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的故事...法律人面面觀 吳永乾法學博士 一個苦學成功的法學學者

吳永乾在本校法律系畢業後,在研究所續念了約兩年就因為申請到獎學金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爭端機制論文在1982年先取得法學碩士,打鐵趁熱續攻讀博士於1988年以新興工業國家定期航運之經濟管制論文取得法學博士學位。

束裝返臺後在文化大學法律系及新聞系任教。在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並於高林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任顧問。復於民國82-91年在世新大學法律學系任教兼任學務長,現為該校法律系專任教授兼任終身教育學院院長。期間並兼任苗栗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及臺灣花蓮觀光學院董事,臺北有線廣播電視公用頻道協會理事長至今約有7、8年。並且現任厚生基金會(立法院厚生會智庫)董事兼執行長至今約15年以上。曾任中華新聞評議委會秘書長(現任委員)等社會組織團體義務性質之服務工作,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吳永乾博士到社會工作後與其在校讀書時差不多,喜歡參與社會團體服務工作和他的同儕李永然都是一個模樣,哪裡需要服務他們就在哪裡。那一代就是充滿著時代使命感,人人願意以滿腔熱情貢獻於社會大眾公共事務的服務。個個爭先,就算犧牲多少埋首經書或睡眠休息的時間也在所不惜。憑著他們的聰明才智,畢業後個個都在社會頭角崢嶸,更加完熟而勇猛,在社會上的成就一山比一山高,毫不遜色。

吳永乾出身普通家庭,家境平常,其留學生涯除了申請得到獎學金幫助學費,生活的費用多多少少也如那個時期的留學生一般要兼差打工來解決,其留學時期的生活可說是相當清苦。幸好有賢內助吳夫人,無論於精神的支持和日常生活的協助對一個清苦的留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最大的支撐。吳永乾博士之所以能在學夜得償所願,夫人的功勞可說是最大的支持力量。我們常聽說一個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一雙愛心的推手,這件事可真是不假。

能夠真正了解美國社會生活的人士不會打算留在美國圖謀發展的。吳永乾憑著立志苦心向學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於當地法律事務所實務磨練,一年後就束裝返國無疑是最佳選擇。永乾決定走向學術研究,從事臺灣本土教育服務社會的工作,非常堅決地肯定維持從學以來立志做大事的初衷,既不是要做大官,也不是要謀發大財。所以廁身教育界20餘年。雖然偶爾義務幫忙一些民間社會團體組織的事情,一方面人情難卻,另一方面也是必須要走出象牙塔,仍然有需要與社會脈動保持密切聯繫,吳院長並也是一個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仍然是事事關心,畢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者也。

說來有緣,吳院長夫人陳惠媛女士也是本校農經系校友,曾在本校課外活動指導組服務,擔任社團輔導工作,與余亦曾同事數年。永乾因著擔任社團負責人的關係,時常到課外組辦公室來走動,大概是如此這般,永乾畢業後陳小姐自然成了其如花美眷,但也是在陳小姐離開課外組多年以後的事。後來余因調往醫學院服務離開課外組,彼此也就少有聯絡。至於其出國留學、成婚之事,只有聽聞略知一二而已,直到偶從新聞中得知永乾擔任世新大學學務長,至於擔任終身教育學院院長則是最近李永然告訴我的。

說來有趣,吳永乾與李永然同是法律人,而且是同儕,一個走本土就業路線考取律師資格,努力從事於法律事務實務事業服務社會,聲譽卓著;一個走學術研究,留洋苦學,立志於本土法學教育事業,縈縈有成,桃李春風得意,不求聞達於諸侯,真可以說是個相當強烈的對比。惟余以為他們兩人無論如何都可以算得是為學成功的模範典型人物,均可足為吾人學習的榜樣。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人人隨性皆可有其大觀,俗語說得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天下之大,大丈夫何須患其容身之處。

雖然與永乾約有卅餘年未曾謀面,難得的都是在教育界服務,通過電話,彼此原係舊識,不打客套,聯絡過後,隔兩天就走訪吳院長在考試院旁世新大學之辦公處所,應該是除了彼此的噸位略增之外,其他的還能維持老樣子,可嘆的是光陰荏苒,歲月不饒人,往事如煙,也只能有如白頭宮女話當年,唏噓不已。可喜的是吳院長夫人宜室宜家,為著成就永乾之學業,雖在美亦已取得農經方面碩士學位,卻甘心情願放棄其已在修習之博士學位。吳院長夫人育有一子一女,亦均在大學畢業後留美取得碩士學位,並且事業有成。吳院長之公子並在美國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任職,磨練經驗,讓其頗感安慰,也算得是增產報國,不落人後。這雖然可以說是想當年,吳永乾博士戎馬關山時常勤跑課外組的功勞。其實也可以這樣說的是陳小姐慧眼識英豪,沒有看錯人。賢伉儷卅多年來恩恩愛愛,同甘共苦,不知羨煞多少同儕、同事、長官與朋友。

最後借此難得機會請吳院長向余稍微介紹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的概況,其是五花八門樣樣新鮮,由六個部門分組辦事,組織相當龐雜,不能不說是個新鮮的事兒。

看著世新從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轉瞬間已成世新大學,可見世事多變化,日新月異,時常在變動。但是只有『立志』是恆久的事情。以人立志作大官,天大的官也作了,立志賺大錢,錢也賺到海角N億了,結果是非成敗轉頭空,空留餘恨而已。從這篇法律人面面觀,學弟妹們於『立志』似宜知所取捨,以不負余為文之苦心也。

臨別時吳院長特別提出「臺大校訊」創刊號是他在校讀書時俞寬賜訓導長親自交付由其擔任主編,社論亦是他親自執筆撰寫,可惜其後因訓導經費短絀,只出版了第一期,就由學校其他行政單位接辦,此事事隔多年,為吳院長尚念念不忘。可見臺大人對母校諸多往事一步一腳印,畢生難忘,吾人能不慎始乎。(文:西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