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大自然 改善農民生活 農藝系舉辦「2013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農法」研討會

為宣揚稻米文化,並提昇國人對國際上自然農法的認識,農藝系於2013年2月3日在農藝系考種館作物學教室舉辦「2013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以下簡稱 KKF)自然農法研討會」,實習操作地點為磯小屋前之水泥育苗臺,由創辦人─戴查(Daycha)博士講授,以及農藝系郭華仁教授、農化系林乃君助理教授演講,農藝系鄭誠漢技正協助微生物菌實驗,農藝系所屬之磯小屋的志工擔任研討會工作人員。學員有農場志工、社大學員、以及北市及新北市與新北市都會區對有機與環保關切之社區人士,是KKF近年來臺灣巡迴教學最多人參加的場次。

首先由農藝系彭雲明教授致辭揭開活動,贊助經費主辦者陳瑞芳小姐提到推廣有機農業之初衷,源自當年她看到日本核災的新聞,心裡非常震撼,促使她想為地球做一點不一樣的事。

泰國是世界上出口稻米產量最多的國家,但在化學肥料、農藥及商業種子普及後,不僅土地變得貧瘠、硬化,農民生計負擔卻變相加重,大自然反撲力越來越大,泰國的稻熱病沒有因為大量使用農藥而降低。另一方面目前泰國有機農法種植只佔百分之0.1,最大的困難是製作堆肥,需要很多材料、勞力、金錢還有時間,這是農民們爲什麽不能轉換成有機栽培的原因。

為保育大自然與改善農民生活,戴查博士發展自然農法,秉持佛教慈悲為懷之善念,教導農民們學習病蟲害管理、微生物菌製作、水稻育種,並使用簡單又經濟的方式耕種,培育上百種的水稻品種提供給農民,並運用附近的森林土、糖蜜、米糠等廉價的材料,製作對土壤有益的微生物菌。農民們可以自己擁有技術,不會因為場地改變而無法實行。

一、認識昆蟲 

教導農民們到田裏面抓蟲子,並親自畫圖比對,益蟲其實種類很多,一隻益蟲會吃掉十五隻害蟲。一般來說,觸角比較長、身體比較光滑油亮的是益蟲(例如:吃葷的瓢蟲身體發亮,吃素的瓢蟲身體不油亮)。

二、土壤

土壤是大地之母,照顧土壤是很重要的,土壤裏的主角--微生物種類繁多,微生物菌施灑在稻田裏可促進稻稈的分解、增加肥力促進生長之外,還可以增加水稻抵抗病害能力。也可以運用不同方面,例如加速分解其他堆肥、添加在牲畜飼料、清理河川汙染等等。

(一)微生物菌乾式習作

材料:陰乾的健康竹葉5把、米糠1把、少許糖蜜(可用黑糖或煮熟的番薯替代)、森林土1把、少許的水(曝氣1~2天的自來水、回收雨水或過濾水),將以上材料混合用麻布袋包好,七天後有白色菌絲產生代表成功。

(二)微生物菌濕式習作

材料:森林土1公斤、米糠1公升、糖蜜 1公斤、水 20公升,放入有蓋的容器(不要使用密封的玻璃瓶以免氣爆)。每天順時針攪拌,如使用在蔬菜種植時,旱田需較多的好氧氣菌,要多攪拌,而使用在較多厭氧菌的水田時,則不用太多攪拌,7~14天,表面出現白色奶油狀及氣泡表示成功。

三、育種

用手或機器將稻米去殼加以挑選,稻穀像帽子的是前端,從後端撥開才不會傷到胚芽。選種原則: 不能有白斑點、不能斷裂、透明光滑,胚芽要很完整。選擇乾淨的介質催芽,十天後可以移植到田裏。收割時留下最好的五株,再用這五株來選100顆,連續三年後農民自己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土壤的優良品種。

農藝系郭華仁教授的演講-「科技與農業」,綠色革命雖讓糧食與人口增加,但產生很多嚴重問題:化學肥料及農藥大量使用、種子被商業公司控制、小農生計的悲哀、基因革命造成物種生存的危機與變異、食物種類越來越少、糧食自給率下降問題、基因被污染…等。因此郭教授致力有機農業的立法、提倡宣導相關的觀念,而2012年農藝系也與臺南農改場合作運用「分子輔助選種」(非基因改造)口感猶如日本的越光米─「臺南16號」新品種。

農化系林乃君助理教授分析磯小屋志工們在不同環境下複製的微生物菌水,進行好氧及厭氧菌的檢驗,發現不同的人複製出來的菌液是差不多的,只要繼續複製下去菌相不變,會有較大的成功機率。她建議製作微生物菌時把稻稈切一小包掛在菌水裡,如果分解快速,基本上是稻田想要的菌水。她希望下半年比較有空時能幫忙做一次全程菌相變化的調查,找到更多成功的方法,她很高興有機會把所學實用到臺灣農業與農民需求。

為幫助學員了解使用微生物菌水的效果,農藝系鄭誠漢技正也做了一個實驗,在不同瓶子裡將稻草桿分別加上泥土、微生物菌水、過濾水、枯草桿菌,沒有加微生物菌水的聞起來很像一般臭水溝、稻稈較硬分解程度低,而有加微生物菌水的部分則不會有臭味、稻稈較軟分解程度相對較高也易折斷。

戴查博士建議不需純系分離微生物菌,微生物會交互作用、彼此效力。自然界有很多不是我們人類可以理解的,我們理解的知識就像是森林裏面的一片葉子,只要能夠運用有限的知識去解決的問題,重要的是,要有慈悲為懷的心,注重習作。

戴查博士分享他的慈悲哲學:「我們有許多可以彼此互相學習的地方.。我個人一直在從事稻米的研究, 臺灣也種很多的水稻,我們都是米之神的孩子,今日我們會聚在這裡,不是意外,也不是巧合,每件事都有它的因緣,我們有很深的緣份,是因使命完成『人類美好的未來』長遠目標,不是為『我們自己』,而是為了『國家』 及『大自然』,我們才會聚在一起成為工作夥伴。

在人生的路上,每個人都應以慈悲心幫助他人,適時的給予激勵、教導、扶持,堅信每個人的『良善的意圖』,可以共同讓世界達到很好的境界,我們應保有這些良善的文化承傳,勿執迷於金錢、科技、流行、新思潮、物質的追求,不斷精進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超越無明、抱怨、金錢、權力、科技、流行與物質的誘惑,每個人的進程不同,最終會到達精神層次較高的目標。

我從大自然學得這個自然農法,你們一樣也可從大自然學習,臺灣有很好的自然條件,有原始森林、山、海和泉水,只要去保護大自然,不要破壞它,從大自然去學習自然法則, 你會很容易學得。

我們要重視自己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根源及承傳,承傳老祖先的文化與智慧,開創歷史。相信各位都會學得KKF的技術,而且會做得比我更好,將來我還要向你們學習!」

這次研習會是農藝系對大臺北社區的農業栽培推廣教育,身為這次活動紀錄,不僅事先參與學習微生物製作,會後還將微生物菌水及菜渣混合(戴查博士建議30天後使用)埋入家裡菜園,才沒幾天很驚訝地找不到菜渣,我想身上已經充滿「微生物之神」, 感謝這次活動讓我認識微生物菌的力量。希望像複製微生物一樣,廣佈善的種子,更多人學習自然農法和我一樣,自信、樂在其中,與大自然融合為一。(文:魏敏智、林如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