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中心新書-殺母的文化 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

《殺母的文化》從構思到完稿,歷史學者孫隆基耗時幾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因此,心理系黃光國教授評論此書時特別指出:「十年磨一劍」,看到寶劍的鋒利,就可以想像主人磨劍所下的功夫。讀完這本書,除了佩服作者分析事物的洞識之外,令人感佩的是他長年的投入和堅持:沒有數十年的「磨劍」功夫,怎麼可能寫成這樣的作品?

在《殺母的文化》中,孫隆基從「殺母」這一極為新穎的角度,以宏觀的歷史視野,一字一句地爬梳了百餘部好萊塢影片,以及上個世紀美國眾多的小說、詩作、電視劇作等大眾文化材料,再運用影視學、心理學、社會學、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等相關理論,分析其親子關係,證明「殺母」文化乃美國二十世紀大眾文化的主流。

這本書很有「份量」,近600頁,約32萬字,內文分13分章、98節,外加附錄7篇。內文的章節之間,環環相扣,推論層次分明。作者認為,美國大眾文化的發展其實是「分離和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的深化過程。在這個「個體化革命」的過程中,「媽」代表人生的早期,被定位成個體成長的「路障」或「絆腳石」,唯有除之而後快。書中,作者將美國文化裡廣泛彌漫的「殺母」意識,追溯至19、20世紀之交的「世紀末」,指出它是一股與基督教背道而馳的世俗化潮流。該股潮流發展至上個世紀中葉,又與尼采傳統的仇母論與美國性別角色論匯聚成1960年代的一股巨流。此時期的「殺母」意識,幾近泛濫程度,在無數的電影、小說、詩作、專書中出現,成為美國文化中的「八股」與「共識」。繼之,作者探討至二十世紀末「殺母」的後續演變發展:女性主義與殺母意識之間不同層面的互動,以及與「殺母」相關的「殺子」、「殺狂慕者(粉絲)」等議題。本書附錄的七篇文章中,對殺母主題從不同角度予以補充,包括:美國人如何看中國人性格、美國文化中的殺父幻想,「殺母」是否接近尾聲,美國文化中與殺母唱反調的部分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也對影響美國文化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作品,例如:達爾文、尼采、懷寧格、勞倫斯、佛洛伊德、蘇理文、馬爾庫塞、沙林傑……等,多有引述分析。當然,書中一定會論及女權、女性主義對「賢妻良母」重炮抨擊,及如費理丹(Betty Friedan)、黎契(Adriene Rich)、法拉黛(Nancy Friday)、亞堪納(Judith Arcana)……等人的重要作品。本書同時也解答了美國文化史上一些重要課題,像是:原野理想、殺父娶母、大媽咪主義、邊疆理論、世紀末思潮、白色願望時代、杜鵑窩情結、性別教條、陽具型女人、吉力根學說、哈林的文藝復興、自然寫作、多樣相的變態、芝加哥七君子、M體質 W體質、「婦之性」(gynesexual)和「母之性」(matrisexual)、父母子「永恒三角」……等等。

這本書不但具有學術性的深度與創見,論理脈絡清楚,它同時也因作者一貫的行文風格很有可讀性。讀者讀此書,可以嚴肅心情,一章一節地跟著作者深究美國歷史文化中那驚人 「真相」;也可以輕鬆心情,跟著作者進行一場對無數部電影、小說有深度又趣味盎然的美國文化知性之旅。歡迎至出版中心書店(圖書館左側地下一樓)參觀選購。服務專線 :02-33663993 轉18,網址:http://www.press.ntu.edu.tw。

作者 : 孫隆基ISBN : 978-986-02-1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