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際臺北微創消化系外科手術研討會暨微創繼續教育研習會:消化微創手術再進化

臺大醫院一般外科為了分享優質的醫療服務給醫界,同時鼓舞年輕新進投入外科志業,特別與國際外科-消化系-腫瘤科聯合學會(IASGO)於6月30日、7月1 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01會議廳合作舉辦第二屆「國際臺北微創消化系外科手術研討會暨微創繼續教育研習會」,提供年輕住院醫師及醫學系學生免報名費的優惠,會中邀請15位國際微創手術專家與會,臺大醫院也將就外科各專門領域微創手術發表10場經驗分享與研究報告,共同為提升微創手術醫療技術而努力。

醫療科技的發展大幅減少病人對於手術治療的憂慮,尤其外科手術常常伴隨著大範圍的手術傷口,造成病人對於手術的猶豫,因此外科手術從傳統的開腹手術,逐步發展到腹腔鏡微創,再進化到近年的機器手臂手術,引導外科手術從「智慧與勞力密集」產業,轉型成「高科技」輔助產業,在這場運用先進科技與客製化的新局中,臺大醫院從最困難的腫瘤、急症到一般手術都可以施行微創手術,在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進展。

機器手臂手術就是用機器手臂取代外科醫師的手,在外科醫師操控下進行手術,機器手臂從病人腹部0.8cm~1.2cm的傷口進入腹腔內,有別於腹腔鏡只有2D視野,機器手臂的3D視野使得原本手術中一些困難角度都更容易進行,且機器手腕可以進行540度旋轉,有利於術中血管傷口的縫合;術後傷口小(傳統35~50cm;微創1.2cm~7cm)、復原快(傳統住院10~14天;微創3~7天) ,但目前健保不給付。

以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為例,肝臟切除手術的困難度在於肝臟血管分佈很多,加上東方人的肝臟腫瘤常合併有肝硬化的問題,手術中的止血很重要,所需要的技術層面較高,因此以微創方式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的發展也較慢,臺大醫院從2007年開始建立微創肝臟切除手術技術迄今已完成近百例的案例,包括70例的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以及今年新發展的29例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微創肝臟切除手術,如果腫瘤在5公分以下且位置較邊緣的話,即可考量以機器手臂輔助微創肝切除手術,目前本院適用微創肝切除手術的病患已由20%提升至40% 。

另外醫療團隊也在6月18日完成病態性肥胖病人之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胃縮小減重手術。個案是從小就肥胖的25歲男性,身高179.5公分,體重138.5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43。曾經試過飲食、運動、藥物、中醫、針灸等各式減重方法,但都無效,因此來本院就醫。病態性肥胖病人腹壁及腹腔內充滿脂肪,手術空間狹小,且胃的血液循環豐富,旁邊還連有許多重要器官,胃縮小減重手術需在狹窄的空間內完成胃部的切割及縫合,困難度高。加上肥胖病人通常合併其他身體疾病,手術及麻醉風險高,需要醫療團隊緊密配合才可確保安全,而機器手臂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內做到比傳統腹腔鏡手術更精細的分離、切割及縫合,可以減少手術當中出血及縫合處滲漏的機會,增加手術安全性。經過詳細的評估之後,醫療團隊決定施以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胃縮小減重手術。

機器手臂輔助手術雖是目前最新的手術方式,傷口小,恢復快,而機器手臂穩定性高、不會疲乏,且可做到較傳統腹腔鏡手術更精細的分離、切割及縫合,還可以緩解目前外科醫師不足的問題,但仍需有較長的學習曲線,臺大醫院長期致力發展微創手術,具有豐富的經驗及良好的成果,因此可以更加順利使用機器手臂來進行手術,發揮如虎添翼的效果。

臺大醫院秉持著「科技來自於人性,人性創造了科技」的信念,亦致力於研發手術輔助器械,目前一般外科手術中約有6至7成是採微創手術,醫師因長時間手臂懸空而手痠,因此醫療團隊與工研院合作研發「整合型手術主刀及助手升降臺」,將各設備的腳踏操控板整合於輔助升降裝置中,減輕微創手術長時間站立、注視螢幕及雙手懸空的手術姿勢所造成的身體負擔,更可以提升醫護人員間的互動默契,達到手術最佳化,此一發明也已經取得專利。

本院高階微創手術團隊配合機器手臂手術的發展,提供臺灣民眾最完整最優質的醫療品質,也希望激發年輕學子投入外科志業的意願,共同扛起守護臺灣醫療的責任。(文:林明燦副院長、吳耀銘醫師、楊卿堯醫師、楊博仁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