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的自我期許夢想—為了後代子孫 Imagined Worlds by Freeman Dyson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陳竹亭教授 2009/03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CASE)終於要推出第一季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了。CASE設定結合科學教育和傳播的方針,用科普的手段散佈基礎科學,為科學立基,確有師法「英國皇家科學院耶誕講座」之心志。

舉世聞名的皇家科學院耶誕講座由法拉第首創。英國的法拉第(圖1. Michael Faraday, FRS, 1791–1867)公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除了他在電學、磁學上的科學成就,以及從小以學徒之身半工半讀、勤苦力學的勵志故事外,最膾炙人口的就是他1825年開辦的「皇家科學院耶誕講座」(圖2. Royal Institute Christmas Lectures)。

這個科普活動是法拉第做皇家科學院院長時的創舉,英國當時正值維多利亞時代,社會風氣初開,但是一般年輕平民接受科學教育的管道還不算十分普遍,法拉第連續十九年的演講成效斐然[1],也帶動了歐洲各國群起效仿之風,積極推動科學教育,培植後進。英國皇家科學院耶誕講座到今天仍然持續不墜[2],證明法拉第開創歷史鴻圖的本事絕不局限於實驗室而已。

法拉第的講座倒也不是前無古人。他的老師戴維(圖3戴維爵士,Sir Humphry Davy, 1st Baronet FRS MRIA, 1778–1829 )早在十八世紀末就主張成立皇家科學院以發揚傳播科學,1801年他獲選為科學院教授及皇家學會的院士(FRS)。除了卓越的化學研究,戴維的授課極獲好評,他講演魅力十足,又善於演示,在科學院的公開演講及化學實驗表演非常轟動,紳士仕女趨之若鶩,儼然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的時尚節目(圖4戴維在科學院的公開演講及化學實驗表演是歐洲上流社會的時尚活動)。

觀眾中常有一位傑出的珍‧瑪瑟女士(圖5 珍‧瑪瑟 Jane Marcet, 1769–1858),對戴維的實驗極為著迷,其中有許多經典實驗源自於現代化學之父—拉瓦節(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1743–1794)。她雖然是個業餘的化學愛好者,聽講之餘還回家試做實驗或與先生討論。為了讓更多的女性有機會獲得像她自己的經驗,瑪瑟在1805年匿名出版了一本科普的書籍—「談化學」(Conversation on Chemistry)[3],以師生對話的輕鬆文體介紹了當時前衛的化學知識。這本書在歐洲、北美都十分暢銷,後來被譽為最重要的化學書之一,讀者中包括了法拉第。法拉第於1813年獲聘做戴維的助手,開始了他的化學研究生涯。初時也受益於瑪瑟的「談化學」。法拉第還常把論文寄給瑪瑟,珍‧瑪瑟辭世後,法拉第譽稱瑪瑟女士是他的啟蒙教師。

這些歷史上的故事讓我們相信,十九世紀的歐洲也許並不是得天獨厚的出了許多天才,而是科學知識以及學習科學的方法與態度,還有對科學的熱誠及信念都是可以傳承的。新興的現代科學或現在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時尚,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知識份子追求的許多事物,如今皆焠鍊成人類文明的瑰寶。回顧這些開創世局的先知先賢,唯有學習他們的真知灼見,以及他們對知識與教育的執著和熱誠,或許我們也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科學之路[4]。

在台灣的年輕學子對科學科技並不會陌生,但是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嚴重扭曲了國、高中學子們看待知識的價值,以及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與態度,CASE在週末推出《探索》基礎科學講座,正是要開闢一塊升學考試之外的科學教育新園地。臺大承受台灣最高學府之譽,肩負革新科學教育之任也是固所願也,CASE期許《探索》講座也能樹立一根華文世界基礎科學殿堂的砥柱。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將設在週六的下午兩點至四點半,第一季的主題為了紀念達爾文兩百週年誕辰,選擇演化與生命科學為主題,共有八次講演。開幕典禮將於四月十一日一點半,在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演講廳舉行,歡迎臺大師生及愛好科學的學子民眾踴躍報名參加[5]。演講錄影將儘速於CASE網頁上播放[6]。CASE也將發行電子報,按時發布講座內容與相關資訊。

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在他「想像的未來」一書中說:「夢想 —為了後代子孫。」這也是CASE的期許。

參考資料:[1]《科學發展》2003年10月,370期,70~75頁。[2]http://www.rigb.org/contentControl?action=displayContent&id=1882。[3](a)http://www.rsc.org/Library/LICHelp/HistoricalChemistry/Conversations/ VolumeOne.asp。(b) http://www.rsc.org/Library/LICHelp/HistoricalChemistry/Conversations/VolumeTwo.asp。[4] 科學之路(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I.B. Beveridge,楊新北譯,長堤出版社。[5]http://case.ntu.edu.tw/darwin。[6] http://case.ntu.edu.tw/。[7]想像的未來(Imagined Worlds) Freeman J. Dyson,楊玉齡譯,天下文化。圖片來源:圖1.~圖3. Wikipedia contributors, " Michael Faraday",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Faraday。圖4.~圖5. Chemistry World, June 2007,pp59~61http://www.rsc.org/chemistryworld/restricted/2007/June/ThewomanthatinspiredFaraday.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