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二屆年會在本校召開探討文化交涉的不同層面

本校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及文學院與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於5月7、8日兩天假文學院演講廳共同舉辦「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二屆年會」,邀請東亞地區相關研究學者以四項子題為主軸,包括1.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自我與他者,2.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3.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4. 從東亞交流中的媒介物看文化交涉的各種層面,發表論文。

會議開始,由文學院葉國良院長擔任開幕主持,邀請本校李嗣涔校長、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一屆會長日本關西大學陶德民教授、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河田悌一理事長、中央研究院王汎森副院長致歡迎詞。本校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由學會全體理事及評議員推舉榮任第二屆會長(2010-2011),於會中發表就職演說,題目為 “On the Two Tensions and Their Resolution in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就職演說完畢後,與第一任會長關西大學陶德民教授、第二任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馬敏校長握手合照正式交接,現場來賓熱烈鼓掌。

接著大會邀請兩位主題演講人:由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張廣達主講 “On 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加拿大國家講座York大學教授Joshua Fogel主講 “The Aftermath of a Material Object: The Mysterious Gold Seal of 57 C.E.”。下午則進行由各國代表組成的圓桌論壇。

第一場主題為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由本校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主持,參加成員有紐西蘭Canterbury大學伍曉明教授、日本京都大學高田時雄教授、韓國高麗大學崔溶澈教授、法國Artois大學金絲燕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王宏志教授,評論人邀請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日本關西大學內田慶市教授及沈國威教授。

第二場主題為 “Changing Perceptions and Images of East Asia”,由本校日文系主任徐興慶教授主持,參加成員有日本二松學舍町泉壽郎教授(由川邊雄大先生代為宣讀)、韓國高麗大學崔官教授、本校日文系徐興慶教授、日本北九州大學金鳳珍教授。評論人則邀請加拿大York大學Joshua Fogel教授、浙江工商大學王勇教授以及日本關西大學陶德民教授。

除了第一天年會議程及主題演講之外,第二天援例請到歷屆會長致詞,並邀請德國埃森人文高等研究院前院長及Witten/Herdecke大學名譽教授Jörn Rüsen進行大會演講,主題是 “Basic Issue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s – A European Perspective Concerning Historical Identity”,接下來就進行由海內外傑出學者共同組成十二場分組討論及十一篇個人論文的發表。

本次年會之所以擇定以「東亞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為主題,係有鑒於最近十餘年來東亞地區快速崛起與「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帶動東亞文化的研究風潮。東亞文化的互動交流觸及諸多層面,極具研究之價值。但是通貫整個20世紀,亞洲各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本上傾向於不同程度的「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較少採取「以東亞為視野」、「從東亞出發思考」的研究論著。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亞洲(尤其是東亞)的興起,以及「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始從20世紀「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格局,逐漸轉而以東亞為研究的視野。這種新的研究取向必然具有跨文化的、跨國界的、跨學科的、多語言的多重視野,也必然形成具有多元特質的學術社群。因此,有關東亞文化交涉的研究方法,必須擺脫一國中心或僅限於一個地區文化的孤立研究方法,而從本國與他國或他地區的文化進行互相交涉的多元關係網絡中,產生新的研究取向或方法。愈來愈多的學者將東亞文化視為是由綿延不絕的文化接觸的連鎖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複合體,並通過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各種觀點加以重新剖析,因此,新的東亞文化交流之研究,必然是一種重新審視東亞交涉的各種互動「過程」,而不僅是聚焦於文化交流之「結果」。

兩天會議海內外參與學者共計約130餘位,發表文章71篇,透過世界各地研究東亞文化學者彼此的交流,開拓出「東亞文化交涉學」研究的新課題與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