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森林之美與多樣性 鍾國芳助理教授演講紀實

文:農業陳列館 黃昭連技士2012年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與實驗林共同合作,在林務局的大力支持下,為延續2011年國際森林年的理念『 Forests for people!』,自3月28日至5月10日於臺大農業陳列館2樓推出「臺灣的森林、林業及林學教育展」。這個展覽除了表現森林對人類的食衣住行及健康皆有貢獻外,更要強調森林是支持所有生物及環境穩定發展的重要生態體系。

配合展覽推出的專題系列演講活動,自4月14日至5月5日連續4個週六下午於臺大農業陳列館 3 樓舉辦,第1場邀請到是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鍾國芳助理教授,演講題目為「臺灣森林之美與多樣性」。鍾教授於2000~2006年在美國攻讀博士期間,為研究山薰香屬植物的演化與生物地理,發揮了如探險家的精神,翻山越嶺飛越太平洋到世界各地進行野外植物採集,當時不僅經歷了一些有趣的人、事、物,也留下許多珍貴的記錄資料。目前的研究重心則為亞洲秋海棠的分類研究,過去6年來足跡已深入亞洲各國( 如:菲律賓、泰國、大陸廣西、桂林…等地 )共10多次作採集及研究。今天鍾教授精彩的講演是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的不同林帶,以周遭環境的植物照片來介紹臺灣各種特殊的、美麗的、多樣性的森林生態系。

鍾教授首先提到植物的重要性:「植物是生產者,可轉換太陽能為能量,為提供異營生物食物的來源。植物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地球陸域生態系的外貌是由植物社會所決定。」植物馴化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科技發展,由遊牧社會到聚落的形成,使人口成長,社會分工,因此造就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如每天吃的稻米、穿的衣服、我們所喜歡的綠建築物、每天燃燒的石油、閱讀的書本及從大自然中得到愉悅的心情…等,植物都扮演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森林』是植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森林系是唯一一個以生態系命名的學系,森林系關心的是『樹』,森林是陸域環境中最特殊且最重要的一個生態系。

臺灣生態環境的特色「山高、坡陡、地狹、土薄、雨驟、水急、風狂、溪淺」,在這極不穩定的生育地,卻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臺灣介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位於全世界最大的陸塊與最大的海洋交界處,因此同時擁有很豐富的陸地生物多樣性與海洋生物多樣性。北回歸線橫亙臺灣中部,為熱帶與亞熱帶交界處,受青藏高原、亞洲季風區的影響,造成臺灣終年相對濕熱的環境,也孕育出豐沛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狀態、背景與環境。

接下來,鍾教授以許多幻燈片來介紹臺灣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之各種地形、各式各樣的森林及物種。首先由臺灣的海邊與離島談起,由於各地海邊不一樣的地質環境與土壤侵蝕發育機制,因此植物生態系也不太一樣。例如:東北部鼻頭角的砂岩地形、南部恆春半島貓鼻頭的珊瑚裙礁、南部鵝鑾鼻的珊瑚礁地形、東部清水斷崖的石灰岩地形(目前所保存的沙灘植被-海埔姜、馬鞍藤)、墾丁的沙灘植被(馬鞍藤)、基隆市政府管轄的北方離島-棉花嶼火山島(自然保護區,島上以草本及灌木為主,佈滿海芙蓉植被)。另外,在臺灣西部海邊有的「紅樹林」為典型熱帶海岸河口泥沼環境才會出現的植物。臺灣西部河口、濱海少數沼澤地及西南沿海魚塭溝渠,均有紅樹林分布。因不斷遭受人為開發影響,所殘存者僅水筆仔、海茄苳、紅海欖及欖李4種,前者分布於中北部,後3種則生長於中南部。除了淡水河口及布袋兩處成林外,其餘外是零星散佈生長,總面積不超過300公頃。淡水河口之紅樹林由水筆仔為主要樹種,在潮間帶形成純林,在潮水不易到達處則呈混生狀態及草生地。

鍾教授認為對臺灣森林了解的方法是透過整理進行森林的分類,將森林區分為不同的單位,讓我們在描述它、研究它的時候,比較容易去形容它的特性。因此,鍾教授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介紹一些不同的林帶,並讓我們認識裡面較為優勢的類群植物。

(一)、中南部低海拔<400m為榕楠林帶:熱帶森林類型。147種樹、71種灌木、87種木質藤本、46種藤本及157種草本植物,共508種植物生長於此類森林,具有豐富的木質藤本、纏勒植物、著生植物、茂密的地被層等熱帶特徵。重要植物是筆筒樹、銀葉樹板根、榕樹(如:成功大學百年榕樹、澎湖通樑大榕樹、墾丁國家公園白榕等)。榕樹的果實-無花果(桑科榕屬隱頭果)在用途上具多樣性,臺灣夏日飲品-愛玉也是一種生長在海拔2000多公尺高的榕樹。

(二)、全島<1500m為楠櫧林帶:東亞特有的亞熱帶森林類型。130種喬木、93種灌木、39種木質藤本、15種藤本及 136種草本植物,共413種植物生長於此類森林,它的特色是有很多附生植物,臺北近郊如:滿月園、仙跡岩、四獸山、象山、陽明山、貓空纜車皆是這種森林。樟科植物的果實是除了榕屬植物之外,鳥類重要的食物來源,而在臺北近郊最容易看到的楠木類是大葉楠和香楠。鍾教授特別提到臺灣的樟樹在日據時代共被砍了1,800,000株,提煉了105,000,000斤的樟腦,造成原始野生的樟樹大量消失,在臺灣的森林裡已很難看到樟樹。

(三)、海拔稍高(750~2300m)為下部櫟林帶:暖溫帶森林類型。368種喬木、206種灌木、151種木質藤本、60種藤本及 470種草本植物,共1255種植物生長於此類森林,以殼斗科、樟科植物為優勢種的常綠林。著名森林遊樂區(如奧萬大、八仙山)即屬此類型,因屬溫帶與熱帶交界,故為臺灣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森林。在臺灣中海拔、山頂稜線、酸性土壤環境中常出現成片杜鵑花林。

(四)、海拔更高(1500~2800m)為上部櫟林帶為溫帶森林類型,屬針闊葉樹混淆林,又稱霧林帶或檜木林帶。238種喬木、157種灌木、87種木質藤本、31種藤本及329種草本植物,共837種植物生長於此類森林,檜木包括臺灣扁柏及紅檜兩種,目前較能接近的檜木都是一些神木,如:溪頭神木、塔塔加鹿林神木。

另外也介紹一些檜木林帶中的珍貴植物(如:華蔘[臺灣特有屬]、臺灣一葉蘭、昆欄樹、臺灣檫樹、八角蓮)等的特性與用途。除了檜木外,本林型中還有一些非常好、非常珍貴的裸子植物,如臺灣杉(樹形筆直不分支,樹高可達80公尺,適合作為寺廟的樑柱)、巒大杉(是現存臺灣最大的樹,很好的木材,味道比較香)、雲杉(聖誕樹的樹形,為北半球寒帶森林的主要樹種,適合造紙,臺灣的雲杉為雲杉屬植物分布最南的物種)。

(五)、海拔2200~3300m為鐵杉林帶:涼溫帶森林類型,樹形為開傘狀,易辨識,為台灣原生林面積最大、材積最豐的森林。台灣鐵杉純林有130種喬木、93種灌木、39種木質藤本、15種藤本及136種草本植物,共413種植物生長於此類森林。鐵杉的毬果較小、鐵杉林下常見有箭竹林,貓熊在中國主要的棲地即是鐵杉林。

(六)、海拔2800~3500m為冷杉林帶:冷溫帶森林類型,雪山黑森林即為臺灣冷杉純林。冷杉林帶有31種喬木、41種灌木、11種木質藤本、4種藤本及146種草本植物,共232種植物生長於此類森林。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優勢類群植物,還有一些次生植群-松林,屬於松樹的天下,常見於南向山坡面,因比較乾燥,常發生週期性的森林火災。臺灣大面積松林的分布地點如大甲溪上游的臺灣二葉松林、華山松及苗栗三義火炎山的馬尾松。另外常見於海拔100-3000m的次生闊葉林樹種-臺灣赤楊,其根部與根瘤菌共生,有固氮作用,所以只要長過臺灣赤楊的地方,其土壤都特別肥沃。

最後鍾教授還介紹了由玉山箭竹、高山芒草原組成的台灣的高山草原生態景觀,常把臺灣的冷杉林包圍起來,常見於合歡山景觀公路。另於合歡山群也可見大片的紅毛杜鵑、玉山杜鵑灌叢等杜鵑花。於臺灣 3,500m的高山帶為亞極地環境,因太冷、風太強,根本無法長樹,所見的植物為鋪在地上的玉山圓柏灌叢,如雪山圈谷的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矮盤灌叢,於6月上旬灌叢底下常可見盛開中的雪山翻白草與玉山小檗等草本植物,臺灣3500公尺以上高山由5月到8月大約以2個禮拜為1週期,各式野花的種類不斷更替,最可貴的是這些植物中有很多是屬於冰河期來到臺灣,後因全球溫帶上升侷限生長現在高海拔的冰河期孑遺植物。

在2個小時的演講中,讓我們清楚認識了臺灣森林的環境特色,由於中央山脈縱貫全島,山巒綿亙,高山林立,單位長度之坡降急劇,從海平面逐漸上升至3952公尺之玉山主峰。就氣候型而論,低緯度的台灣屬亞熱帶,但因受海拔高影響,卻具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涼溫帶、冷溫帶及極地之特徵,因此林相之組成相當複雜,所孕育的森林資源是相當豐富的。鍾教授最後還舉出800年前的馬雅文明為何消失的原因讓大家省思,有一普遍較為接受的說法是因為馬雅人在文明很昌盛的時候,並沒有去善用自己的天然資源,特別是其附近的雨林環境,由於森林資源或其他資源被砍伐怠盡,造成自然資源無法去支持整個社會。森林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臺灣何其有幸,有很多特別的森林,因此造就了生態物種的獨特與多樣性。最後鍾教授所引用的一句話:「人類文明的高度取決於人類如何有智慧的運用自己的自然資源。」更是發人省思,值得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