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新生入門書院大學學習符碧真教授 (師資培育中心)

 < 98 臺大新生入門書院>時間: 2009 年 9 月 9 日地點:臺大普通 101 教室整理:陳品秀 (臺大政治畢) 

許多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一番苦讀,進了大學後抱著「由你玩四年」的想法,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度過大學生活,四年之後必定會感到惶恐,疑問自己在這段歲月裡到底獲得了什麼?大學不是放縱玩樂的地方,而是學習的場所,但是大學的學習與高中不同,如果拿以前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大學的課業可能會變得捉襟見肘。日前天下雜誌曾經報導,即便是臺大新鮮人也有很多學習的困擾,所以今天來和大家分享大學和高中的學習有些什麼不同?以及如何克服學習的困擾?希望今後同學不只是 “work hard” ,而是要 “ work smart” 。

Work smart

先與各位分享幾個例子,幾年前有位英國大學教授來訪,希望加強招收國際學生,而且對臺灣的大學生很感興趣,我當時覺得很驚訝,問對方臺灣學生具備哪些特質吸引這些大學?對方回答,在課堂上如果臺灣學生和英國學生在同一組,這一組的表現通常會很傑出,因為英國的學生有創意 (Innovative) ,而臺灣的學生很用功 (hardworking),兩者互補會創造出好結果。換句話說,別人是「動腦」出主意,我們是「動手」出勞力。再看看目前很多令人稱羨的竹科工程師,雖然我們的人才與技術優異,但是產出確是利潤微薄的代工產品。 2003 洛桑管理學院的統計指出,臺灣人每週平均工時 43 小時,為世界之冠,到了 2007 年雖然時間稍減,但仍是僅次於韓國工作時間第二長的國家。 1111 人力銀行的統計指出,臺灣人平均每週加班超過八小時,但是 50% 都沒有領加班費。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我們國人 “work very hard” 。再提供各位一項訊息,近兩、三年天下遠見雜誌的調查指出,企業界最愛聘用的大學生為臺大畢業生,主要是因為臺大學生在「融會貫通、跨領域的能力」方面領先。從以上的資訊看來,在大學裡要學的不再是一味的埋頭苦幹,專注在自己的領域裡,而是要跨領域學習,並將之整合及融會貫通。

大學的學習方式

大學與高中的學習究竟有何不同?臺大學生曾經比較高中及大學學習的差異。他們指出高中時老師是主導者,大學時教授只是從旁協助者;高中生只是被動吸收老師教的知識,大學生需要預習講義,並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見解;高中生只要讀課本內容,大學生要讀許多原文書;高中生所學的知識範圍明確,大學的學習沒有邊界;高中考試通常是選擇題,大學考試是申論題,沒有明確的標準答案,而且有很多報告。如此相較之下,在大學更需要具備整理、分析、統整訊息與資料的能力。

以下是去年調查臺大新生有哪些學習困擾,總的來說就是聽、說、讀、寫。「聽」是指課堂做筆記 ,「說」是指課堂口頭報告,「讀」是指閱讀原文書或期刊論文;「寫」是指撰寫學術報告。但這四方面都有以下的共同點:面對龐雜的資料,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即使找到重點,也不知道該如何加以組織。尤其是撰寫學術報告,很多同學表示不僅資料整理不易,且還無法找出自己的主題與立論,短文不知如何寫得簡潔有力,長篇論文常擠不出內容與字數。另外本校 95-97 年畢業生調查報告也顯示,他們大學四年最主要的學習困擾也包括撰寫學術報告、上台口頭報告、閱讀量大增等項。

前述調查也發現, 88% 的學生沒有做到上課前預習,教授指定的閱讀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會真的讀完,每人每週花在上課的時間約 24 小時,個人自修的時間只有 12 小時,上課與自修時間的比例約是 2:1 。而國際名校如哈佛、牛津等大學校學生則是自修時間是上課時數的 2 倍,與我們剛好相反。為了改善此情況,校方進行課程精進方案的研究,希望避免學生一學期修十幾門課,能仿效國外大學加深、加重每一門課的份量,藉由學生自行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及討論,使修課門數減少但能夠深化。目前本校許多課程增加了由助教帶領的討論課,形成 2+1 的學分制,但是效果不如預期,主要是因為多數同學在課前沒有充分的預習,以致在課堂上無法進行討論。

另外臺大各學系及研究所都已經建置「課程地圖」並上線,其中包括各系所的教育目標、畢業生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每一門課培養的核心能力,以及未來生涯規劃的資訊(如研究所、就業方向、證照),希望同學們都能上網了解各學系希望各位四年內學到什麼,並且在畢業時能檢視自己是否具備了這些核心能力。此外,推薦同學選修今年開設的「新生專題」課程,這是專門為新生開設的課程,目的是希望在教授的引導下,帶領各位同學體驗校園文化,開啟未來學習之門。為了拉近教授與同學之間的距離,這門課採少於 25 人次的小班教學,成績評量只有通過與不通過,目前開課數量僅可供八分之一的新生選課。

打好讀、寫、說的基本功

今天的主題是希望同學未來能夠“work smart”,而“work smart” 的基礎是建立在堅實的學習能力上,包括 input 的閱讀能力與 output 的書面及口頭的報告能力。在閱讀能力方面,請參考 97 年 4 月教學發展中心的電子報,提供有效率的閱讀方法-SQ3R: Survey, Questioning, Read, Recite, Review 。Survey 即瀏覽,不是拿到文章或書籍矇投就讀,讀完之後見樹不見林,不知全文方向及重點在哪裡,而是要先瀏覽文章的大標題,以理解全文整體的架構;Questioning 是同學最欠缺的部份,指的是在進行閱讀之前,先將文中的大標題轉換成Wh- 的問句 (Why、What、Who、When、Where、How)。Read 指的是有了問題之後,閱讀時才會去試著去找答案,這樣的閱讀才會有方向感;Recite 指的是讀過之後才去背誦;最後將書本闔上,在腦中將所讀的東西試著 review 一遍,回想自己的問題是否都獲得解答了。這樣就能有效的閱讀。另外閱讀原文書有生字太多的困擾,阻礙了學習,要學習從上下文的脈絡去掌握文章的重點。事實上,並不是每個生字都很重要,所以要學會判斷哪些字是關鍵字,哪些字不重要,不斷重複出現的字,而且會影響全文閱讀者可能就是關鍵字,這時才需要查詢,其他單字則可略過,因為看得懂全文不需要看懂全部的單字。

撰寫報告方面,口訣是:鳳頭、豬肚、豹尾,即文章的開頭、引言要像鳳頭一樣吸引人,主體部分要像豬肚一樣的飽滿,結論要像豹尾般的有力。口頭報告的內容也要像寫作一樣三段式,另配合簡報設計的技術面,首先要有 outline ,相當於SQ3R的 Survey ,一開始就帶領聽眾了解報告的脈絡與輪廓,大綱可以 5W (Why, Who, What, How, Whether or not) 等疑問句呈現,相當於SQ3R的 Questioning 讓聽講者知道講的方向,簡報毋須太複雜,點出關鍵字句即可。有關寫作方法參見 98 年 8 月教學發展中心的電子報「撰寫學術報告的策略:鳳頭、豬肚、豹尾」。

善用臺大學習資源

另外臺大有哪些可供利用的學習資源?目前教學發展中心提供 (1) 學習開放空間,位於圖書館B1 ,供同學討論課業; (2) 個別學習諮詢與教務長榮譽榜計畫,針對臺大學生當掉最多的科目提供免費個別輔導 (tutoring) ,或由榮譽榜小老師提供自己擅長的科目服務,所有小老師皆來自於成績優秀的同學; (3) 讀書小組計畫,主題包括中外經典、當代大師、專業課程,可自行組織,教學發展中心提供金費補助; (4) 演講與工作坊,協助同學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主題包括讀書方法、時間管理等。 (5) 網路資源,包括語文、學習策略、演講影音檔等等資訊,同學可自行上網使用。

結語

我們的生命有限,各位要選擇 work hard 還是 work smart ? 如果選擇 work smart,除了加強前面提到的學習能力外,還必須找出自己的興趣。去年我接觸很多新生,很多學生幾乎一考進大學就想要轉系,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興趣與想要轉的學系卻不清楚。其實大學念什麼科系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跨領域的能力,建議同學可以選修新生專題課程,藉以探索自己的興趣。同時推薦各位閱讀朱敬一教授寫的《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一書,希望各位同學能樂學而不苦學,在大學四年中學識能博而後精,找出興趣去鑽研一門專業,藉由跨領域與融會貫通能力最終能夠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