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明珠環頸雉 生態紀錄片拍攝之幕後故事 張元昱導演演講紀實

臺大農業陳列館透過農業科普教育模式將知識性、科技性、趣味性與農業生態、農業產業互相契合發展,帶領大家突破傳統農業認知模式,建立農業科技新觀念,落實科普教育理念,讓現代農業發展開花結果,因而於101年11月15日起至12月16日舉辦「農業與科普教育傳播暨影展」。為期一個月的活動期間,包含人文、藝術、科學的演講、工作坊與影片,是臺灣首次舉辦結合農業與科普教育的影展。

第四場演講由道綺全球傳播有限公司張元昱導演主講的「草地明珠環頸雉-生態紀錄片拍攝之幕後故事」。張導演17歲進入相關行業,由19歲掌鏡開始到現在30多歲,已有10幾年經驗,此部影片是2007年的作品,主要是講環頸雉的故事。演講內容為藉由拍攝過程的小故事介紹環頸雉的生活習性,可以歸納分為三個部份:一、拍攝前的準備作業;二、配合環頸雉生活習性之拍攝技巧;三、拍攝生態影片甘苦談。一開始張導演便先讓大家觀賞影片,然後進行演講,演講後應民眾要求,再播放一次。以下為張導演演講內容紀實:

一、拍攝前的準備作業張導演一開始接到這個案子時,由於對於這種鳥並不熟悉,所以也去做田野調查、去研究、去拍攝。這種鳥在臺北比較少,在花東地區則很普遍。由於這種鳥的警覺性相當的高,若沒有偽裝得很好,或是使用高倍率的望遠鏡,就沒有辦法拍得那麼大隻、那麼完整,而且它的一些自然的行為都拍不到,牠只要覺得不太對勁,行為就會比較緊張。張導演使用的望遠鏡頭搭配攝影機是一般攝影機放大倍率的3200倍,所以拍的時候可以從很遠的地方把它拉得很近。攝影機的麥克風是指向性的,所以環頸雉叫的聲音就可以收錄得到,在攝影機的後面上方有一個幫助找到鳥的輔助裝置,只要它發出的紅點有對到鳥,攝影機就可以照到鳥。拍的時候攝影師跟攝影機就在廂型車子裡面,車子一邊的門關起來,所以看上去車裡面是呈現暗的狀態,而只要沒有發動,環頸雉對於這部車子並不會覺得受到威脅,所以就可以在車子裡面拍到環頸雉很自然的狀態,而且可以拍得很大隻。另外,這種廂型車的好處就是,可以在左邊有鳥就開左邊的門,右邊有鳥就拍右邊的門,後面的話就開後面的門,所以這種拍攝方式的機動性很高。攝影師坐在裡面,然後一個人開車,就可以對準每一個點。

另外,拍攝鳥巢的事前的準備作業為1. 拍攝前的野外調查;2. 勘查鳥巢附近的地型地物;3. 推算鳥蛋的孵化時間。一般外地人很難發現這種鳥的巢,因為環頸雉可能走一走看到一堆草地,就蹲下來生蛋了,所以牠們的巢很隨意,沒有一定形狀。拍攝時可將攝影機藏在草中,上面加上迷彩布以隱藏在環境中,然後在一段距離後遙控拍攝。在巢那邊放一個小麥克風,以收錄一些翻蛋及其他的聲音。拍攝時是使用車子的那種12V電池,將它轉成110V,以供應攝影機整天的電源。為了便於辨識及追蹤,在鳥身上綁腳環及無線電發報機,發報機是環保材質,約一年後就會脫落。另外,為了避免攝影機碰到水,使用保特瓶做保護罩,將它剪開,然後將攝影機放進去。

二、配合環頸雉生活習性之拍攝技巧覓食:這種鳥最常做的行為就是覓食,可以經常拍到牠們吃種子,還有拍牠們去農園吃人家的芭樂,及吃蚯蚓。

振翅鳴叫:大概農曆過年後的一個月,就會拍到它們振翅鳴叫的畫面,會叫出「咯咯」的聲音,這就是為什麼人家叫牠「啼雞」的原因。

打鬥:其實牠們並不會打得很兇,往往都是在威嚇之後,另一隻就逃跑了。影片中的打鬥是怎麼拍到的呢?那一次拍攝的地點是種牧草的地,就是專門在收割牧草給牛吃的那一種。剛開始長滿牧草時草高高的,在裡面的環頸雉看不到彼此,就認為這個地盤就是牠最大,但有一天牧草收割了,才發現怎麼隔壁也有一隻,所以就對打了起來,這些畫面都很珍貴。

求偶及交配:環頸雉求偶會跳舞,而這畫面只是一瞬間而已。再來就是交配,大家都知道鳥交配很快,所以在拍攝的時候,覺得有可能的話就要盯住這一對,幸運的話就可以拍到,因為有些有跳求偶舞但不一定交配。

沙浴:沙浴是這種鳥在清理它身上寄生蟲的一種方式,拍沙浴時要做的田野調查,就是去找哪裡有沙子,有沙子還要有它的痕跡,若牠有在上面沙浴過,你會看到有一圈一圈的。在下了一段時間的雨,然後放晴,這個時候會比較容易拍到沙浴。

夜棲:夜棲的部分是在果園拍攝的,有一天突然發現,這鳥怎麼像人類下班一樣,都往同一個方向走,就開車跟,跟到果園的盡頭,有一棵樹,這時一大群40、50隻鳥一起飛起來,才發現原來牠們也有下班的時候,牠們就是要下班到樹上睡覺,因為夜棲睡在樹上的話會比較沒有天敵,像鳥、貓、狗等。

蹲巢:拍的時候張導演團隊會記錄鳥翻蛋的次數,及出外覓食的次數,因為當牠翻蛋很頻繁或是出外覓食越來越少的話,表示這顆蛋可能快要孵出來了。一個巢大約要蹲23-26天,幼鳥在蛋裡面快孵化的時候就會聽到幼鳥的聲音,那時候以為是其它的鳥在叫,結果隔天蛋就孵出來了。

三、拍攝生態影片甘苦談

(一)人為的干擾:有時候經過的人例如農夫、遊客會好奇,車子的門開開的,裡面的人不知道在做什麼,就會過來問,因而干擾拍攝。

(二)天氣的考驗:拍這種鳥的時候經常遇到下雨,這時候就較不會出現打鬥、求偶等行為。另外,夏天在車子裡面拍很熱,車子又不能發動,所以沒有電風扇及冷氣,所以拍一段時間就要去休息一下。

(三)耐心地等待:例如在等孵化時要耐心地等待,只能看看書,但又不能一直看,因為眼睛要盯著螢幕,要看看有什麼樣的變化,然後才能判斷要不要錄。有時候看牠有了動作,就開始錄,但隨即又坐了下來。

(四)配合動物的作息:這種鳥大約在清晨4-5點時就開始活動,但是這時候沒有辦法拍,因為光線太暗,人看得到,但攝影機拍不到。

(五)後製的資料整理:這部影片大約錄了100個小時,剪接時,前前後後大約看了200-300小時的畫面,必須尋找及整理很多的資料,才能決定哪些要剪輯。最後張導演提到,拍生態影片很有趣,有點像是在跟動物鬥智,像拍了環頸雉後才瞭解原來一直下雨牠就不會沙浴,要等大好天氣,牠們才會去沙浴。在野外,動物很厲害,人類比較脆弱,像颱風一來,或雨大一點,動物還有牠的生存之道,但是人類可能就會感到無奈還有無力。在環境部份,東部那邊還好,但是西部就被破壞得很厲害,包括山及海岸。

《本文內容經講者檢視同意報導。文:農業陳列館謝銘煇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