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發展中心:學習成效評量在臺大

大部分老師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老師在臺上說到流汗,學生在臺下睡到流涎。老師費盡心力的教學,並不一定等同於學生的學習,只有當學生學習確實發生,教師的教學才謂之有效。另一方面,由於績效責任,高等教育也逐漸由重視資源的輸入與過程 (input & process) 轉為重視產出與學生學習成果 (output & learning outcomes),由學生學習成效檢視大學辦學績效。由此可知,協助學生達成學習成效是教育最終的目的,而如何檢測學生是否確實具備各種能力,值得大家再次重視與討論。本校對於提升教育品質一向不遺餘力,本文即就本校針對學生學習成效相關機制的建立、評量、結果的運用等加以說明。

一、基礎建設與機制

本校對於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的規劃與執行,可分為三個部分說明:1.基礎建設;2.學習成果評量;3.宣傳與說明。「基礎建設」係指相關政策或系統的建構;「學習成果評量」為建置測量學習成效的相關機制;「宣傳與說明」的目的則為使相關理念在校園內廣為週知。

1. 基礎建設

推動學習成效評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為清楚列出學習目標與成果。惟有將最終欲達成的目標先定義清楚,之後的課程設計才能有所依循,而評量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因此本校首先藉由課程地圖,明確定義全校以及各系所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藉由課程地圖的建構,各單位有機會反思教育目標,依據教育目標訂定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並規劃能夠協助學生具備核心能力的課程。

其次,為逐步引導開課教師思考所開課程與系所核心能力之關聯,於學期初在網路上建置課程大綱時,系統自動帶入系所訂定該門課應培養的核心能力,提醒教師檢視授課目標是否與系所核心能力對應 (aligned)。

2. 學習成果評量

其相關機制可細分為三面向說明:課程、系所,以及全校。

(1) 課程

課程評量為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第一線,本校於99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全面實施等第制評分制度,將成績評量分成 11 等第,明確定義學生達到多少核心能力即給予不同的等第。A等第是達成所有教學目標,B等第是達成部分目標,C等第是達成最低目標,F等第是所有目標都未達成。至於A+,A,A-,則視達成品質的優劣而定。各等第明確的定義,有助於教師在評量學生學習成效 (成績) 時,有清楚的評量標準,學生也有清楚的學習目標與努力方向。

同時亦藉由期中與期末的教學意見調查,暸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意見調查的內容除了評量教師投入度 (teacher input),如教師的專業知識及準備度,並增加了學生學習成果導向的評量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如修過課後,學生是否能說明該課程的主要內涵與重點,或課程是否增進學生組織與分析的能力。如何將問卷之題項與每一門課所列之核心能力勾稽,以確實掌握學生修過課後的學習成效,是未來持續研究改進的方向。

(2) 系所

系所可透過整合式課程 (capstone course) 瞭解學生整體的學習成效。整合式課程旨在讓學生有機會整合所學知識與學習經驗,而非僅是每門課片斷學問的吸收。課程形式多元,包括學術論文、專題研究、實習等。整合式課程能夠檢視系所設定的教育目標是否達成,因此被視為學習的總體檢課程。

(3) 全校

臺大99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推行學生學習歷程檔 (My ePo)。全校學生都有一專屬檔案,系統會自動帶入學生之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外活動、得獎紀錄等,學生可以自行上傳其他資料。學生可在歷程檔中建立各種不同能力的標籤,在每項標籤下呈現相關的證據或文件,例如:「網際網路技巧」標籤下,可放置修習的相關課程與成績、課程報告或作業、相關證照,或受訓證明等。學習歷程檔可以記錄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與經驗,可做為學生展現自我能力的證據,亦為檢視個人學習成效之最佳資料。

3. 宣傳與說明

基礎建設以及評量相關機制都完備之後,就是藉由「宣傳與說明」,爭取系所與教師對於學習成效的理解與支持。教學發展中心透過系所宣傳說明會,說明學習成效評量的重要性以及相關概念,例如評量指標 (rubric)、等第制評分以及整合式課程,以期深化教師對於該理念的瞭解。教學發展中心同時也編撰教學秘笈,除介紹常用教學法以及教學相關議題之外,特別針對學習成效評量議題為文加強說明。

二、如何評量臺大學生之學習成效

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的方式可分為四面向說明:課程教學意見調查;大一新生與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畢業五年內校友問卷調查;雇主卷調查。

1. 課程教學意見調查

如前所述,本校於期中及期末教學意見調查表中增列學習成果導向的評量題項,以暸解每門課的學習成效。

2. 大一新生與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

大一新生問卷及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都將列入臺大學生應該具備之校訂「基本素養」以及就讀系所所訂之「核心能力」,請學生自我評估各能力的達成情形。新生問卷結果將做為前測 (pre-test),畢業生結果則做為後測 (post-test),日後比較前、後測的結果,以暸解學生在學期間培養的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3. 畢業五年內校友問卷調查

校友問卷調查旨在暸解在校培養的能力是否足以因應職場就業所需,並請其評估臺大訂定各項能力的妥適性,結果可回饋學校,供調整教育目標與課程結構的參考。

4. 雇主問卷調查

請雇主評估職場所需具備之能力,及臺大畢業生各項能力的表現情形。比較校友以及雇主問卷的結果,將可反映兩者對職場所需能力的觀感是否有差異,藉此提供系所更客觀的資訊。

三、評量結果的運用

一切評量結果終將回饋到系所、學院及學校各層級,做為改善課程結構與提升教育品質的依據。首先,系所可以根據評量結果,檢討課程內容,並修改教育目標以及核心能力,使其更符合現代趨勢與實際狀況。此外,系所也應根據結果,調整課程架構,確保系所開設足夠且適當的課程,培養各種核心能力。再者,院課程委員會應發揮實質監督功能,根據結果,協調並統整院內各系所的課程架構,以期達成各院的教育目標及院訂之共通核心能力。最後,教務處發揮檢核及設計管理回饋機制的角色,負責問卷的設計與分析,以及提供調查結果,做為各單位檢討與改進的參考依據。

四、校內組織與分工

本校與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相關的單位,主要包含系所、學院,以及校級的課程相關委員會,整體架構如下圖所示:

為建置課程地圖,「系所課程委員會」負責訂定系所教育目標、核心能力,以及課程與核心能力之關聯圖,協助教師思考如何藉由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系所核心能力。「院課程委員會」則協調與審查院內各系所開設之各類課程,並檢視全院課程架構,使其更臻完善。院課程委員會並討論及訂定院教育目標,以及共通之核心能力,做為遵循指南,藉由所屬系所的課程規劃,共同達成教育目標。

校級「課程評鑑委員會」每學期針對全校所有課程的期末教學意見調查,進行結果分析與討論,協助教師瞭解學生對課程的反應與期待,並提供各教學單位研擬課程改進方案之參考。該委員會並成立工作小組,處理問卷調查技術問題,負責整理統計教學意見調查結果並分析相關資料。課程評鑑委員會亦負責研擬意見調查問卷,審定新增之學生學習成效題目,提供機會讓學生自評與反思學習進度。

本校另一與校級「課程評鑑委員會」平行的單位為「學習成效評鑑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研擬應屆新生、畢業生、校友以及雇主調查問卷,以期與學習成效緊密相關,忠實反映學習成果。該委員會每年也針對新生及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並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統計,以暸解學生在就學期間的學習成效。同時,亦針對校友與雇主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檢討問卷結果,俾便對學習成效有更深度的瞭解。另外,由教育部高教司委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辦理之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調查,其中包括畢業後一年與畢業後三年的相關數據結果,也將於委員會中分析討論。

「校課程委員會」主要職掌為針對「課程評鑑委員會」以及「學習成效評鑑委員會」所統計分析的資料結果,制定全校性課程相關策略,並確實建立回饋機制,協助達成學生學習成效。

五、檢討與呼籲

本校積極建置基礎建設與機制,並透過各種方式評量學生學習成效。藉由本文,除讓全校師生了解目前臺大的作法與進度之外,也同時呼籲全體教職員提高對於該議題的重視。去年度首次施行的校友與雇主問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評估臺大畢業生各項能力的表現,並比較校友與雇主兩者觀感是否有差異,首次施行的回收率並不理想。由於是網路問卷,填答者電子信箱資訊的掌握,將影響網路施測的效果。校內相關單位宜積極建立校友完整的可聯繫資訊,包括非臺大帳號的電子信箱,以確實掌握校友最新動向。另外,各學系所單位也應確實掌握畢業生流向,及密切與畢業生保持聯繫,俾便作為未來相關業務推動之基礎。雇主問卷部分,此次回應調查的雇主,絕大多數服務於產業界,其他行業別的雇主則較少,未來可更積極地拓展與各行業雇主的關係。

校內各系所的課程地圖雖已上線,但其資訊的實用性與正確性,尚有改善空間。教學發展中心逐一檢視各系所現況,並提出修改建議,期望課程地圖更能發揮實際功能。系所宜先確認教育目標 (也就是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再藉由不同的核心能力達成教育目標,核心能力不宜只著重於認知部分 (知識),還應包括技能 (能做什麼) 與情意 (態度與價值觀) 面向。而後藉由課程規劃,協助學生培養各核心能力,一門課可對應多項核心能力,一項核心力也可由多門課程培養。最後,在課程評量中,評量學生對於課程所對應核心能力的表現情形,再根據評量結果,檢討與修訂系所教育目標。此為一循環過程,反覆不已,直至課程地圖內容漸臻完善。

課程地圖除了指引系所課程規劃之外,學生也能透過課程地圖的資訊,更有目的與方向地修課。尤其系所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為課程、教學與評量的基石,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系所可以安排適當的場合與機會向學生傳達相關訊息,說明系所對他們的期望。研究顯示,當學生清楚明白期望,會比較知道努力的方向,表現也會比較好。

六、結語

為落實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本校除了展現重視教學品質的態度,建置完整的基礎建設與機制之外,還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進行宣傳與說明,希冀逐步改變全校教職員生的觀念與心態。如何讓全校各單位人員凝聚共識,願意跳脫原本已經習慣的舒適圈,額外花時間適應新的想法與模式,是臺大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學校規模愈大,參與的人員愈多,愈是不易。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踏出每一腳印,亦正是臺灣大學目前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