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作出積極的回應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臺大「北大日」北大周其鳳校長致詞全文

尊敬的李嗣涔校長、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再次來到美麗的臺大校園,感覺非常親切、非常高興。承蒙李嗣涔校長的盛情邀請,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團135人有幸訪問臺大,舉辦「北大日」系列交流活動,我相信通過這個主題,大學日活動,北大和臺大的聯繫和友誼將更加密切,兩校的合作發展也將翻開新的一頁。做為親締者與見證人,此時內心的激動實在難以言表。2009年7月我擔任北大校長後首度訪問臺大,提出了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兩校合作的建議,雖然那一次因李校長身體欠安,沒有機會向李校長當面討教,但在之後的會面中,我與李校長多次交換意見和看法,並榮幸的邀請到李校長於去年12月親自率團訪問北大,舉辦「臺灣大學日」交流活動。事實證明,由兩校共同推動的主題大學日,涵蓋了大學教學、科研、管理以及校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活動更集中,交流更全面,更能調動兩校師生參與交流合作的熱情。李校長與我都認為,只有這樣的校際夥伴關係,建立在院系教授和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並且從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共同旨趣出發,才能使合作具有牢固的基礎,並不斷產生新的碩果。這次在臺大舉辦「北京大學日」,既是對去年「臺大日」活動的積極回應,也希望藉此將去年「臺大日」期間所孕育的合作,進一步落實拓展和昇華。

北大和臺大做為海峽兩岸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學,在大學的理念和追求上有諸多的相似與共鳴。李校長去年在北大的演講中,曾以北大與臺大三次的時空交會為題,講述了兩校的歷史淵源,十分精采,受到了北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認同與讚賞。兩校今天之所以能夠跨越海峽的分割,實現歷史性的攜手,其中既有以往的友好交流,也有當下共同承擔的使命為現實基礎。這項共同的使命就是北大和臺大都要直接面臨時代的挑戰,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過去二十多年伴隨信息技術的革新和知識經濟的崛起,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歷史性的變化敦促我們對大學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做出調整和變革。正是這樣的時代需要為我們兩校的戰略合作建立了基礎,也為我們交流互建共同進步提供了新的機遇。今天我非常高興在這裡發表演講,向各位老師和同學們介紹北大,展望兩校的合作前景,是有其意義的。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規劃

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以來,我們開始實施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規劃。在實踐中,我們逐步確立了北京大學的發展戰略,就是認真處裡好中國特色與世界水平的關係、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係、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係。 堅持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和質量優先發展戰略,爭取在國家和社會的支持下,艱苦奮鬥,並已在中國內地高校中,率先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學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辦學的綜合實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學科建設方面,我們發揮北大學科體系比較完整的項目,例如人文、社科、理科、醫學、新型工程科學等領域實力比較雄厚的優勢。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科建設的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根據2010年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發布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上,對於世界大學的學科排名,北京大學已經有16個學科領域進入全球百分之一。其中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這兩個領域排在19位;工程與信息科學領域排在第31位;藝術與人文學科領域排在第16位;社會科學領域排在第21位。十年間取得的進步是明顯的,而這些進步的取得,得益於社會的穩定和從政府到社會各界,也包括臺灣同胞的大力支持和全體北大人的不懈努力。當然這與我們的奮鬥目標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還要更加努力。

以交叉學科為重點

學術和科技的重大進步都發生在學科交叉的領域,我們面臨的重大社會經濟問題也需要多學科協作才能解決。北大學科齊全且普遍水平較高,具備發展交叉學科的基礎和條件。我們因此明確提出了以交叉學科為重點的發展思路,從人力和財力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以學科前沿(Frontier in Science)和重大科學問題為目標的交叉學科研究,並通過跨院系教師兼聘和鼓勵不同學科間合作等方式,營造交叉學科發展的制度環境,促進交叉學科領域的發展。

近年來,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北大相繼成立了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儒藏編纂中心、高等人文研究院、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等機構。在理工醫學科領域,則先後成立了生物醫學跨學科中心、功能成像研究中心、高能效計算與應用中心、奈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化學基因組學研究中心等機構。此外,我們還成立了海洋研究中心等學術共同體,力爭在更高水平的跨學科研究中做出成績。

成功的學科交叉與協同發展,需要學科間的相互認同與尊重。百年的歷史基墊,悠久的學術傳承,造就了北大厚重的思想根基和濃郁的學術氛圍,和而不同的精神在這裡得到發揚和光大。我們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引用筆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話來說明這樣的品質。他說:「各國大學、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美術之理想派與寫實派,計學(經濟學)之干涉論與放任論、倫理學之動機論與功利論、宇宙論之樂天觀與厭世觀,常樊然並峙於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北大著名的社會和人口學家費孝通先生也曾經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來進行概括。應該說和而不同的思想已經扎根北大,也為北大學科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人才培養是大學核心使命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我們堅持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理念。始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為學校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做,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目前我們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6人、人文資深教授2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27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8人、國家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畫首席專家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5人。學術領軍人物居全國高校的前列,全國至今16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中有8位是北大人!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恪守人才培養是大學最核心的使命,致力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探索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就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本科教育方針,實施前校長蔡元培先生命名的元培計畫,並於2007年成立了元培學院。學院實行學生入學不分專業,全校範圍內選課,與院系共同商定專業計畫等一系列措施。通過在交叉學科領域設立新的專業方向如:古生物學、政治經濟哲學、外國語言與歷史,建立起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在元培學院所取得的經驗基礎上,未來我們還將全面推進在本科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實行導師執導下的自由選擇專業和課程,從而突出和強調對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使他們的心智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緊密結合。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學校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進一步明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完善學術型和職業型研究生分類培養體制,不斷完善培養學術領軍人物後輩力量的體制機制,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大學的責任

北大十分注重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習和鍛鍊,提高自己。同學們豐富且多彩的社團活動,廣泛的社會調查、即時的地震救援、辛苦的奧運志願者服務,以及為當代農、民、工開辦平民學校,前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開展助學、知教活動等等。加深了學生對國情的了解,鍛鍊了學生的意志,也提高了他們的團隊工作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在社會服務方面,大學是現代社會的脊樑,沒有大學的發展,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興盛,發揮大學的智力人才優勢,時刻關注時代變化,積極應對和回答現實所提出的問題,引領時代風尚,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是大學的神聖使命和責任。

社會服務

應該說,前面談到的人才培養是學校服務於社會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北京大學還通過提供科學研究成果的方式和直接參與公益活動,來實現為社會服務的目標。談到北京大學服務社會的努力,或許人們首先要提到的,是北大在將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成功經驗。因為以王選教授為代表的團隊,用自有技術創建的北大方正集團已經成為大陸高校產業的旗幟;以徐光憲教授為大陸稀土產業的技術升級和資源保護提供了紮實的科學依據;以謝有暢教授為代表的團隊,把所發現的單分子分散技術轉化成了領先世界的氣體製造工業;人們還會提到北京大學提供的醫療服務,因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及所屬的臨床醫院系統已經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人民忠實的健康保護者。這些都是北京大學服務社會的成功體現,不過除了眾多知名度很高的成就外,北大還提供了許多不大為社會公眾知道,但卻同樣意義重大的社會服務。比如以我們人口研究所的老師們為核心,北大和殘疾人聯合會合作,開展了對各級殘疾人事業骨幹隊伍的系統培訓;以環境科學領域的學者為核心,開展了碳循環領域的研究,為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和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基礎;以大氣和環境領域的學者為核心,開展了城市大氣污染的成因與對策研究,為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等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提供了保障;法律學教授為國家法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貢獻;醫療衛生政策研究,為醫療衛生改革提供了藍本;教育學家為政府加強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提供了依據;經濟學家關於國有經濟股份之改革的研究,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中華文明史的出版和大型儒家典籍、儒藏的編篡則代表了北京大學在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的最新努力。

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這裡我還想講一講北京論壇,這個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北京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總主題,致力於推動全球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促進世界的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相信,不同文明在和平環境中的交會,始終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和根本保證。

北京論壇創辦於2004年,每年舉辦一次,已經舉辦七屆,有來自世界70個國家和地區的27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學者參加了這項學術盛會,其社會影響引起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世界的廣泛關注。我在這裡不厭其煩的向臺大各位同仁報告北大服務社會的情況,是希望用一個側面幫助各位了解北大,或許從中可以發現一些重要的合作機會。

學術合作契機

在交流與合作方面,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是大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大十分重視海峽兩岸的教育、學術交流與合作。長期以來,北大與臺大等臺灣高等院校、學術機構,保持著密切的交流關係,目前北大與臺灣12所高校簽署了校際學術交流合作協議,並與其中6所大學建立了常規的學生交換項目。此次北大代表團訪臺,還將與多所大學新簽和續簽合作協議。

北京大學是最早向臺灣地區招收學生的大陸高校,早在1979年,北大就開始招收臺灣學生。目前共有300名臺灣學生在北大學習,其中包括288名學位生和12名交換生。去年北大首次招收以學測成績頂標級做為標準的臺灣應屆高中畢業生,目前共有12名該類免試生在校學習。這些在北大求學的臺灣同學,努力向上、努力上進的精神風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今天在座的就有北大在臺大的交換生和曾經在北大交換的臺大學生。我想你們對此也應該深以體會和感受。

我認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就要以廣闊的世界眼光和開放的心態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北大十分注重提高教師、學生以及管理人員的國際化水平。我們在培養學生通識才能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世界公民的責任感。目前北京大學已與260多所境外大學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常規校際交流項目約70個,在校學生中每5名同學就有1名能夠通過校際交流、院系交流、暑期學校等形式赴海外知名學府進行學習和交流。我們也在制定計畫、籌措經費希望能大幅度提高師生海外訪學的比例,以擴大國際視野,並在訪學中多交朋友,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老師們、同學們,透過以上的介紹,我希望展現給各位一個不斷在發展、在創新的北大。她不僅曾經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也是與時代同進步,引領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一所大學,當然我們清醒的認識到與世界著名大學相比較、與我們的目標相比較,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們還任重道遠,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在北京大學的發展中,臺大是我們高度重視的校際合作夥伴,兩校自上世紀90年代,簽署學術交流備忘錄以來,在校際或院系層面,始終保持著密切、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隨著我們兩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步伐的加快,我們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的互利互補之處也越來越多。在今天下午(100年5月9日)的院系教授交流、管理人員交流等環節中,我們代表團的成員將圍繞教育改革、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議題與臺大同仁展開深入交流。

期望和願景

我在這裡僅僅從大學管理者的角度談談我對兩校未來合作的幾點期望和願景:第一,希望我們共同把握兩岸和平發展這一歷史契機,探索建立穩定的科研合作機制與人員交流機制。我和李嗣涔校長一直在憧憬這樣一種前景,北大和臺大的師生能夠在未名湖畔、在杜鵑花城裡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在實驗室裡共同研究課題、共同組織學術會議、共同發表研究成果。在大學日舉辦前,兩校的部分院系已經在這方面邁開了探索的步子。因此這次來訪,我和李校長決心擴大北大和臺大校際交流的規模,並簽署一系列擴大和深化雙方交流合作的協議。相信隨著這項工作的紮實推進,我們將會看到由兩校師生聯合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將為海峽兩岸高校進一步的合作積累經驗。

第二,希望我們共同發揮學科與人才優勢,為兩岸的社會進步與人民福祉服務。

大學不僅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也是推動和引領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上世紀末,知識經濟崛起的背景下,經濟成長的推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大學的基礎研發與致力創新。同時大學還應該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作出積極的回應。目前兩岸社會在經濟結構轉型、保護生態環境、平衡區域發展等方面面臨相似的問題。北大與臺大兩校素有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優良傳統,師生中洋溢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真摯情懷。我由此聯想到北大和臺大都以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文化而著稱。兩校的學生社團可以考慮在開展社會服務、彰顯社會責任方面展開更多的合作。我們將要簽署兩校關於合作開展學生社會服務計畫的備忘錄,希望能讓兩校的學生一起深入對方社會,開展服務學習、交流互見、共同成長。

第三,希望我們共同偕手合作,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擴大。其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北大自創立以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始終是自己的歷史使命。最近十年來,北大重點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促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文化典籍整理,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臺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有深厚的歷史理蘊和斐聲海內外的成果,我認為中國的大學做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弘揚中華文化、激發華人對自身悠久歷史文化的自覺與自信的歷史責任,為此兩岸的大學應該積極發揮高等教育在文明傳承中的作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與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中,讓世界更多的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從中吸收營養,以促進各民族文明的和諧相處與共同繁榮。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都深刻的意識到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和諧的基石,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開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愈來愈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愈來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的作用更加突出。

北大和臺大都是富有使命感的大學,都曾經深深的參與到了兩岸的社會發展進程之中。北大和臺大的學生都是兩岸青年中的佼佼者,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卓而不群、自由奔放的精神氣質。如今兩岸迎來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北大和臺大能夠躬逢其盛,實在是難得的時代機緣。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校將緊緊的把握住機遇,分別在兩岸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我們也同樣有理由相信,兩校的合作將拓展新的局面,在推動兩岸高等教育的合作與交流上產生重要的影響。

今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學建校113週年的紀念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知名教授謝冕先生為母校生日賦詩一首,題目是「思想是百年的榮光」,非常感人。我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綿延著千載的書香心向著世界的遠方維新立校相容萬象百科彙聚開新潮辯正求真為興邦

學術的殿堂思想的原鄉博學、勤思、創造、理想科學和民主是我們永遠的太陽

挽起那年輕的臂膀肩負著明天的希望紅樓弦誦燕園陽光

青春是永遠的聚會思想是百年的榮光為時代前驅作社會棟樑

自由、浪漫、明朗、健康科學和民主是我們永遠的太陽

最後,我希望藉此機會再次感謝李嗣涔校長,感謝為此次北大日的舉辦做了大量工作的臺大師生員工,我相信今天這個日子一定會成為我們的美好記憶,永遠伴隨我們、激勵我們一同前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