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九十八年度傑出校友事蹟

人文藝術類-楊世彭先生

  楊世彭先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舞蹈系榮休正教授,香港話劇團榮休藝術總監。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59年畢業;美國夏威夷大學戲劇系藝術碩士,主修導演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主修東方戲劇、戲劇史,副修廣播、電視、電影。

  1967年至1990年期間,楊教授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舞蹈系執教導戲,曾任該系系主任及劇場主任,並曾兼任美國著名的科州莎翁戲劇節之藝術及行政總監,前後長達10年,乃唯一亞裔人士曾經長期主掌一個歷史悠久的歐美職業劇團,也曾於1988年榮獲丹佛劇評家協會「最佳劇季獎」。歷年來負責製作的中英文大型莎劇約40齣,並曾執導其中的16齣。

  楊教授曾執導中外名劇及原創劇約70齣(包括重演製作),其中一半在美國以英語演出,約14齣戲由英美港臺大陸明星演員主演。在美國期間,他曾多次指導外國資深演員演出大型莎劇,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威尼斯商人》、《愛的徒勞》等等。莎劇是西方戲劇界的精華,地位如同中國傳統京劇,楊教授在莎劇演出的成就與貢獻卓著,不僅在臺灣、香港、大陸等華人地區首屈一指,在美國與英國也聲譽卓著,極受尊重。

  楊教授於1972年榮獲中華民國教育部「優異文化貢獻獎」、於2000年榮獲香港戲劇協會「特別榮譽獎」,並於200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勛章」。曾任美國戲劇協會理事及亞洲戲劇組主席,也是莎翁故鄉國際莎學會議永久會員,全球不到4百會員,均為知名學者,均須蒙邀入會,而他是華人中的第一位。楊教授無論在實務界或學術界均為重量級人物,既諳莎劇導演藝術、又懂戲劇文學,無異是研讀莎士比亞劇本的最佳顧問。由於楊教授學養豐富,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於1997年授予「名譽客座教授」榮譽稱號,香港演藝學院亦於1999年頒授楊教授「名譽院士」殊榮。2005-06年度楊教授首次來臺執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特設「姚一葦劇場美學講座教授」榮銜延聘。

  近十年來楊教授出版了多種戲劇譯作,包括《莎劇〈李爾王〉》、《莎劇〈仲夏夜之夢〉》、《誰家老婆上錯床》、《導戲、看戲、演戲》、《〈閻惜姣〉﹕中英文劇本與演出資料》、《馴悍記》等,多附有詳細的學術導讀以及演出DVD,特別是在表演與導演方面,極富研究價值。去(2008)年,楊教授獲聘國科會講座教授,在本校戲劇系授課一學年,也參與本校莎士比亞論壇以及戲劇系主辦的國際研討會,回饋母校,全系師生均受益良多。

學術類-劉兆漢先生

劉兆漢先生,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電機系1960年畢業,1965年美國布朗大學電機博士。自1965至1990年執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致力於無線電科學相關、日地物理、太空天氣及全球變遷等研究,1970 年代參與國際高層大氣雷達 (MST Radar) 之開發,並於 1980 年代協助臺灣在中央大學建立中壢特高頻雷達,目前仍為國際高層大氣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其開創之電離層斷層掃描技術,於太空天氣研究及環境監測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是太空科學日地物理研究領域中,國際公認的領導學者之一。

1981年至1998年間,劉院士即以令人敬佩的教學研究資歷,於1981年起接連獲選為IEEE Fellow(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會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並先後以科學秘書長及主席的身份,參與國際科聯下的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 (SCOSTEP) 規劃與推動數項全球性的大型太空研究計畫。1981年並以日地物理科委會秘書長身份回母系電機工程學系擔任客座教授,1988年與美國JPL的科學家聯合提出 GPS無線電掩星技術,更為收集氣象及氣候資料最前瞻的技術之一。

1990至2003年,劉院士應聘回國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回國後帶領國內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事跨領域的全球變遷及永續發展研究,奠定我國在此領域中,區域性的學術領導地位。而國際主導全球變遷研究及訓練的START組織,並將其東南亞區域中心設在臺灣,由劉院士擔任主席,負責協調領導東南亞十個國家有關全球變遷研究之國際合作。在其十二年半四屆中大校長任期之內,領導以地球科學起家的中大,務實的奠定各項發展實力,同時整合發展具有前瞻、潛力之領域,包括資訊科技、光電科技等,提倡發展特色,全力提昇學校學術水準,使中大躋身國際一流之重點研究型大學。2003-2006年劉院士接任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更積極結合與中大性質、資源相當的其他三所大學,整合各項互補性課程,推動教學資源共享。

2006年10月,劉院士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並兼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於太空計畫中,擔任指導委員督導計畫推動,協助與國際接軌上扮演關鍵性角色外,並積極推動與國內外大學在研究及培育人才方面建立實質管道,在互補互惠原則下,拓展多面向之合作。

橫跨電機工程、太空科學、地球科學、電波、通訊遙測、氣象及環境科學領域,劉院士在跨領域中享有卓越的國際聲譽,學術貢獻斐然。同時,劉院士亦長期關心臺灣高等教育,對推動高等教育政策及人才培育皆不遺餘力,2002 年受聘為「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召集人,規劃臺灣高等教育未來發展之藍圖。2003 年該委員會提出我國高等教育宏觀規畫報告,其中多項建議已為政府採納融入高等教育施政計畫中,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深具貢獻。

學術類-何志明先生

何志明先生,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班黎奇-洛克西德馬丁獎座教授(Ben Rich- LockheedMartin Professor),且為該校細胞控制中心主任。何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微機電領域及奈米科技大師。1967年自臺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隨即赴美深造,1974年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力學博士學位後,任教南加州大學航空工程學系。1992年轉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航空工程學系任教至今。研究領域包含微流體力學,生醫微機電系統,奈米科技,微流體生醫系統等。

何教授在工程學術領域具有傑出成就,為微機電領域的研究先驅,對此領域有卓著的貢獻,尤其是生醫和微流體系統方面的研究,何教授以其豐博的學識與前瞻的眼光,將研究拓展至奈米微機電統系統。何教授2001至2005年擔任UCLA研究副校長,帶領包跨 UCLA、Cal Tech.、UC Irvine、ASU等美國一流學府,以及NASA、JPL等重要的研究機構,共同成立了CMISE研究中心 (The Institute for Cell Mimetic Space Exploration)。 該中心希望能結合跨領域的人才,協力探索尺寸小至DNA、大到銀河的各種複雜系統,以及這些系統之間的整合與互動等問題。何院士1997年以其在流體科學之原創性成就獲選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次年又當選為中研院第二十二屆數理組院士。對於紊流系統之瞭解與控制,以及使用微轉換器於航太科學具有突破性之貢獻。何教授亦曾為美國物理協會、美國航太空協會等推選為院士會員。何教授2004年榮獲成功大學李國鼎講座教授,擁有7個榮譽講座教授,並曾為許多著名國際重要學會理監事和著名期刊之編輯委員。由於在科技領域中廣泛傑出的貢獻,何教授博士的研究生涯致力於不斷探索和發現科學新疆界, 而成為橫跨紊流系統,微奈米流體科學和生物奈米科技研究領域中享譽世界的科學家。 何教授發表超過250篇國際期刊論文獲得10筆專利並擔任超過100場國際研討會之keynote主講人,期刊論文被ISI列入全世界工程領域250位最常引用研究者之一,學術成就備受各界推崇。

從事科技工作數十年,何志明教授學風嚴謹並且掌握累積豐富的學識經驗,對於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有很精闢和獨到的見解。雖然人在海外,但心繫臺灣科技之發展,也利用其影響力極力拓展臺灣與國際科技新知之接軌和合作。他以無比的能力與毅力,結合了中西學術界的長處與優點,融合為一,在海內外大放異彩。他的戮力教學,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對於打算投身科技行列的年輕學子,也有很深的期許。

何教授是敦品勵行的學者,他的學術成就高,擁有完整行政資歷經驗豐富,這是華人在美國高等學府裡難得的殊榮,對我國紊流系統,微奈米流體科學和生物奈米科技貢獻甚鉅,足堪工程界之表率。

工商類-高民環先生

高民環先生,現任國際航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1971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隨即赴美深造,分別於1975年與1977年獲得美國田納西大學電機碩士及博士學位。1989年,高博士與在美國航空儀器製造商(Allied Signal)的同事貝瑞爾(Gary Burrell)等人注意到,原本僅限於軍事用途的衛星定位系統即將開放民間使用,將會帶來一波新商機,便決定自行創業。高博士回到臺灣尋找老朋友的支援,在臺灣集資之後,正式於堪薩斯州Lenexa成立辦公室GARMIN。GAR-MIN是取自兩位創辦人的名字,貝瑞爾(Gary Burrell)與高民環(Min Kao)。

1990年,GARMIN發表GPS 100,針對水上船隻所設計的駕駛面板裝備型GPS接收器,以定價2500美元賣出5000具。緊接著高博士回臺灣發展生產基地,除了當時政府為了鼓勵高科技業,提出5年免稅優惠的吸引外,臺灣電子業上下游結構完整、生產富彈性的優勢,讓研發出身的高博士等人無後顧之憂地持續研發,於是1990年在臺北縣新店市成立工廠,堅持100%由臺灣製造,以回饋故鄉-臺灣。GARMIN在臺灣登記名稱為「台灣國際航電」,1990年成立於新店,1999年遷廠至汐止,目前主要營運據點分別位於臺灣汐止、林口與中壢,中國北京、美國及歐洲,員工由百人到至今全球已有9,000多人,其中台灣地區就超過5,000人,截至目前為止,已生產銷售數百萬台的GPS接收器。

GARMIN是GPS產品的領導品牌,主要從事導航和通訊產品之研發、製造及銷售,產品線包含航空用、船用、車用、行動電話、OEM、手持休閒用途等。而GARMIN在近十年中締造許多『第一』的記錄,從製造在波斯灣戰爭中被聯軍採用的第一台手持GPS、研發第一台使用於非精密進場的通用型航空專用衛星定位儀、第一台具漁群探測功能的多功能GPS接收機、首度結合陸上公路地圖與航空機種,到首次生產具備GPS與VHF雙重功能的掌上型產品、研發第一台真正結合GPS及行動電話(AMPS)之3C產品(NavTalk),將應用層級提昇至兼具定位、研發導航、通訊三合一之新階段,甚至再將全世界最小的GPS推薦給戶外活動的愛好者。

GARMIN公司在GPS導航裝置中,為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係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產業霸主,並且連續數年榮獲《富比世》雜誌評選為全球2000大企業之一,據《富比世》2009年調查,GARMIN公司總資產29.2億美金,收益達7.3億美金;同時,根據英國專業市調公司Canalys調查顯示,GARMIN自2007年以來,PND市佔率持續成長,2007及2008連續兩年PND全球銷量第一。而高博士更於2008年登上《富比世》全美前400大富豪排行榜。全球每10個手持式GPS中,就有7個是臺灣製造,也因此高博士被《富比世》雜誌封為「一手掌握全世界天空的人」。

然而,高博士除了在企業中有卓越成就外,對於社會服務亦是不遺餘力,1997年臺大電資學院成立後,高博士為回饋母校,獎勵電機資訊學院青年學子敦品勵學、貢獻社會,設立GARMIN獎學金,每學年補助8名優秀學生,每名新台幣4萬元獎學金。2004年,全球第四大海嘯將印尼亞齊省的房屋、地標,瞬間夷平,GARMIN公司在第一時間進駐災區,架設衛星定位通訊系統,並提供救難員人手1台GPS,展開救援、房屋重建、地圖重繪。2005年,高博士捐贈美國田納西大學1仟7佰50萬美元,其中1仟2佰50萬美元用於興建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大樓,5百萬美元供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成立新學系使用,館舍及學系皆以高博士命名。2006年,高博士與四位哥哥共同出資1億2仟萬台幣於故鄉南投竹山興建圖書館,係臺灣最大的私人圖書館。高博士除了在衛星定位系統上的知識貢獻及技術領域的不斷創新與突破,更進一步整合GPS與相關科技產品,提供與創造人們更便利舒適的生活外,亦善盡社會責任,諸如成立獎學金、提供救難人員GPS通訊設備、興建學校館舍及圖書館,盡其所能回饋社會!

社會服務類-陳怡蓁女士

  陳怡蓁女士,現任趨勢科技創辦人暨文化長、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臺灣大學中文系1978年畢業。畢業赴美留學轉讀電腦資訊。1988年與先生於美國洛杉磯共同創辦趨勢科技,以『創新科技,自有品牌,行銷全球』為志,篳路藍縷建立起網路防毒軟體的事業。1992年搬到東京,繼續開創趨勢科技的全球版圖。當時除擔負日本業務之外,更肩負全球行銷之責,趨勢科技的品牌名聲日益茁壯,終於1998年在日本公開上市,乃日本第一家外國人掌管的上市公司。2000年親自執筆分享趨勢科技創業的經驗,<@趨勢:全球第一Internet防毒公司創業傳奇>一書榮獲經濟部90年度金書奨,於2004年再著<擋不住的趨勢>一書,敘述趨勢科技歷經泡沫劫難,成為『超國界公司』的典範。2005年創業界先河,擔任趨勢科技文化長,致力於企業文化之培養與深耕。

  2000年以自己的私房錢成立趨勢教育基金會,並擔負董事長與執行長之責,以『科技.人文.新趨勢』為宗旨,致力推廣網路軟體教育以及文化藝術教育,期望作為科技界與藝文界的橋樑。

  在網路軟體教育方面,連年舉辦程式競賽,鼓勵大專院校學生組隊以『創新』精神投入競賽,體驗網路業界的激烈競爭。同時為縮短網路資源的城鄉差距,舉辦『網路魔法營』鼓勵趨勢員工擔任志工,下鄉教育學童網路知識,協助偏遠地區架設網站,開設電腦課程,提供清貧獎學金等等。2009年舉辦『雲端運算程式競賽』,標榜先教而後戰,將趨勢科技的先端技術無私分享,教育學子,期望提升臺灣軟體業的競爭力。目前正與臺大電機資訊學院合作,規劃捐贈『趨勢學程』,培養雲端運算的優秀人才。

  在文化藝術教育方面,舉辦『向大師致敬』年度活動,結合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出版、紀錄片、展覽、主題網站與文學茶會等多種形式向文學大師(如白先勇,陳映真)致敬,期望傳承與推廣,讓大師的文化資產繼續在網路時代發揮影響力。

  同時提倡推廣美的藝術,贊助雲門舞集兩度赴日本演出,出資協辦董陽孜書法展,連續五年在臺灣北中南及東部舉辦『蔣勳美學講座』。更義務擔任天下文化出版社<文化趨勢書系>總編輯,出版白先勇、余秋雨、蔣勳、吳興國、葉錦添的藝術書籍,以及<白先勇作品集>,並大量捐贈偏遠地區圖書館及初高中。2008年捐贈臺大文學院『白先勇文學講座』,邀請海外知名作家學者如馬悅然、李歐梵、葉維廉等駐校開課。2009年擔任中廣『藝文放輕鬆』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為文化藝術活動發聲。

  另為推廣崑曲藝術,於2005年成立『牡丹亭表演藝術基金會』,資助白先勇製作之『青春版牡丹亭』崑曲至臺灣、美國西岸、倫敦、希臘等地巡迴演出,出錢出力,並親赴現場協助。2009年更進一步與白先勇共同製作『新版玉簪記』,在臺灣國家劇院及多處校園演出轟動,達成崑曲復興的任務。

  另外在心理諮商方面,於2001年成立『華人心理諮商發展研究基金會』,擔任董事長,捐出老家麗水街公寓三層場地,以『培養提升臺灣心理諮商師的品質,進而提升國人心理健康』為宗旨,長年與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密切合作,營造一流諮商環境,經常舉辦高品質研習會,並邀請國外心理學大師至臺灣督導,舉辦聯合年會,亦協助成立『容格心理學發展團體』。更利用趨勢科技在網路方面的專長,架設全球第一個網路影音諮商系統,協助偏遠地區之心理諮商。

  在網路軟體教育、文化藝術教育,以及心理諮商等方面長年皆以贊助者的角色投入,今後最希望的還是在文學創作方面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社會服務類-王進崑先生

  王進崑先生,現任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1993年畢業。王副校長自1990年參與消費者保護運動,擔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專業委員已十五年(義務職),2002年擔任消基會主任委員,目前是專業委員,負責中部八縣市消費保護工作。協助解決食品與營養等消費相關問題,其中包括沙士黃樟素事件、檳榔配料濫用、購屋糾紛、信用卡消費、減肥糾紛、保健食品糾紛與高熱量飲料離開校園等,參與進行四件921震災團體訴訟,為災民爭取權益。

  1995年參與社會急難救助工作,帶領屏東護法僧慈善會成員實踐社會福利之推動,主要針對急難救助的急需要者,對於許多急需救急與有困難需求者,提供最及時之協助。期間特別是921震災、桃芝風災等。

  1998年至2005年積極參與營養保健之推廣工作,包括檳榔與口腔病變、糖尿病、痛風、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症之社區預防教育,同時參與協助衛生局”衛生優良餐飲店”之認證評估工作。

  2000年7、8月代表政府前往中南美洲五個友邦國家(巴拿馬、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哥斯達黎加、貝里司),協助當地政府解決飲食、營養、健康與食品工業之發展問題,同時也擔任巴拿馬食品科技顧問。

  基於建立一個”健康城市”的理想,1999年開始籌畫進行基層社區服務,選定具都會、傳統、垃圾處理及監所單位的臺中市南屯區作為實踐理想之區域。成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帶起民眾對社區的認同與正確保健觀念紮根工作,來達成自主保健的目標。經全體志工與醫護成員之付出,已先後舉辦或協辦各種活動(檳榔與口腔病變宣導、戒菸班、減重班、有氧運動班、中秋節晚會、敬老大會、健康加油站之推行與均衡飲食電之輔導認證等)。並配合各種健康議題,展開志工之訓練事宜,同時針對各種健康議題提供諮詢、資訊與實際服務工作,並進行家戶之服務,目前已服務之家戶數已達12800戶,而經中心直接解決者有965件,轉介服務之案件有815件,已達約120,000之服務人次。在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架構下,結合各種社會資源,如”臺中市醫療廢棄物燃燒回饋金”、”懷恩基金會”等,辦理社區之保健服務工作,使社區健康營造的工作得以永續經營。

  為關懷監獄收容人之健康,臺中市南屯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與中山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之專業醫護人員結合,輔導南屯轄區內之臺中監獄,進行菜單設計以及廚房倉儲之標準化改善,已平均將人員之體重減低約3.5公斤,整個監所共減少了21公噸的贅肉,並建立標準廚房作業系統。

  青少年輔導也是現今社會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單親家庭子女之照護更是當務之急。王副院長目前正針對這方面問題規劃籌備中,從事學務工作之時,建立同學之服務制度,帶領同學走出校園,進行單親家庭子女之課輔與家庭關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