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新生入門書院> 了解自己喜好的優先順序發明自己的生涯規劃人生財金系陳明賢教授

各位在大學中會有許多機會聽到名人演講,如成功的學者與企業家。但從這些演講中,我們並非要各位要求自己成為另一個李遠哲或郭台銘,因為他們的成就有其不可複製的歷史背景和機運。我們希望能從這些名人演講中,學到的是這些人如何追求他們想要的生命,並擷取的他們的成功經驗,去發明你們自己的生命。

找出自己的偏好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經濟學常提到「偏好」(preference) 的概念,在每個人心中,偏好會依重要程度,依序排列,就像字典依字母排序分類一般;我們稱此為「字典性的偏好」(alphabetic preference)。經濟學家相信沒有任兩個人的「字典性的偏好」會是完全一樣的。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偏好順序和個性迥異的學生,在得知學測考出 75 級分後,十有八九都會選擇念臺大醫科?如果每個人都能依照自己興趣和偏好,選擇志願,我們應該可以看到不同學生,選擇不同的第一志願。臺灣高中生的選擇,顯示出當大家在做生涯選擇的時候,並沒有聽從自己的偏好順序,而是遵從社會的偏好順序;心理學上,稱此種行為叫群聚行為 (herding)。大家認為,只要符合其他人的價值,應該是安全的選擇。事實是如此嗎?我們曾對臺大醫科七年級生做過調查,問「如果回到七年前,是否仍會以臺大醫科為第一志願?」,竟有 70% 的回答是否定的。所以臺灣高中生很可憐,考上臺大醫科的人不快樂,考不上臺大醫科的人也不快樂,只因大家忽略了自己心裡的偏好。

話說回來,我們一定要追求醫生、律師、電子工程師的生涯嗎?絕大多數的人,會將生涯的規劃簡化成追求高薪的工作機會,認為只要薪水高了,其他生活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大家都真的了解他們每天二十四小時如何度過嗎?你知道他們每天工作有多大的煩惱和壓力嗎?當然很多人不認為自己選擇生涯時,不至於只是為了金錢或是權力。這樣的說法有很多的反證,但是當輪到你自己去做這樣的決策時,可能也會落入這個窠臼。我常建議學生用另外一種方法來檢驗自己所選擇的生涯:你們可以把自己所選的生涯或工作,放到下面的表中,看你是否喜歡所選的生涯工作內容,以及該工作所附帶的生活方式。

要檢視自己是否喜歡現有的生活,要先看看自己是否滿意現有的工作,以我自己為例,做為一個大學教授,我的工作便是將我的既有的知識經常翻新,然後教給我的學生,這是一個我喜歡的工作內容。除了工作內容之外,我也喜歡這個工作給我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太太也是大學教授,一年中我們有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可以帶孩子四處走走,這是一般臺灣家庭少有的福利。

你可以發現,許多大家可以稱羨的職業,如律師、法官、電子工程師和醫生,對很多人而言都屬於第四類。很多人第一志願的醫師生涯,是否為你帶來喜歡的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呢?以一名成功的醫生來說,一天可能要看診百位以上的病人,在每位病人身上平均只能花三四分鐘的時間,即便想要做更精細的診斷也無餘裕。除了病人外還要面對焦心的家屬,這樣的工作內容對很多人而言恐怕是難以承擔的。在生活方式上,雖然成為名醫之後可能會有很好的待遇,但在此之前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必須要不斷的充實新知,還要面對可能的醫療糾紛等,我相信有很多人在選擇這個工作以後,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內容與方式。

既然大家不認為自己選擇生涯時,只是為了金錢或是權力;那我們應該追求甚麼樣的生活呢?比較正確的說法,我們希望同學能夠思考如何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志業或生涯,同時也可以保持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不需要有很多錢,也無須建立在很高的權位上。

幸福的生活需要很多錢嗎?其實錢只要夠用,不缺錢就好。臺灣首富郭台銘,其財富多半來自於股票市值,為了維持既有的財富,反而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於事業經營,反而無閒享用其財富。幸福的生活需要很高的權力嗎?雖說藉由權力你可以擁有比別人更多的社會資源,但追求權力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引來競爭,甚至犧牲隱私及生活品質,有時反而划不來。我們不需要很高的權力,我們只要有許多朋友即可。在臺大你可以認識未來的醫生、律師、會計師等等,這些學生時代培養的友誼與人脈就足以讓你的生活過得很豐富、順利。

有一位美國教授曾經跟我分享:If you have a career, time is never enough.  If you only have a job, a minute is felt like a year... 因此我們該鼓勵年輕人追求的是生涯而非只是個工作,如果你擁有一個自己喜歡的生涯,你會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但如果你只是有個糊口工作,感覺是度日如年。

所以你們要過怎樣的生活?An invented life, an engineered life, or a given life?生涯規劃時,不一定要從週遭的人走過的路去選擇;如果能夠,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發明自己的生涯 (Invent your life!) 。也就是說,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喜歡接觸的人,以及喜歡的生活方式,努力安排到自己的生涯內,如同發明一種特有的生涯。An engineered life 是依照心中的楷模或偶像,按部就班規劃人生。但就像我們開頭提過的,因為歷史背景不同,即便真的逐步的去完成這些規劃,你也不一定能變成另一個李遠哲或郭台銘。A given life 是不問自己心中的想法,直接跟從社會上多數人的想法去做,像是大學志願是照分數填;選課跟著大家選;畢業時漫天投履歷表,哪個公司給你工作,就接受那個工作。一輩子接受別人意志的安排,無法實現自己偏好的人生。

舉個發明自己生活的例子。我從在美國留學階段起最喜歡的運動專欄作家是底特律自由時報的 Mitch Albom (暢銷書 Tuesday with Morris《星期二下午最後十二堂課》和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的作者),他是文學院畢業的,後來取得新聞碩士。他也是個音樂家,也會歌唱,曾經當過瑪丹娜演唱會的熱場嘉賓。他也熱愛運動,拿過業餘拳擊比賽的冠軍。他的正職除了每週交幾篇專欄文章外,每天下午兩點到五點還在電臺主持帶狀節目,在節目中他常常邀請到當紅的職業球星或大學的明星球員受訪,或者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簡言之,他每天都在做他喜歡的事情,同樣一天工作十小時,當你做喜歡的工作,自己的心情將會非常愉快;反之,則會非常痛苦。而這些事情都能做得好的話,要賺錢也不是難事。

瞭解自己

在高中時,或許不允許各位去思考自己與同儕能有何不同,進入大學後有了自由的環境,可以讓你們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在決定生涯的過程中,我總是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聽演講、參觀企業,以及認真觀察自己切身所處的社會;只要有機會,就跟週遭的人談論各種生涯的可能性。透過這些活動,你才有機會在大學這座象牙塔裡,開上幾面窗戶。例如最近各位有聽說過「世界最爽的工作」嗎?那是在一個澳洲小島上做生態研究員,敞遊碧海藍天之外,還可以賺取高額薪水。當然世界上還有其他很有趣的工作,過去各位每天生活在課本與補習班中,所以不知道,但是現在你們有自由的環境了,可以試著去搜尋。

在大學階段,學生也可以藉著交換學生或是遊學的機會,到國外去,觀摩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如何規劃及精采的過他們的一生。其次,要了解自己。自己是生涯追求中的最重要因素,你要了解自己喜好的優先順序,自己的優缺點,特別是缺點。我相信你們都常常被提醒自己的優點,但是有些缺點是隱而不顯,需要自己去察覺;例如自己是不是夠堅強足以當個律師或司法官?自己是否總是勤學向上、刻苦耐勞的好醫師?如果忽略對自己的了解,可能會造成錯誤的選擇,造成自己的痛苦。在學生週遭所有人中,系上教授可能是對你專業生涯最了解的人。教授已經看過數百,甚至上千學生的生涯,因此對各種生涯規劃的可能,可以提供你珍貴的意見。我常鼓勵家長帶著學生一起和教授探討各種生涯的可能性。如此一來,也可以減少家長和學生對生涯的不同看法所產生的爭執。

精采的生涯是不會憑空而降的,是必須靠自己思索,努力追求而來的。別以為進入大學一個頂尖科系,自己就穩操勝算。現在資訊以及各方面資源都很豐富,任何一個你認為是好的生涯,別人也會這樣認為;因此每一個好機會,都會競爭激烈,你必須費更大的功夫才能得到。因此,一個多采多姿,與眾不同的生涯,更需要長期間的規劃與努力。

大學裡的學習策略

大學生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確立學習策略。對絕大部分的人,尤其是熱門科系的人而言,在大學裡所必須唸的書,遠比高中三年的份量多很多。且大學裡把書唸好的境界,也比高中困難許多;除了考試外,有些是要交報告,或是完成一整個研究計畫。真要把書唸好,你應該比高中時更用功。

大學所提供的課程只是一個基本平臺;每位學生,都必須針對他生涯上特定需求,在這個平臺上加上其他要素,如外文能力、電腦專長,或甚至跨領域專長,建立自己獨有的特質。在美國的大學裡,大學部的導師 (Academic Advisor),會在學生初進入大學之始,會依照學生所設定的生涯目標,決定他所必須完成的課程標準 (program)。在臺灣的大學生也因為對生涯的了解不夠,無法全盤探索自己生涯,或太慢決定生涯,因此常常錯過最佳的課程規劃時機。

知道自己所要選擇的生涯後,就可以開始課程安排策略。所謂課程安排策略,就是決定修課的順序、修課的份量,以及教授的挑選。通常各個科系都會建議必修課的修課時間及順序,同學們可以找教授討論,該如何將你所需的必修選修課程,依照邏輯順序預先排好。此外,應該避免同時修太多重量級課程,才有充分時間把這些重要的課修好,且不至於擔心應付不暇。

其次,我們來談大學的課業準備。通常每一個科目你都只有一次機會把他學好。如果某一天你上課聽不懂,非常有可能整門課從此以後就跟不上進度。因此,我希望每位同學恪遵「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課後複習」的黃金公式,認真的對待每一門功課,至少重要的課需要如此。

此外,針對不同老師,發展出一套攻服的策略。有些老師著重期末報告,那你應該提早準備你的期末報告。有些老師喜歡在課堂上問問題,或是回答老師問題的學生,如此一來,課前的準備工作就變得非常重要。

當然修課並不是所有學習策略的全部,大學的課堂教育僅是你需要的教育的一部分。就算你有修某門課,教授給你的教材可能只是部分,你需要自己去完成其他部分的探索。此外,課外讀物也是很大的幫助,學生應該有足夠的好奇心,搜尋其他國際專業或著名大學教授的網站,隨時保持最新的知識。有些時候,你沒有修的課 (或是不以課程方式存在的知識;如表達能力以及實務上之常識),也是重要的。學生也可以利用交換學生或暑期工讀的機會,擴展視野,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外語溝通的能力。當然為了爭取這些機會,你必須在大學一開始就有規劃,並且付出代價準備,否則機會稍縱即逝。

大學生的生活管理

所謂生活管理,就是在自己所追求的學業及專業目標下,均衡穩定的將各個生活層面,如交友及社團,和諧的安排到自己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內。

很多人參加社團活動,只是想提供課後交友或增廣見聞的途徑。但是很多人會發現,過多的責任,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落到你的肩膀。在我們念大學的年代,當社長或重要幹部通常是大三大四的同學。今天還沒等到你了解是怎麼一回事後,大一大二的你已經是社長或是其他重要幹部了。以一個大一或大二的學生而言,他需要學習的事情很多,他能承擔責任也有限。許多人因此就把生活打亂了,影響到課業的表現。

結交異性朋友是大家在大學最期待的。很多人願意用一切代價去追一位異性朋友,你會告訴自己,一旦結交上異性朋友後,你就會恢復正常的生活。殊不知,你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維護一份感情。你會花很多時間陪她吃飯,和她講電話,陪她上課,送她回家。你以為這樣費心所經營的感情就可以歷久彌堅嗎?大學生的感情經常經不起一次的誤解、一次的忌妒、一次的爭執。就算感情的結果仍是美滿的,你會發現你付出了超過你能力範圍可以負擔的。

大學生的交往不是以建立家庭為目的,很多大學時期令人稱羨的感情,畢業後仍然無法維繫;畢竟大家仍需要面對現實的生活。我有許多學生畢業後和我抱怨大學時期最後悔的事情,即是過度投資時間與精力在感情的維繫上。當然以上的例子還是成功的。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感情失敗的學生,六個月之後仍然無法正常讀書和過生活。有許多人用更激烈的方法去傷害對方或自己,報復對方,那是更划不來的。

學業、社團以及交友真的那麼難和諧共存嗎?其實只要自己目標的優先順序清楚,以及堅定紀律,自然你會學會如何學業、社團,以及交友和諧的共生並存。

最後的建議

每個人的大學歷練都是不同的,大學生活是否成功,依賴於你是否能運用理智的判斷,當然還要靠一點運氣。我常比喻大學生涯就像是一場戰爭,每一天都是一場戰役,你共要面對一千多場戰役;只要你勝利的戰役場數夠多,終究你會贏得戰爭的。大學生涯每一天你都要面對許多選擇,每天都有立場相反的聲音在你腦中響起;我希望你們總能聆聽理智的聲音。我建議你們每天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理智思考你明天是否可以過得更負責任,過得更好。

時間: 2009 年 9 月 9 日地點:臺大普通 202 教室講題:如何發明自己的生活?整理:陳品秀(臺大政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