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資訊學院課程精進專案開一帖「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良方
繼生命科學院之後,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再度與校內學院合作,進行「院系課程精進專案」,期望能夠協助各院系,使其課程規劃更完備,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及教師「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雙重目的。
本次的合作對象為電機資訊學院,包括電機工程學系及資訊工程學系兩個學系。教學發展中心規劃研究組針對兩系收集許多相關資訊和統計數據,包含學生修課資料、教師授課資料、以及該院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課程問卷調查;並分別與該院學生和教師進行焦點訪談。
規劃研究組以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具實呈現學生與教師對系上課程的看法,並於八月二十五日在行政大樓第三會議室,向教務長、兩系系主任及相關教授們進行成果報告並深入討論。
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
規劃研究組副組長邱于真博士於報告時指出,臺大欲成為頂尖大學,「國際化」是相當重要的指標。研究小組在進行背景研究時,便以美國和英國的課程規劃做為標竿,與我國進行比較。首先在大學教育定位部份,美國大學的課程規劃反映出普遍化的「通才教育」,重視基礎能力,期許學生能夠涉足各個領域的課程;而英國則相對傾向「專才教育」,學生在入學時,即選擇領域專業,並在其中深入研究;我國則是英美制度的混合體,雖然在入學時即區分學系專業,但大一、大二時重普通教育,加強基礎學科能力和通識教育,高年級時才走向專業化。
臺灣學生修課學分數多自修時間少
以英美兩國為例,學生畢業的修課學分數均較我國學生為少。例如:美國的畢業總修業學分約相當於我國的 100 學分,而英國則是 77 到 87 學分。而以95 學年畢業生為例,臺大電資學院的畢業平均學分數為 162.5 學分;若換算為畢業修課門數,臺大也約為英美的兩倍(71 門vs.30~40 門)。
英美兩國的課程要求皆較臺灣厚重,學生必須花相當多的自我修習時間來消化課程內容。舉例來說,英美學生每上一小時的課程,課後就必須花1.5至2個小時自修。反觀臺灣,根據高教資料庫的數據顯示,我國學生平均每上一小時的課程,只花0.5小時課後自修。在臺大欲邁向頂尖大學之際,學生修課門數、學分數過多,造成無暇吸收消化,這或許是校方可以思考突破的困境。
學生:課程難易程度應明顯區分
在學生訪談部分,研究發現學生認為臺大選課相當自由,開課數多且豐富,且電資院內開課內容重複情形並不嚴重。但是個別老師教學風格及教法差異較大,專題研究的深淺程度差異亦較大。學生同時亦反映,希望領域必修課程可以開設概論及深度鑽研兩種層次,並且重新安排學分數(不一定全部都是三學分),以因應同學不同的知識需求。另外學生表示難以從課號或課程名稱區分課程難易度,會議主席蔣丙煌教務長也表示,未來可藉由修改課號及課名方式,來區別課程的難易度。
關於課程安排的建議,學生認為核心課程應該增強內容的厚實度,以強化基礎。並於高年級安排「問題導向課程」(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讓學生以專題研究和解題模式來統整、運用所學知識。另外,學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選課輔導,因此導覽課程(roadmap course)確實有其必要性。導覽課程應著重於跨領域的介紹,例如電資領域與商業領域或生科領域的結合,讓同學們能見識更寬廣的學術天空。
教師:教學、研究、行政的三角拉扯
而在教師訪談中,有些教師表示身兼許多行政工作,在教學、研究和行政的三方拉扯之下,負擔過重,反而無法達到有效率的教學。多數教師認為,校方應更肯定及重視教師在教學上的努力,而非只著重在研究成果的鼓勵。另外,教師也建議課程的學分數應該實際反映其在教學上所投入的心力,例如加入教師備課時間等方式,讓教師們能有效率地分配教學和研究的時間。
電機學系系主任胡政國教授在報告會議中亦提出了系內英語授課的問題。他認為英文授課的設計是為了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立意良善,但同時可能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阻礙。李學智教授則認為,可以在開課數較多的基礎必修課中開放一門英語授課(如電子學、計算機程式),讓想要增進英語能力的同學自行選擇英語授課的課程,以因應學生的不同需要。
結語
教學發展中心迄今已完成生命科學院與電機資訊學院的課程精進專案,比較兩院的結果,發現其中有相似也有相異處。兩院裡各系的系上教育目標都可以再更明確、更清楚,以突顯臺大的特色,也藉此讓學生瞭解系上對自己的期許。兩院的學生都認為導覽課程(roadmap course)很重要,只是強調的重點不同(生命科學院著重於配合生涯規畫之選課建議;電機資訊學院則著重於跨領域的介紹)。兩院的教師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希望厚重課程在授課時數上可以確實反應備課投入的時間與心力。
教學發展中心接下來將與文學院合作,繼續推動「院系課程精進專案」,持續替校內各系的課程把脈,讓「教學」與「學習」更有效率。文/陳乃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