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新生入門書院 : 如鷹展翅上騰

                         生科系齊肖琪教授

你對自己認識有多少?各位同學,大學四年過得很快的,目前很多臺大同學在畢業後會繼續念研究所或出國留學,但部分同學可能一畢業或當完兵就先就業了。開始就業時會有些衝擊,首先你的學生身分不見了,你變成一個在職人士,在學生時代的你,很多時候是等著接受別人教你東西,進了社會變成你要能提出什麼貢獻,久無貢獻就易遭淘汰,這是很殘酷的事實。大學所要學的不只有學科知識,大學另一任務是幫助同學們蛻變為成熟的個體,讓各位進入社會後知道如何做人處事及貢獻所學。這樣的養成教育過程,不只靠書本知識,還要培養如何如何面對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領導團隊、如何與人良性溝通及理智判斷等能力。面對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首先要有好的學習動機,問自己想在四年後成為怎樣的人?在這四年之中,可能需要對最初的目標做些修正,反省當初設定的目標是否太理想化。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在人格特質方面,需要「典範學習」。從學校師長或歷史人物身上找出他們的特質、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等,思考後吸收,形成自己內在的價值。我們的價值觀會決定我們在不同處境下怎樣做抉擇,怎樣對未來如何設定目標。例如,我在大學時代一直覺得自己未來很適合教書,但我要選擇教那一年齡層呢?於是我觀察各級教學環境與特性,發現大學裡那種自由的學術氣氛正是我想要的;之後,我去瞭解擔任大學老師需要哪些必要的資格?當知道博士學位是必要條件後,我決定修習博士學位,我當時唸博士學位有兩個動機,第一我很喜歡生物學的研究工作與教學工作,其次我必須要擁有這個學歷才可能從事我想要的工作,逐漸我的目標變明確了。

做學問還需要動手去做。現在你們坐在這裡聽演講,到了今天晚上在你腦中剩下內容大概不到百分之十;反之一件事情你親自動手做過,過了幾年可能都還記得。接下來我會提供各位一些學習方法,供各位參考。

如何尋找自己的興趣? 各位考上現在的科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還是爸爸媽媽的期望?如果是為了自己的期望,那恭喜你,可以學你想要學的東西。如果你是應爸媽的要求或者只因為聯考分數剛好上了,你不喜歡所唸的科系,該怎麼辦?只能轉系或重考嗎?請先不要急著排斥你正在唸的系,也許你唸到大二以後,會發現原來這個科系還蠻有趣的,跟你當初想的不一樣。除了轉系,也許還有別的選擇。臺大是一所綜合大學,什麼科系領域都有,大一時大家所擁有的知識還很接近,可是到了大四同學間的差異度就變大了,因為四年間有很多課程可大家供選擇,每個人還可能跨到其他領域去修課與學習,到畢業時,每個人的專長都很不一樣,即使拿的是同一個科系的畢業證書。未來應徵工作,主管要看的資料不只有你是何系畢業,還會要求提供成績單,看你修過哪些課,是否具備他們所要的特質與能力,所以,你在四年內修了那些課或學程,比你唸那一系更重要。

臺大寄給大家的新生光碟中,有一位同學的經驗可以供大家參考。她高中時以戲劇系為目標,但考上後發現臺大戲劇系所強調的重點與她想要的方向不同,於是她決定重拾高中時的第二興趣:生物學。但因高中念的是一類組,她擔心自己的背景知識不夠,於是花了點時間研究臺大理科口碑好的師資有那些,然後給自己一年時間去選修,看唸不唸得起來,在證明自己能夠理解並掌握這些學科後,她成功地轉系到醫學院某一系。轉系唸了一年後,她又注意到領導、溝通等能力的重要性,且需要在實際操作中習得,於是她參加服務性社團並積極擔任幹部,有了參加與運作社團的經驗後,她還照著自己的目標成立了一個新的社團,一起去服務單親家庭背景的小孩。畢業前,面臨要在就業與讀研究所之間做選擇,她先是多方收集資料,找教授談,來確定自己有興趣並有能力進研究所。這位同學從不清楚到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及適合做什麼,當發現結果與預期不同時,她就停下來想一想,多方收集資訊與意見,修正好目標後重新出發。

很多國外學校挑選學生時,不會挑四年內成績開高走低的學生,反而挑四年內成績開低走高的學生,因為能讓自己一直進步,反應了他們有企圖心,會想辦法讓自己成長。進臺大的同學,過去求學多是一帆風順,但越沒經歷過挫折,後來就越難承受失敗的打擊。成績開低走高的同學代表他們受過挫折,也對挫折有免疫力。一位從外地來的同學,高中在班上都名列前茅,上了臺大發現比她優秀的大有人在,任憑自己自在系上多努力也出不了頭,心裡很沮喪,就選擇放棄,直到大二覺醒,嚐試去外系修課,結果在外系課程中重新燃起她的興趣與自信,後來還被選為傑出學生代表,雖然後面這位同學醒悟的時間比前一位同學慢,但仍有翻盤的機會,所以在年輕時經歷挫折未必不好。因此,希望大一同學們要有心裡建設,就是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嘗試新的事,不要把自己想得完美,你們不必樣樣傑出 (outstanding),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unique),有著別人無法取代的存在價值,經過這四年的摸索,你們會更認識自己,學習找到對的期許,然後善用資源,朝目標努力。我們不必然都要追求成功 (success),但我們不要放棄追求成器 (significance)。

大一新生的挑戰大一同學將要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原文教科書。為什麼要念原文書呢?這是為了讓同學們能以共通的語言和國外的知識群體可以交流與接軌。雖然大一必修好像只是用英文把已經學過的東西再念一遍,但這是為了替大二以後的專業課程打底,所以同學還是要盡量學習把原文書讀好。原文書通常很貴,家境清寒的同學可能靠打工賺錢來買書,我不希望同學花很多時間去打工而犧牲了和同學相處的機會與讀書的時間,甚至導致成績不好更沒機會拿到獎學金,非常可惜。除了打工,還有別的方法,在臺大有提供二手教科書交易,可以減輕同學們在金錢上的壓力。

其次,大一社團與活動的邀請很多,但要學習怎麼平衡讀書與課外活動的時間。大一剛進來,最好花些時間探索新環境、搜尋學校有哪些可利用的資源,並與老師同學互動,。但不要玩過頭,讓自己被當掉,例如不要一次參加太多社團,可以分別用兩年參加兩個不同的社團,還可以多認識些不同的背景的同學。

第三,成績好不等於實力好,培養實力是重要的事。善用學校資源,從學校網站去瞭解有那些可用的資源,如圖書館資源、演講活動、交換學生等訊息。時間管理也很重要,先從短程規劃起,建議同學每天保留一段較不受打擾的時間做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例如,語言能力的學習,可能的話, 儘量每天或隔天,以一段帶狀時間來訓練自己的語言能力。否則我們很容易都在完成一堆很急但次要的事,卻一直完成不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

主動學習 & 被動學習 大部分時間,同學都是在「聽」學問,老師上課講了很多東西,最重要是抓住核心概念。那什麼是「做」學問呢?我唸大學時很喜歡一門課,但那門課上課的內容與指定的教科書沒有辦法滿足我,我就上圖書館找相關資料加以補充,做一本「自學講義」。同學間傳閱的共同筆記雖能讓你應付考試,短時間內消化吸收很多東西,但不夠深刻,惟經過自主學習才能培養真正實力。同學也可以學習讀科學文獻,其所提供的知識比教科書來得先進。剛開始或許讀不通,進展很慢,但是越讀會越容易掌握核心概念,對背景知識的理解越來越透徹,閱讀速度也就自然提升。

另外,建議同學要課前預習。先就將要上的主題,試著說出所有你能說的內容,然後再去翻閱教科書裡的大綱與重點,看看跟自己想的與教課書的一些標題有何差異;若有自己沒想到的部份,就在這些地方做個記號,等老師講到這個地方,自然會特別留心。有時候遇到和自己頻率不對的教授,或念不通的教科書,鼓勵同學要找到自救的方法,不妨去找一本自己能接受的教科書,等自己讀通了,再去借同學的上課筆記來補充即可。當天上課的內容最好當天或次日就花一點時間複習,拖越久就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重拾記憶與消化。

此外,掌握到核心概念並加以延伸聯想,將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以生物學為例,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內分泌是分三個章節教的,但它們之間有密切關聯,讀完獨立的章節時,試著想個例子把相關的章節串連起來,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有趣的問題,再找時間蒐集資料,回答自己的提問,找出合邏輯的解釋。創新不一定是從零開始,常把一些看起來沒什麼關聯的事放在一起,重新觀察與聯想,有時會有新的詮釋產生。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找到學習的樂趣,找回孩童時代的好奇心,主動蒐集資料和邏輯思考,從提問到找答案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

修一門課,內容營養比分數營養更重要,若分數與內容都營養當然最好。如果一個老師教得好,授課內容你又感興趣,但要獲高分需要完成很多閱讀或小組討論或報告,建議同學不妨接受挑戰。學習落後時怎麼辦?可能是自己投資的時間仍不夠,也可能是讀書方法不正確,或是其他理由。即使一開始成績落後,若整個學習曲線是震盪走高,則還是很有機會讀通與讀出好成績。鼓勵大家多問,第一個詢問的對象通常是老師,但如果你一開始連問題都不知道從何問起,或許可以從同學或助教開始,教務處現在有給每科系成績前 10 % 的同學一個榮譽榜的頭銜,而這些同學將抽出時間給有需要的同學,進行一對一的課業輔導。總圖地下室有學習開放空間,其中有學校付費的課輔小老師,依教學發展中心出的時間表,提供同學課業輔導的服務,這些資源要善用。

學會「how to learn」,可以省下不少力氣,就像鳥兒起飛,要先奮力振翅,飛上天空後才能輕鬆滑翔一樣,學會如何有效率的學習,可以縮短爬升的時間。鼓勵同學們成立讀書小組,我唸大一時和幾個同學,針對生物學有興趣的題目向老師要了一篇學術論文來讀,花了一個學期,做成心得報告分享給班上同學。過程中我們讀的很開心,討論的很開心,整理的很開心,最後聽報告給其他同學們聽也報的很開心,知識是需要被分享的。成立讀書會後,同學可以在期中或期末考時相互激勵,交換學習心得,也有助於提振讀書的風氣。

結語成績好不等於實力好,知識多也不等於個性更成熟,有些人知識多反而很驕傲。電視上常看到立法委員在質詢質詢行政官員,要對方回答又急著把對方的話打斷,或聽完對方的話後還是只顧著講自己想說的,變成雙方都在各說各話,大家都覺得惟有自己是對的。希望臺大同學能學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學會謙卑,才是真正的成熟。

除了累積專業知識的能力,還有些共同的能力是不分科系都需要培養的,例如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可好好利用學校語言中心的資源;做人處事的能力,可以從通識課、社團,特別是服務性社團培養,最好還能當幹部,因為當幹部才有機會學習策劃、溝通、協調、膽識等歷練,會比社員多犧牲一些時間,但能學到更多,而這些能力將是入社會工作時很需要的能力。

臺大是一個綜合型的大學,資源豐富,希望各位同學善加利用,從大一時就開操練上述提到的事項,在學習的起步上用對方法,在日後的學習上享受更多自在的飛翔。

整理:陳品秀 (臺大政治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