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清史研究大成《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中譯出版

讀清史令人不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之後,嘉慶、道光兩朝為何家道中落,短短數十年間由盛轉衰;到了咸豐、同治、光緒,更是一蹶不振,慘遭列強瓜分,最後宣統終結,中國走向新時代。

依照羅威廉(William T. Rowe)在《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書中分析,清帝國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面臨三個同時發生的困境所造就的危機,分別為:一、人口增長帶來的長期社會經濟問題,包括人口相較耕地成長得更多,生活水準下降,以及教育系統產生人才的速度大於經濟或政治系統所能接納的數量。二、隨著朝代衰落循環模式所引發的政府失能,包括皇帝的軟弱與監督失敗,以及官僚的腐化和亂政,導致人民叛亂經濟蕭條。三、西方擴張帶來外部衝擊,1840年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宣告西方擴張及國際競爭的時代,也讓漢人的反清情緒浮上檯面。

羅威廉所著《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是繼魏斐德《大清帝國的衰亡》、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之後,西方史學界極具代表性的清史研究專書,更為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代史者所必讀。羅威廉在該書書末的〈誌記〉中也提到,魏斐德在1975年所出版的《大清帝國的衰亡》,對於當時仍是研究生的他而言,猶如天啟;而在他早年的教學生涯也採用魏斐德的著作,作為現代中國課程的起點。羅威廉希望他的這本新作可以為魏斐德該書提供一個當代的回應。

《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一書由出版中心於今年八月中譯出版,該書將大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中,呈現包括社會史研究、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書中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方式安排章節,深入淺出地探討清代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寫作方式獨樹一格,跳脫一般斷代史以時序為軸的編年敘述方式,改為以議題帶領敘事的手法展開鋪陳。這個夾敘夾議之形式,一方面便利於議題的討論,另一方面也照顧到歷史事件的發生次序,可以兼顧史實敘述以及議題分析兩者之長,使得此書成為具可讀性的通論性作品。歡迎至出版中心三個書店參觀選購:(1)校總區書店(圖書館左側地下一樓,電話:02-23659286);(2)水源校區書店(澄思樓一樓,電話:02-33663993#18),書店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30至下午5:00(中午照常營業);(3)校史館二樓書店(電話:02-33661523,營業時間:周三至周一上午10:00至下午4:00)。校園內另有新月台展示中心二樓及鹿鳴堂臺大個性商店展售。亦可利用博客來、臺灣商務、三民、五南、國家書店、誠品、iRead、TAAZE等網路書店選購。客服專線:02-23659286;網址:www.pres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