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理工醫農領域ESI論文全球排名第54名2011年多項指標提昇藥理論文亞洲排名第8農業科學被引用次數排名第6

高教評鑑中心5月1日最新公布調查2011年國內各大學理工醫農領域ESI(基本科學指標)論文統計結果顯示,本校ESI論文數世界排名第54,比較去年進步6名。

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特點在於能夠快速提供客觀數據,以作為長期追蹤學術表現之用。本次公布成果自2007年起開始至2011年,已是第五次進行ESI論文統計,本年度以ESI資料庫過去11年之各種論文統計數據(收錄年份為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呈現臺灣理工醫農領域進入世界論文被引次數前1%之學校及其學門,充分顯露各大學學術論文質和量的表現。

各項指標沿用2008年7種評比指標進行統計,同時持續採用平均被引次數(Citations Per Paper)與其世界排名、教師平均論文數、學門活躍性指數(Activity Index)及相對影響力指數(CPP/FCSm)等指標,以降低規模影響,提供更多元的各校學術研究成果統計。採用之評比指標分別說明如下:

1.論文數(Papers):論文數代表在該段ESI收錄時間中,以該校名義發表之論文總量,可表現學術研究成果的產量。然不同學門之論文發表數量可能相當懸殊,因此不適合直接互相比較。

2.被引次數(Citations):被引次數表示在該段ESI收錄時間中,以該校名義發表之所有論文,於此段時間內被引用之次數總和。被引次數可呈現出該校論文被引用及對日後科學發展造成影響的程度,反映其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不同學門間之被引次數差異頗大,和論文數一樣並不適合直接互相比較。

3.平均被引次數(Citations Per Paper):平均被引次數代表各校每篇論文之平均被引用率,主要衡量其每篇論文被利用程度或影響程度;一般而言,論文數越高,被引用的機率也越高。此一指標可同時考量論文數和被引次數,然而此指標單獨使用時很容易產生偏頗,尤其在論文數較少的環境下,很容易產生平均被引次數偏高的情形。而此現象在分學門評比時更為明顯,各學門平均被引次數之高低落差相當大,在在凸顯謹慎使用平均被引次數指標之重要性。

4.高被引論文數(Highly Cited Papers):高被引論文數係指在ESI中各學門完整11年之論文被引次數達前1%之論文數目,同時表現出論文之品質、重要性,以及論文在國際上影響力的直接表現。本文依據各校高被引論文數占該校發表之總論文數之比率,藉以了解該校高被引論文的比重。

5.教師平均論文數:教師平均論文數係指各校之11年總論文數除以各校全職教師數(不包括講師),即該校每位教師平均發表論文篇數,此指標可平衡規模較大學校的論文數和被引次數優勢。此次全職教師數之資料來源為教育部公布的「99學年度大專校院校別專任教師數」。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指標雖可平衡規模優勢,但對於人文社會科學比重較大的學校則較為不利。

6.學門活躍性指數(Activity Index,簡稱AI):學門活躍性指數為各校於該學門占全校論文比率與全球該學門占整體論文比率之相對比值

7.相對影響力指數(CPP/FCSm):相對影響力指數通常被視為論文品質的指標,為各校於各學門的平均被引次數與全球該學門的平均被引次數之比值,可藉以了解各校較為優勢之學門。然而此指標較適合在分學門評比時使用,在不分學門的校級比較時則容易產生偏頗。本文資料、數據引述臺大圖資學系黃慕萱教授刊載於評鑑雙月刊《2011年臺灣理工醫農領域ESI論文統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