才有的水患與土石流災害,持續延燒。雖然大家已經充分意識到此乃受制於「全球氣候變遷」,我不需在此多做贅述,目前政府單位及社會大眾的關注焦點主要在於「如何強化防救災能力?」以及「如何做好國土規劃」,以達「國土的永續發展」。前者,主要是就「災害的防制層面來看」,後者則是就「環境的維護(保護、復育)利用層面來看」,我們今天論壇的重點,是要提醒各位媒體朋友及社會大眾,如何將兩個層面結合起來看,而其中還有什麼要的關鍵環節,需要我麼特別去重視!
大家都知道「防災如兵演、救災如作戰」,但關鍵還是保護國土與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我們要借這一次的論壇呼籲:「國土保安,從上游做起」,「守護台灣,從監測做起」。
我們要監測什麼?
監測致災的自然環境因素(包括極端的環境事件本身:如颱風的強度、路徑、範圍、雨勢、雨量、強度,以及其後的外圍環流,所帶來的後續災害(誘發性的災害),如水災與土石流;監測生活設施及防災設施的變化,(如橋、道路設施、下水道、堤防);此外,還得監測我們所生存的土地的變化,包括地理環境條件平常的自然作用,以及極端自然環境變化所引發的變化,所造成的如河道淤積與沖刷、邊坡的穩定程度…,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事是,監測我們人為活動對國土的利用與破壞程度。
論壇的主要訴求:
這些相關的監測活動,不論是平常時期或是災害發生的時期,政府單位也多多少少在做,也很多是系統性地持續在做,但是,在組織上,缺少一個統整的單位,可以將監測的資料,迅速與整合性地,在災害來臨前後(戰時),可以提供準確資訊給防救災體系之用,在平時,可以提供作為國土規劃、保育與經營管理的參考基準。過去兩年來,我們也曾幫經建會做過「成立國土監測中心的研議與可行性評估」,這是必須快速推動的作為,本來建議,以行政法人的方式,在重點大學成立國土監測(研究)中心,不過目前內政部已經在研議在政府組織內成立國土監測中心,如果,真能順利成立,接下來,學界,如臺大能做什麼?
提供國土監測的規劃架構。該監測什麼?在哪裡監測?用哪些設備或設施來監測?即時或定期?…
隨衛星、通訊、網路(含ICT科技)、載具、…等與時俱進的先進監測設備及設施的研發與應用;另外,倡議實用的:低科技、民眾參與式的監測方式,如何落實?
監測資料的分析與模擬
接下來,我們就依序請今天三位的與談人,針對他們所熟悉專長的領域,跟各位分享他們的看法與訴求:
從斷橋與土石流談國土監測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林俊全教授
台灣飽受自然災害的威脅,並非一朝一夕。唯有智者能順天而行,創造永續發展的一頁。否則終將為環境所淘汰,更不用說立足於世界。
颱風豪雨、地震之後,常常帶來的是地表泥沙的沖刷、河道的變遷與可利用地的消長。我們所立命安身的土地,絕大多數都與自然的作用力息息相關。然而利用大自然,有其限度。當大自然的作用超過一定限度時,環境與人們都會變得相對脆弱,許多看似強固的工程,竟不堪入目。過度依賴工程的結果,常常置自己於險地而不知。這也是整個國家、社會變遷中,必須誠實面對,沒有僥倖的地方。
颱風過後,斷橋、土石流成了新聞的焦點,然而這些鏡頭背後,看到原本應該可以避免的災難卻活生生的發生了。不該開發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多的民眾,相繼投入建設行列。廬山泡水的旅館,不就是最好的諷刺焦點?
雖然,我們利用大自然時,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如果我們過度利用大自然,就必須面對可能的大自然的反撲。以目前列管的危橋與斷橋為例,這些災難是否可以避免或如何減小損失則是我們要思考的地方。過去或因為經費、技術限制而沒有能做好的建設,今天造成的災難,又給我們哪些教訓參考呢?我們有許多的開發建設,例如中橫公路的復建提案、蘇花高的問題,乃至於擬議中的跨越淡水河口的大橋似乎都成了政治人物為了回應選民,可能衍生出來人定勝天的產物。但是要面對可能的大自然的反撲,至少看來過去十年來的災難與教訓,都還不能讓我們的政府與民眾學到這一課,我們有何能力與條件去追求永續發展呢?
然而,痛定思痛之際,仿效先進國家的國土監測是必要的。當先進國家所面對的問題,是全球性的環境變遷等問題,而汲汲利用各種技術去瞭解環境的問題與變遷的機制時,我們小島台灣有著更多的問題,必須去面對。以美國的地質調查所、日本的國土地理院為例,便都是警覺到這些環境問題,越來越有一定的困難與挑戰,而更積極的進行國土監測的任務。他們監測涵蓋的範圍,也不僅止於自己國內的問題。隨著地球村的概念的推進,如能源、污染、水資源、氣候變遷等問題,更需要有全球的視野與在地的作為。我們要問的是,我們準備好了嘛。我們該有如何的視野與思考作為?我們該如何面對層出不窮的天然災害等問題呢?
氣候變遷與易淹水之關聯探討臺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主任譚義績
自從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世界各地提出「不願面對的真象」大力提倡一個地球不容毀滅,尤其在氣候變遷的領域上的努力,受到舉世推崇因而獲得諾貝爾和平奬。在這幾年大家突然覺醒,全球氣候變遷開始影響我們必不能例外,其實有太多的蛛絲馬跡在氣象及水文上,大家也注意到只是大家太健忘了,早年八七水災,可能只有淹水印象,民國85年賀伯颱風在台灣中部阿里山累積降雨就超過了1,986毫米,在台灣各地所造成災害之大可稱為「浩劫」,因為那時後雨量超過想象。但是到了民國89年象神水淹汐止,接著民國90年納莉接踵而至造成台北市及捷運系統,甚至總統府周遭亦受大水所困,經濟部水利署大力推動員山子分洪疏解基隆河上游之洪水,汐止上游大部分洪水分流至東海,民國93年艾莉颱風在石門水庫上游降雨達1,300亳米造成原水濁度劇增,除水災之外及使得桃園朱縣長為十七天斷水心急如焚,但主要原因是在石門水庫上游降雨太大,而發生山坡崩塌造成大量土砂流入河道,致使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遠超過自來水淨水上限。爾後,每年平均有三至四颱風陸陸續續侵台,包括民國94年海棠、龍王、民國96年聖帕、韋帕、柯羅莎均對台灣造成不小災害。
今年面對卡玫基及鳯凰兩個颱風侵台,雖然卡玫基是輕度颱風,其損傷卻大過鳯凰中度颱風,但卡玫基只是風力比鳯凰小一些,雨量卻大的太多了,尤其台中雨量破錶,根據台中當地人士描述台中市遭受空前破紀錄的雨量第一小時雨量高達149毫米,連續降雨數小時內近552亳米由於都市效應使得地表逕流增強,然而河川排洪斷面及排洪能量並未增加,因此造成水災,當地觀測總雨量可能已超過600毫米;在防災概念上超過350毫米,即可稱超大豪雨,在淹水潛勢均依150毫米、300毫米、400毫米及600毫米來繪製。因此600毫米均達到天災的標準,其災害非人力可避免,由於台灣新都市開發時並未要求設置滯洪池,在氣候變遷之時代,全世界均在暴雨及乾旱之極端水文事件之下,不是超大豪雨造成水災或是變成沙漠化之旱災造成糧食欠收,有人認為這是聖嬰現象或反聖嬰現象,因此未來水災及旱災這樣的極端水文事件一定還會再度發生。除此之外,辛樂克颱風造成斷橋事件,盧山溫泉飯店倒塌, 薔蜜颱風造成盧山溫泉再次受害, 以及多處坍塌。
經濟部水利署近年來推動8年800億易淹水地區整治,原則8年800億係全針對地方廢省後政府急需辦理整治給予補助,加上石門水庫活化等加上內政部都市排水及農委會農田排水整治建設經費。但是要解決全台灣易淹水地區整治,可能過於樂觀,另外根據分析報告若要解決宜蘭縣一個區域就要將近600億整治經費,因此全台灣在此經費下僅能選擇重點整治,媒體在攻擊預算執行率偏低,這對水利從業人員有些不公平,一個工程要有一個標準作業流程,現場勘察、規劃、設計、討論、定案、發包、執行、驗收….等工作,當初政策不肯交給各縣市政府發包,主要避免浮濫或酬庸,以致降低品質,目前執行均順利進行,也希望各界給水利從業人員一些掌聲及鼓勵。根據以往經驗,工程會延宕之主要原因,大部分遭受土地徵收不齊所致,土地所有權人為增加補償費用杯葛工程發包作業,政府公權力漸漸喪失,最可憐的基層人員不能施工又要受民意代表指使及辱罵,各級政府雖盡心盡力仍遭受卡玫基颱風所造成的水災災患,鑑請行政院統計此次颱風所造成災害之工程延宕之主要原因,是縣府徵收來不及?或是土地所有權人為增加補償費用杯葛?或是河川局人員規劃或設計未完所造成?做一些統計分析,可以對基層人員之努力有些釐清,以免他們遭受不白之冤。
歷年來自八七水災、賀伯颱風、納莉颱風至今年的卡玫基颱風可以看出,水災是不可以輕忽的,而且均認為治水和治國一樣重要,因為老天下雨不認人也不認黨。根據以往長期颱風統計每年平均3.5個颱風,今年反聖嬰現象會比平均值高一些,年初我們綜合災害研究中心預估5-6個颱風侵襲, 但災前的準備妥當總是比較好,能避免易淹沒地區居民再遭受淹水之苦,我們全民也能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共同來關懷這個社會。
從國土永續發展談國土監測之必要性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張長義
國土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發展規劃的終極目標乃是「地盡其利」。人類的一切活動處處與土地相結合,生活與生產的來源莫不直接或間接取之於土地,但土地空間有限,尤其以地狹人稠、山多平地少的台灣更甚,更由於地力條件不同而土地資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亦有差異,如何以有限的土地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及滿足日愈增加而多元化的台灣住民的需求,乃是永續國土資源規劃利用的主要目的。合理而永續的土地資源的利用,乃需運用住民的才智與能力配合自然環境創造資源以滿足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各方需要,採行各種不同的方法,由土地資源中求取最大的利益而又能發揮其永恆或永續的潛力,因此土地資源的永續與最適的利用一「地盡其利」乃是國土規劃利用的最高目標。
台灣的面積雖然只有36,000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人左右,遠遠不及許多其他的泱泱大國,但是我們將台灣的情況與世界其他地區加以比較,就能明白台灣的生態環境是多麼地得天獨特。氣候的多樣性造成了台灣生物多樣性,以及高山峻嶺創造極多變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樣性的生物種類。具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國土,要如何將它永續經營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課題。
在國土利用的基本方針要有一系列有系統的構想。資源合理利用需要綜合規劃與經營管理,也就是合理規劃及利用土地資源,再者全國的土地利用應針對土地資源特性來確定基本方針跟構想,並經由國土監測所得資訊為土地規劃的基礎資訊編定其為限制發展或可發展地區,唯有如此才能達到趨吉避凶避災、防災的國土永續的發展目標。
目前我們台灣日趨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自1953年以來有計畫地實施工業化政策,使得工業集中區與都市化地區的人口成長快速,如此有計畫以工業發展為導向的經濟政策,確實累積了相當的社會財富。然而人為的開發活動,如果沒有有系統的國土監測調查規劃與健全的國土發展政策來引導,環境災變很可能會吞噬多年來努力的經濟成果。近年來,這樣的問題已經逐漸在發生當中。第一次是發生在1996年7月31日到8月1日的賀伯颱風,由於新中部橫貫公路的產業道路開在山坡地上造成當地山區土石鬆動,一旦颱風挾帶豪雨侵襲,使得南投縣信義鄉屢次發生嚴重的土石流,而神木村已成為「明星災區」。其後1999年9月21日發生的921大地震,將原來就已經不穩的土石再度震垮,因此自2000年後每次只要每逢豪雨、颱風來臨,平地水患山區土石流及相繼伴隨而至,今年9月11日至16日辛樂克與9月26日至9月29日的薔蜜颱風造成的災難,不再只是大自然所造成,而是伴隨人為開發過度的結果,所以國土自然環境與人為開發活動若沒好好從事有系統的監測,將來災變還會持續發生。
環工所蔣本基教授
1. 建立國土監測、預警與防範制度,可針對國內歷次重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評估及成本效益分析。
2.建立國土監測與氣候變遷相關調適計畫,可以流域管理作案例探討,建置標準化之監測、預警與防範作業程序。
3.國家宜在環境永續與資源永續之前提下,成立跨部會及跨學門之科技研究計畫,包括:
(1)地質環境與資源動態監測(2)脆弱點國土保育及防災體系建置(3)地震前後地下水異常變化偵測與防災工程應用(4)特殊地質與脆弱點災害調查與防範(5)地震敏感區災害潛勢評估與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