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礎講座】首講:居禮夫人啟蒙了年輕李遠哲的科學夢

《探索基礎講座》再度開跑,於2011年4月23日週六下午1 時30分假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隆重開幕,而李遠哲院士主講的首場講座亦在隨後展開。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成立至今兩年半,每年舉辦兩期《探索基礎講座》,如今已堂堂進入第五期。今年是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成立100週年,也是居禮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週年, 因此聯合國特別將今年定為國際化學年(IYC,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世界各地都有慶祝活動進行。《探索》也特別規劃了<有她,科學從此不一樣-女科學家系列講座>共襄盛舉。在科學史上終於綻放女性光彩的一個世紀之後,這個系列講座的舉辦著實饒富意義。

開幕活動從陳泰然副校長致辭開始,接著從電影《居禮夫人》的一小片段,帶著觀眾回首一個世紀之前,在男科學家環伺之下的女科學家如何被嗤之以鼻或過度保護的處境,並預告了接下來的八場講座裡,觀眾將在講師們的穿針引線之下回顧歷史、前瞻未來。開幕活動最後在開幕片《璀燦》之中達到感動高潮。

開幕活動結束後,緊接著進行李遠哲院士主講的<科學的學習、研究與創新-從居禮夫人談起>,諾貝爾獎得主談諾貝獎得主,乃是本期講座最大亮點。在演講中,李院士特別提及他之所以對居禮夫人充滿敬佩,除了因為她對科學界的重大貢獻,也因為她的人格與情操。居禮夫人的祖國在波蘭,因位於強國之側而失去主權與尊嚴,儘管居禮夫人在法國研究科學,卻從未忘懷波蘭。她在1898年發現釙元素(polonium)時,便以這個與波蘭(Poland)近似的發音來命名,紀念祖國。雖然李院士並未在演講中言明,然而他在學術生涯頂峰之際毅然放棄美國籍、回台灣貢獻所學,而且一待就是十七年,似乎也正在以行動來呼應他對居禮夫人的敬意。

居禮夫人的研究態度亦深深影響著李院士。許多科學家往往是「喜新厭舊」的,研究一旦稍有成果,匆匆發表後就轉而投入新的興趣、追逐新的成就;然而居禮夫人對放射線物質的研究卻是執著到簡直可說痴心的地步,入而不出,往而不返。也因為她如此忘我投入,才能接二連三地發現鈾、鉍、釙與鐳等眾多放射性元素。事實上,早在李院士的青澀少年時,居禮夫人就已經啟蒙了他的科學夢。她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

然而在孤獨中她生活著並不搶眼但是幸福盈滿在閣樓的小房間她找到了讓她的心無止境地擴展的熱情

幾行詩句自述居禮夫人對研究的熱情,想像她在閣樓的實驗室裡,光陰停了,人間也遠了,誰與誰的紛擾都與她無關,一方小小天地就是她的宇宙。就是這樣的端凝的境界帶給李院士築夢的力量,年輕而聰明的他決定成為貢獻人類的科學家,而後來他也真的做到了。有誰能料想到,一位男性科學家的科學夢,竟是被一位女性科學家所啟發的呢?演講末了,李遠哲院士深深期盼,有朝一日我們不必再強調「女」科學家、「男」科學家,不要再被性別的框架所限制。「讓男生忘記自己是男生,讓女生忘記自己是女生,讓大家都只記得,自己是科學家、是人類。」

有趣的是,觀眾提問時有一位高中生大膽地挑戰李院士:我們能打破的框架有多少?極限是什麼?「是不是連自己是人類也要忘記?」一番話逗樂全場觀眾。面對這個似乎牽扯到哲學層次卻又有點無厘頭的難題,李遠哲院士機智地回應道,這個世界的框架何其多,不可能一一打破,「最重要的是打破自己的框架,讓自己沒有界限。」李院士且以自己的求學過程為例:他從高中開始就決定要作自己的主人,決不依賴老師單方面給予知識,也沒有學習的框架,學校規定到了幾年級才要學去什麼,對他來說都無所謂,他想學什麼就去學什麼。自發性學習、自主性教育之下所得到的知識,才是真正能在腦袋裡留住的東西。

由於現場問答的氣氛實在太過於熱烈,大家似乎都捨不得活動結束,首場講座延宕了將近半小時才結束。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教授表示,《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的忠實觀眾很多,還有不少人期期都來、場場都到,很多都是熟面孔了。而此次講座為了要啟發更多的年輕女孩成為未來的女科學家,中心還特別準備了「好學禮袋」要送給遠從中南部前來聽講的女學生;講座結束時,也將會致贈「探索精神獎狀」跟「全勤好禮」給場場參與的觀眾。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將持續進行到6月25日,接下來的七場講座包括:<中國的居禮夫人,還是世界的吳健雄?>、<結晶學發展史-從小分子到大分子>、<癌症預防從小做起>、<有福的人生-凝態科學與我>、<她,預測地球未來-全球氣候變遷的跨領域女科學家>、<探索地球奧秘的女性>、<與女科學家對話>。講座官網為http://case.ntu.edu.tw/sci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