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公共論壇舉辦『ECFA對兩岸經貿交流及台灣經貿發展之影響』座談

臺大公共論壇於98年11月4日(星期三)上午10:00在第4會議室(第2行政大樓5樓 )舉辦『ECFA對兩岸經貿交流及台灣經貿發展之影響』座談,邀請同學及媒體蒞臨參與討論,針對兩岸經貿相關議題廣泛交換意見。主持人包宗和副校長指出,現階段ECFA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及經貿發展影響深遠,未來臺灣外銷市場規模變化、產業應該如何提升、進而自立更生,均將同時面對明年生效的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協議之關稅壁壘等多重影響,不可忽視。展望未來,在出口貿易全球行銷策略上,有關與各國簽訂相關經貿協議,目前兩岸簽署ECFA成功與否,將會是關鍵因素之一。不過,目前雙方僅能就整體框架提出共識,清單內容項目等細節並非一步即可到位。與會者也認為,打破現階段既得利益,建立「共識」與「自信」將是簽訂ECFA的條件。法律所、電子所同學也針對簽署ECFA臺灣的籌碼何在?簽署條文內容為何?等各項國人關切的問題提出疑問。本次論壇討論題綱包括:

由ECFA重建台灣的出口能量(陳添枝臺大經濟學系教授)

ECFA對台灣紡織業的影響(郭紹儀董事長。力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力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本校EMBA學生)

簽署ECFA,重建台灣經濟自信(盧信昌臺大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

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的影響(林建甫臺大經濟學系教授)

由ECFA重建台灣的出口能量陳添枝教授

台灣以貿易立國,但這些年來出口能量相對其他國家正在衰退中,2008年台灣的出口排名已降到全球第18名。台灣自1980年中期以來,不斷以對外投資取代貿易,是出口能量衰退的最大原因。對外投資固然在初期時帶動上游原料及零組件的出口,但這種投資帶動的出口隨著在地廠商採購本地化的進展而逐漸弱化;時日一久,海外投資事業逐漸成了斷線的風箏。到今天為止,台灣本土保留的產業大體上只剩資本密集度高、技術密集度高的產業,如石化、鋼鐵、半導體等。但這些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不足,造成結構性失業長期居高不下的窘境。

目前在亞洲各國不斷以自由貿易協定(FTA)從事區內產業的整合之時,這些尚保留在台灣的上游產業也面臨不得不外移的壓力。當東南亞諸國(ASEAN)、中國、日本、韓國,甚至澳紐、印度企圖透過FTA結成一個商品可自由往來的區域市場時,原本可自台灣出口的上游原料將面臨被區域內國家取代的危險。如果台灣不尋求突破,則目前仍在台灣生產的這些上游產業除非在WTO架構下可享零關稅的待遇(如半導體),否則恐怕全部將被迫外移,以當地生產來取代出口,台灣的出口能量將更為萎縮。更重要的是,台灣如果完全沒有在未來突破困境的前景,將來也不會有新投資發生。不論本土廠商或多國籍企業均可能棄台灣而去,使台灣真正成為「亞細亞的孤兒」。

因此,以ECFA突破目前的困境,其實別無選擇。我們正被東亞國家逐漸形成的貿易網所隔絕,台商被迫到海外謀生路。如果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台灣的經濟力將不斷走下坡。唯有突破困境,使台灣成為這個貿易網的一部分,才能依比較利益的原理,重建台灣的貿易優勢,繼續以出口帶動經濟的成長。若非如此,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只會繼續加深,而且只能以投資的方式參與區域市場的營運。當台灣的自有資金充足時,還可以自行投資;當自有資金用罄時,台灣只能變成資金的中介者。這條路走下去,將是一條「香港化」的道路。

台灣要維持經濟的自主性,必須維護並更新本土產業的優勢,不能容許產業無止境的外移。以ECFA突破目前貿易的困境,重回東亞的生產體系,在自由貿易的平台上,才能使台灣產業起死回生,更上層樓。韓國在東亞及全球積極的FTA布局,就是韓國產業改造的重要策略,值得我國借鏡。ECFA對台灣而言,不是要增強對中國經濟的傾斜,而是要避免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走回正常的國際分工的道路。

ECFA對台灣紡織業的影響郭紹儀

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運作下,歐美貿易大國去除配額限制,往自由貿易的方向走,區域貿易已逐漸興起,歐盟的共同市場(EEC)、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南亞國協(ASEAN)等都屬之,除此之外,國與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普遍簽署。區域內生產效率提高加上資本累積增加,間接促進各成員國經濟快速增加,由於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率,吸引非成員國增加對區域內國家的投資,以分享FTA後市場規模擴大和關稅減免的好處。反觀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特殊,只能與我有建交之友邦簽署FTA,但其與台灣的貿易往來卻不到台灣總體貿易金額的1%,對於主要的貿易市場如大陸、美國、日本一直沒有成功。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報告指出,2010年大陸與東南亞國協簽署FTA「東協加一」後,紡織業是台灣可能受到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接下來2012東協加三對台灣的威脅更大,因為台灣的主要出口市場-大陸及東協,以及台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日本,均在整合之列,使得台灣的競爭壓力加劇。模擬研究數據顯示,東協加三簽立後將使台灣GDP下降0.84%,生產總額估計將減少99.87億美元,其中紡織業預估將衰退20.67億美元。

事實上,大陸是重要市場,其人口佔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內需市場龐大,即便全球金融風暴過後仍可維持7%的經濟成長率,這對台灣經濟的復甦會有正面的影響。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唯有貿易自由化來降低貿易阻礙,可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像台灣這樣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在進出口貿易中是獲利較大的一方,特別是和自己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有學者提出「核心邊陲」理論,怕台灣若簽了ECFA會加速人才、資金、技術到中國去。試問:如果明年東協加一及2012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台灣工業銷往大陸要課9.4%的關稅,但東協產品去大陸是免稅,台灣產業會不會被逼著去東協發展?造成台灣更多的失業率?若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可以避免產值下降,可以使台灣經濟成長,為什麼不做?

任何自由貿易協議簽署後的市場開放,產業一定會受到部分衝擊,但重點是該如何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我們應當趁此機會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外資流入,創造更多新產業及就業機會。政府當務之急是儘快討論實質簽署內容,同時研擬相關辦法來輔導受衝擊的產業,協助其轉業或升級、降低簽署ECFA所帶來的衝擊。假使台灣得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活動,政府應積極提高台灣的競爭優勢,成為跨國企業的進駐地點,使外資企業將台灣作為其在東亞地區的生產、行銷、研發與營運的基地平台,提升台灣在國際產業上的實質地位。政府施政本來就像父子騎馬的故事一樣,怎麼做都有人講話,對台灣未來經濟有幫助的事卻不去做,除了被看笑話外,到最後在國際上將找不到立身之地,可不慎乎?

簽署ECFA,重建台灣經濟自信盧信昌

台灣的對外貿易歷史非常久遠,溯自明末、清初即已經與大陸沿海省份、東南亞華僑、日本,和歐洲殖民者進行各式各樣的農工貿易,例如包種茶、樟腦油、檜木、米和蔗糖等經濟作物,針對不同地區的市場特性與准許的貿易範圍,在不同時期先後成為台灣創匯的利器。

從南自北、由西而東,勤奮的移墾先民利用台灣山林水利之便開發島內資源,整闢荒野成為良田阡陌,並且建構灌溉系統來增進生產能量;更不斷爭取去與外地的交易流通,進而形成台灣早期土地利用與港口都市的繁華風貌。無論是座落在河邊的艋舺、大溪,或者是臨海風帆集結的安平港、鹿港,利用船運載重的無遠弗屆,台灣經濟命脈也因此源源不絕。

經常總在連番的威逼打擊下,卻讓台灣經濟尋出意想不到的轉型突破,背後所憑恃的正是一波波利用台灣的特長優勢,和不甘永久雌伏的創業熱情;再結合帶進到島內的外部商機、技術與管理調適,分進合擊之下成就台灣多元的風格。

在歷經多年的考驗和辛勤累積後,不論是冷戰時期的政局震盪、二次石油危機時的全球緊縮,以及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連年中、美貿易談判下所達成的開放協議等,在各種艱困的挑戰下我們依舊屹立不搖;即使爆發諸如口蹄疫和SARS等重大疫病,與日資長期合作的台灣食品業者,也順利轉進對岸擴大本業的經營投資。

雖然入世談判而拱手開放了稻米穀物、肉品、電信,與批發零售等行業,但挾著國內聯鎖超商與量販店的經營管理經驗,如今在大陸東南各省份的7-11、STARBUCKS等聯鎖品牌代理權,也都為台商所取得;並且可以和量販店業者法商CARREFOUR、美商WALMART等,有分庭抗禮的的經營實力。

這幾年來台灣民間投資不振,外來直接投資減少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些問題表像之下真正費解的難題是:

為何台灣所自豪的生產能耐__量少質精、快速流轉,有可能無法再做為經濟持續成長的驅動因素?

為何以台灣為腹地的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無法輕易取得長期認同?包括捷安特Giant和宏達電HTC等精品,都是在國際市場上先建立好名聲才回銷的。

經濟體如果要追求永續擴展,就必須持續吸引消費大眾的青睞,以及國際資金和技術供應者的爭相投注,才會有爆發性的加乘效果發生。更何況在全球製造供應鍊已然成型之後,豐田的及時排程也成為業界典範,快速應變的企業體質早已是工業標準!

如果不能尋求新的活水源頭,找出羣策羣力的新焦點,整體經濟戰力也將隨之潰不成軍!未來台灣經濟的活水,必須側重在能擴大生產規模,以及增進台灣精品的市場腹地與品牌認同感的定位,隨之帶動新興產業在台灣的落腳生根。

自從馬政府提出兩岸經貿架構協議的主張以來,正反意見紛紛浮現,有識之士擔憂的是在層層疊疊的更緊密經貿網絡下,台灣將自外於國際經貿潮流。因此ECFA實質就是『以政領商』,在展現決策者的前瞻智慧與擔當。

反之,諸多的質疑與澄清要求則不免又反映出對『以商圍政』的恐慌。畢竟兩岸必須先面對六十年來的分立分治,再加上又有各種利益衝突與糾葛交織其間,各產業與不同黨派在討論的過程中難免會時起爭執。

可喜的是兩岸經貿關係合則兩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全球生產分工的體系下台灣經濟必須有新的定位,而這個認知正是簽訂兩岸經貿架構協議的目標設定。台灣再起的最快路徑就是先拉緊兩岸經濟關係,然後再伺機突破,因為機會總是獨厚先有準備的人。

…….(全文詳公共論壇及臺大演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