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陳定信教授於日本東京獲頒「日經亞洲賞」

陳定信教授1943年出生於台北縣鶯歌鎮,1968年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服役後於台大內科完成住院醫師訓練(1969-73),1975年任台大內科講師,師承宋瑞樓教授。1975年赴日本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研修B型肝炎及肝癌的關係,1979-80年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從事肝炎及肝癌研究。1983年升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2001-07年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目前為本校內科特聘講座教授。

由於他及台大的研究團隊在病毒性肝炎及慢性肝病與肝癌方面的傑出研究,於199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陳教授在國內外都被認定是學術界的領導者,曾任台灣肝臟研究會會長(1996-98),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1997-2003),台灣醫學會理事長(2001-04),世界肝臟學會理事長(2004-06)。他著作等身,迄今共發表原著論文618篇,且時常擔任國內外學術雜誌論文之審查者,於2001-06擔任肝臟學門排名第一的HEPATOLOGY之副主編,目前為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及Molecular Carcinogenesis之副主編,同時也擔任國際上一些肝臟學雜誌的編輯委員。陳教授獲獎無數,最近獲得的重要獎項有第三世界科學院最高的Trieste獎(2006),台灣的總統科學獎(2007)以及歐洲肝臟學會國際肯定獎(2009)。此次,陳教授和台大團隊的成就再度受到肯定,榮獲2010日經亞洲賞,殊為難得。

在過去三十年間,陳定信教授在臺灣領導其在臺大的醫療團隊,對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防治有重大的貢獻,B型及C型肝炎肆虐全球,在亞洲尤其嚴重。

在1970年代,陳教授和其同僚,利用靈敏的免疫學檢驗方法,發現在臺灣罹患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的病人,有相當高的比例同時也有慢性B型肝炎感染。這些慢性肝病病人中,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罹患慢性B型肝炎,即使在健康人中,也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人感染慢性B型肝炎。他們也證實了母子垂直感染在慢性B型肝炎感染中所佔的重要角色,另外由B型肝炎病毒亞型的特殊地理分佈也指出此一傳遞的重要性。由於母子感染的持續存在,使得慢性B型肝炎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斷。   

1980年陳教授在其病人的肝癌組織檢體中,發現B型肝炎病毒的去氧核醣核酸(DNA)會嵌入宿主的基因體中,在分子層次上,證實了B型肝炎病毒和肝癌的相關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發現之一。同時他們也證實了在臺灣,經由母體傳遞的B型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癌發生的主因。這些研究成果,為瞭解病毒如何在臺灣造成慢性肝病及肝癌奠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其後的防治指出了方向。

由於具有臨床醫師的背景,陳教授和在臺大醫院的同僚們非常努力地設法防治B型肝炎,並協助政府加以推廣。他們在臺灣規劃了一個大規模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經過三年的籌備,衛生署終於得以在1984年開始了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大規模的接種計畫。這個計畫進行得十分順利,他們定期評估計畫成效。這個全世界最早的疫苗接種計畫證實極為成功,它有效防止了約百分之八十五的小兒慢性B型肝炎感染。孩童的慢性B型肝炎感染率從實施疫苗接種前的百分之十到十五,降低到疫苗接種後的不到百分之一。然而疫苗接種的終極目標,應該是要能降低慢性肝病以及肝癌的發生。事實上,他們果真發現在這全國疫苗接種計畫中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的小孩,肝癌的發生率降低了百分之七十五。這些成就對於臺灣以及亞洲其它地區的B型肝炎防治而言,都有相當深遠的正面影響。因為全球有超過二十億人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包括至少三億六千萬人因而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而其中的四分之三是亞洲人。臺灣的成功例子,為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樹立了可以參考及遵循的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各大洲中,亞洲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成效頗佳。陳教授正是提倡全球B型肝炎疫苗接種的重要支持者。

雖然B型肝炎病毒感染能藉由疫苗接種有效預防,但慢性B型肝炎患者卻無法享受疫苗接種帶來的好處。陳教授和同僚持續探討B型肝炎的自然史,並且和流行病學家合作,研究慢性B型肝炎患者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複製和病毒量與罹患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風險。同時,陳教授和同僚們也建立了實驗動物模式,用以研究B型肝炎病毒及肝癌的致病機轉。

陳教授在C型肝炎病毒方面著力亦深,而且貢獻不小。他們研究C型肝炎病毒在臺灣的肝病所扮演的角色,發現C型肝炎病毒在臺灣的重要性僅次於B型肝炎病毒。隨後也選殖並完成了臺灣本土的C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定序。這些基礎的研究,不僅增加我們對C型肝炎的深入瞭解,更促成了臺灣能夠從1992年開始篩檢捐血者的C型肝炎病毒抗體,大幅降低了輸血後C型肝炎的發生。在治療已經罹患慢性C型肝炎的病患,陳教授和其團隊也有很大的貢獻。在1990年初期,他們發展出新而有效治療方式,合併雷巴威林(ribavirin)以及a干擾素(interferon-α),在六個月的療程後,約有半數的病患能夠痊癒,比諸單用干擾素只有5%左右的效果,進步很多。這個創新療法的優異結果後來陸續被許多其他研究者證實。如今,此種合併療法已經演變成為治療C型肝炎的最佳療法,廣為全球醫界使用。

總之,陳教授在證實B型肝炎是慢性肝病以及肝癌的主要病因方面,貢獻良多。這些成果也促成了臺灣的防治計畫,而能在1980年代就施行全國性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此一防治計畫被證明極為有效,不僅降低B型肝炎帶原率,更能減少接種者的肝癌發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證明癌症可以經由疫苗接種來加以預防,這實在是B型肝炎防治的重要里程碑。此外,陳教授和同僚也是發展治癒慢性C型肝炎新療法方面的先驅,成果斐然。肝癌是人類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好發於亞洲人,而陳教授的成就對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病以及肝癌的防治,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