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展翅,成為開創的人才 許炳堅博士

在浩瀚的宇宙裡,每個人都是「時.空」的過客,並沒有固定的劇本。我們要演活了一齣屬於自己的人生大戲。

近幾年來,美國蘋果公司 (Apple Inc.) 陸續地推出了好幾項創新的產品,包括iPod 音樂點播機、iPhone 智慧型手機,以及iPad 平板電腦等,在全球高科技業界掀起了「破壞性創新」的革命,造成芬蘭Nokia手機公司的市值蒸發了將近百分之八十五,惠普公司 (Hewlett-Packard Co.)決定把世界市場佔有率第一的電腦部門分割出去,宏碁公司 (Acer) 的季報表也轉盈為虧,就連以前無往不利的微軟 (Microsoft)與英特爾 (Intel) 的聯手(Wintel) 也吃了大悶虧。

2011年9月5日的第1241期商業周刊,醒目地報導:霓虹天鵝 (Neo Swan)效應,特別是「誰,獵殺了臺灣電子業?」

商業周刊提出了好幾項新的生存法則,分別是:1. 沒有標準答案,差異化才能(夠)勝出;這一項需要勇氣、眼光,與想像。2. 沒有中間地帶,想賺錢就靠獨家技術;這是因為毛利M型化。3. 不創新,則成本更高;在穩定的時代,把事情做得更好即可;在變動的時代,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方法來做事。4. 心態要改變,必須跳脫慣性思維,學用新觀點看產業。

面對高科技產業界經常會出現的「破壞性創新」,處於東亞的我們要如何去因應?一昧的躲避,並非良策;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開創的人才」。在21世紀裡,有哪些不合時宜的看法或想法會阻礙我們成為「開創的人才」呢?

A. 科技與人文的黃金交叉:「智慧革命」的不歸路

整部的人類文明發展史,是一部觸目驚心的奮鬥史、也是爭鬥史;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角。文字記事起的第一波文明,是從「漁獵、遊牧」演進到「農耕社會」,涵蓋了四千多年以上的歷史,在此一時期,基本上是「人與人爭」,所使用的個人工具,相對地簡單,例如長矛、弓箭等等。

第二波則是「工業革命」,從18世紀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開始,大量地使用機器來節省人力,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有將近兩、三百年的光陰。在這一時期裡,基本上是「小型資本家與工人爭」,所使用的是由齒輪與皮帶所傳動的力學機械。

第三波則進入了「資訊革命」,從1950年電腦的發明開始,一直到21世紀初期。在資訊時代,人們無論在工作上、或者在生活上,都受到網際網路/互聯網 (Internet of People)、以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的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基本上是「大型資本家與工人爭」,所使用的是精密的機器、以及電腦系統;引導半導體晶片進步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 也是在這一個時期裡盛行。

科技的高度發展,特別是互聯網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已經有效地打破了傳統的「國與國」之間的疆界,任何重大的事件,都可以快速地傳遞到全球各地:沒有時間的延遲,也沒有空間的隔閡。從今以後,我們不可以再沿用舊的思維來應付新時代的事物了。

我們即將進入第四波的「智慧革命」,由「人種的競爭」(Human race),提昇為「智能的競爭、或者智慧的競爭」(Intelligence race、Wisdom race)。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將是「智慧型機器(或者機器人) 之間相互的競爭」,除了聰明絕頂的少數人之外,一般的普羅大眾會愈來愈被「邊緣化」,變成「無關緊要」(irrelevant)、可有可無。

文明的發展,逐漸地,將不再受到一般大眾的影響與掌控。很快地,就會與一般大眾脫離,僅由極少數的人引導著向前走。在2011年8月的《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月刊 (IEEE Spectrum),有一篇文章報導:無人的機器,被使用在陸、海、空的作戰。原文列於參考資料欄。

2011年8月19日中央社的「新聞速報」報導:總部位於紐約州阿蒙克地區 (Armonk)、有「藍色巨人」之稱的美國電腦巨擘IBM宣布,已研發出兩種模仿人腦運作模式的晶片原型。這種實驗性的「認知運算晶片」,最終或能帶來可模仿人腦感知、行動和認知能力的運算器,這些晶片是電腦自計算機演化至學習系統的又一大步。「認知電腦」就像人腦一樣,能夠自經驗學習、找出關聯、建立假說,並且能記取結果、從中學習。

(A.1) 「M型社會」必然出現扭曲與變形

一般說來,機器的效能比較能夠根據人們的需求來規範,並且可以明確地改進下一代機器的性能;反之,地球上70億人的聰明才智、以及能力,所呈現的是由低到高的非常廣的分佈。

21世紀開始,智慧型機器與人類在「搶工作」的對衝次數愈來愈多,對衝的結果,人類的「M型社會」就出現了!

M型的中間凹下去的部分,代表人類的工作大量地被機器所取代,例如銀行櫃台行員的工作,大部分被「自動提款機」所取代;航空旅行社訂位、劃票的工作,則被網際網路/互聯網的「自動開票與劃位系統軟體」所取代。

初期出現的「M型社會」是比較對稱的,高職等的工作需要人腦來處理;反之,除草、整理庭院等低職等的工作,也是人工比機器還便宜。

隨著機器的不斷進步,M型的高職等端會愈來愈變薄,也變得更為尖銳,而低職等端則大致保持不變。如此,就出現了「扭曲的、變形的」M型社會,也就是說,貧富不均的情況更為嚴重,反應出來的現象,就是歐美的中高階所得者的失業率會愈來愈高,這是由於高職等端愈來愈薄的緣故。2008年以前,美國的失業率總是低於 5%;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風暴之後,就算是經濟景氣逐漸復甦了,失業率也是在 8% - 9% 附近徘徊,居高不下,無法有效地降到 5% 左右。

在〈歷史的轉捩點第14講:電腦的發明〉一文裡,臺灣大學歷史系古偉瀛教授引用James Magary的名言:「電腦可以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出人意表的事除外」。

所以,容易的以及重覆的事情都優先交給電腦做了;想領取高薪的人們,則必須專注在比較困難、充滿變化的事務上。

(A.2) 真實社會,沒有簡單的『0』或『1』(『黑』或『白』、『錯』或『對』)

大多數東亞 (包括日本、韓國、華人圈) 的學生們,特別是在臺灣的學生們,從小就被訓練成要寫出跟標準答案一模一樣的作業或者考卷。只要有不一樣的答案出現,就會被扣分,和標準答案相差愈多的,被扣的分數就愈多。

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一文的 (B-2)「從求學轉入職場競爭」一節裡,我們已經詳細地說明求學與職場兩者的巨大差異與轉變。在〈老闆不說、卻默默觀察的45件事〉一書裡,作者吳俊瑩也清楚地強調:「YES 與NO之間,並非只有0與1的關係,中間仍然存在無限種可能性。離開學校之後,很多事情就再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一書裡,日本作者齋藤孝明白地指出:「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只有一個答案的事物,幾乎不存在。」

在《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裡,作者嚴長壽特別強調:「不可以一味地用昨天的經驗,教育未來所需的人才,應該用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又說:「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

看樣子,臺灣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研究所,在培養年輕學子們面對21世紀職場的準備方面,明顯地不足(少數強調創新教學方式者除外)。在此,值得我們有系統地去深入探討:中文的「對」與「錯」的真正含意。同樣地,在英文則是「right」、「correct」與「left」、「wrong」的對照。

(A.2.1) 中文的『對』

「對」的回答,指的就是和老師手中的標準答案完全吻合、可以「對得起來」的;也就是說,學生所寫出來的,與老師預先準備好的標準答案相吻合,一模一樣。

老是做「對」的事情,一定是「模仿者」或者「抄襲者」,這樣子才有標準答案來決定「對」與否?也就是說,一定不是「創新者」。因為創新的事務,沒有已知的標準答案來進行比「對」。

(A.2.2) 中文的『錯』

「錯」的回答,指的是「錯失、錯過」(miss)了「對」的答案;也就是說和標準答案不一樣。為了讓標準答案之外的作答都可以被歸類成「錯誤」,老師們所出題目的題意就必須非常地局限,經常不自覺地借用數學觀念來形成「量化」的答案。這樣一來,也就抹殺了學生們基於文學的自由思考與藝術的創作空間,學生們每天像是機器一樣,被要求吸收或背誦所謂的「標準答案」。

更糟糕的是,由人類來執行「背誦機器」的效率,特別地差。從6歲的幼稚園到24歲的碩士,整整需要18年的光陰。相對上,現代科技工廠所生產的機器或者電腦,只要幾天的時間就可以組裝完成,而且可以配備最新的作業系統與精密的專業知識 (domain knowledge)!

(A.2.3) 英文的『right』與『left』

在《追求21世紀的金鑰匙:培養會掌握機會的年輕人》一書的〈21世紀成功哲學:不怎麼對!該怎麼辦?尋找、再尋找〉一文裡,我們已經闡述了「right與left」(右與左)的根本意思。Right就是「右、或者右半邊」,也就是「與現況相符」,是一群「既得利益者」,可以被看成是戰戰兢兢的「保守派」。所以說:You are right 指的就是「你的看法和書本上寫的一樣 (保守、安全)」。

Left就是「左、或者左半邊」,也就是「與現況格格不入」,可以被看成是「反動派」。在被動式裡,是一群「被遺忘者」;在主動式裡,是一群很灑脫「自己已經離開的」,而無所牽掛,可以跳出框框的人們。

(A.2.4) 英文的『correct』

這個字當動詞用的原意是改正。被改正過之後,當然是正確的!所以說:You are correct就對應於「你是已經改成正確的了」。

(A.2.5) 英文的『wrong』

Wrong的含意就相當地廣。英英字典的解釋,包括:incorrect (沒有被改成正確的),not in a conformity with fact or truth (與事實或者真理不一致的),immoral (不合乎道德的),contrary to conscience、morality、or law (違反良心、道德、或者法律的)等等。總括來說,就是「不符合」的意思。

感覺上,中文的「對」與英文的「right」,很靜態。反之,英文的「correct」就渾身上下充滿了動感。

B. 「不合理、不滿意」,可以『合工』:是促成業界進步的原動力

一般人做事情,會講求「情、理、法」兼顧,那是一個四平八穩的「平衡」 (equilibrium) 狀況。

但是,在變動的時候,就只能守住「合法」。有時候看似「不合常理」的事務,才正是研發部門可以大顯身手的好機會。為什麼?因為「合法、合情、合理」的事情,早就被其他團隊低價搶著去做,輪不到我們。只有那些看起來「不合情、不合理」的事務,其他的人們才會願意放手,讓我們有機會去試一試。

所謂「不合理」的事,舉例來說,一件在平常時候需要20個人去做的事情,卻只要5個人去完成;或者,一件在正常時候要一年才能(夠)完成的事,卻想趕在三個月內達成。

在《追求21世紀的金鑰匙:培養會掌握機會的年輕人》一書的〈21世紀之路:活潑新思維、新作為〉一文裡,我們在「科技與科學的分野」一節,詳細地說明了理學院與工學院的分野。理學院的訓練,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追求極限,所以一定要合「理」。至於工學院的訓練,只要不違法,都可以嘗試著想出更好的方法、更有效的方法,或者是更省錢的方法來,只要合「工」就好。

對於在發育期的青少年來說,現有的衣服總是覺得太小、不合身,這是因為處於人生發育期的緣故。同樣地,對於研發人員來說,現有的答案總是覺得不夠好、不太合理,這是因為研發人員是帶動公司往前進步的原動力。

大部份的年輕人對於「不合理、不滿意」的事物,會很害怕。總認為:「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為什麼還要去冒額外的險呢?殊不知,十鳥在林之外,還有千鳥、萬鳥在更外圍等著有膽識的年輕人去追尋。在華人地區,保守的前者比較流行;而在歐美地區,冒險的後者就比比皆是。

對於「不合理」的事物,研發人員要充滿了勇氣與「一股傻勁」去承接,因為那是發揮金頭腦來創新的絕佳機會。為什麼?因為「合理」的事物,大部分被其他的公司搶先申請的專利卡住了。因此需要付出的專利權利金,會大大地侵蝕產品的利潤。

試想:如果當年,王永慶先生只做合理的事情,那麼他怎麼可能從賣米的小生意,開拓出台塑王國來呢?當然是遇到不合理的狀況而讓別人收手時,他認為「合工」,就策略性地擴張而來的。

同樣地,郭台銘先生如果專挑合理的、一板一眼的事情去做的話,又怎麼會有機建立起「鴻海集團」呢?當然是只要認為「合工」,就策略性地擴張而來的。

(B.1) 空間上要超越「單打、獨鬥」,時間上要超越「現買、現賣」

在〈21世紀 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一文的附錄二「人造智慧累進論」一節裡,我們明白地指出,智慧型機器的進步,是採用數百年來的知識累積的方式。

但是,人腦的進步,是否有擷取數千年來的先聖先賢的集體智慧精華,融會貫通?

就拿晶片電路設計來說明,電阻 (resistor) 是最容易瞭解的基本元件,電阻的兩端加上電壓,就會有電流流過,這是一種即時反應的「現買現賣」現象,沒有時間差。

更複雜的元件,就是電容 (capacitor) 與電感 (inductor),分別有90ο的落後、或者領先的相位差,可以用來儲存能量。電容的巧妙運用,可以產生累積的效果,就像是疊羅漢一樣。譬如,由電容所組成的充電幫浦 (Charge Pump),就可以產生超過外加正常電壓的額外高壓值,可以用在「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 的設計上。

21世紀裡想要成功的人,在「時間」上必須「現在」與「未來」一起考量,在「空間」上必須「立足點」與「側翼」一起考量。所以,2乘以2,就是4倍。同樣地,「舉一反三」把四個象限都涵蓋了,也是4倍;「事半功倍」,也是4倍。管理學上的「80/20原則」,也是4倍。成功的法門,真的是互通的!

(B.2) 在不能要求完美的真實社會,要善用「容許誤差」

在數學上,兩條直線「垂直相交」的定義是,兩者所形成的夾角為90ο。根據這樣嚴謹的定義,在N度空間裡,只有一組互相垂直的向量組合,譬如,在十二度空間裡,只有一組互相垂直的向量組合。如果有人把垂直相交的定義,放寬為「近似垂直」:也就是允許夾角與90ο可以有好幾度的誤差,闢如說允許正、負3ο的誤差,也就是87ο到93ο都可以。那麼,在十二度空間裡,就可以有非常多組互相「近似垂直」的向量組合。

當我在1990年代第一次在國際專業會議聽到這樣的論述時,心裡嚇了一大跳。直覺上認為,這樣的講者一定是數學考不及格,才會在大家都已經接受的、很嚴格的垂直定義上「做手腳」。當時對方所描述的,是應用在美國的航空公司訂位系統上,借此可以增加電腦裡儲存的資料容量、而不會造成混淆。當時我認為一般人接觸不到大型航空公司的整個訂位系統的全部資料,所以就無從判斷此一「近似垂直」的彈性,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

(B.2.1) 電路設計的例子

後來,我在美國加州的矽谷地區,有機會參與晶片線路設計的「快速模擬軟體程式」(fast circuit simulator) 研發工作,才親身體會到3ο或者3% 容許誤差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很多在電腦模擬上的「加速」技巧,會造成計算結果與理想的期望值有所出入。因為有了3% 的容許誤差,就可以適當地分配在最需要「不完全一樣」的地方,使得晶片線路模擬的結果可以有十倍到數十倍的加速進行,或者讓被模擬的線路大小,可以增加了十倍到數十倍不等。

以前,把一個大型晶片電路放進電腦去模擬運算,需要三、四天之後才能(夠)知道結果。採用了允許3% 容許誤差的「快速模擬軟體程式」,則在早上泡了咖啡之後三小時內,也就是吃午飯前就可以看到結果。如果需要修改電路,那麼下午又可以由電腦跑出新結果。在下班之前再修正一遍,又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電腦模擬,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看到第三次的電腦模擬結果。

由此所造成的工作效率提升,真的是不只十幾倍而已!而且心理上等待的焦慮,也可以大大地降低。如果把「容許誤差」放寬到5%,那麼可以提升的效率,又可以再增加好幾倍。

(B.2.2) 影像壓縮的例子

把同樣的原理,應用到影像處理的「視訊壓縮」 (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就誕生了不同壓縮比的三種畫面:利用該畫面自己壓縮的I-frame (intra-coded frame)畫面可達成的壓縮比是1:7,單向預測的P-frame (predicted frame)畫面可達成的壓縮比是1:20,雙向預測的B-frame (bi-predicted frame)畫面可達成的壓縮比是1:50。將這三個不同壓縮比的畫面交互運用,就可以加大了影片的綜合壓縮效果。

(B.2.3) 快餐店的例子

日常生活上,善於利用容許誤差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快餐店,根據顧客們求快的心理,再加上要節省荷包的支出,就準備了幾樣預先炒好的菜色,讓顧客去機動組合;顧客們也願意容許幾% 的味覺誤差來配合。

(B.2.4) 買車的例子

又比如說汽車銷售,不是每一位想買汽車的人,都會優先選擇性能頂級的「賓士」(Mercedes-Benz)、「寶馬」(BMW) 、「凌志」(Lexus)。實際上,不少人在衡量荷包之後,就會自覺地利用容許誤差的作法,來選擇「豐田汽車」Toyota等相對的平價車種。

(B.2.5) 歐美的擅長

在英語系的社會,人們使用「容許誤差」就比華人社會大膽多了。譬如,You are right只要求答案是在「右半部」即可。反之,中文則要求「對」(match),也就是精準地命中,不可以有偏差或誤差。我們華人社會,被長期以來的「吹毛求疵」習慣阻礙了進步與創新。所以在新創的產業裡,我們很少是搶在第一波的,能夠擠進第二波的話,就非常慶幸與暗自高興了。

所以說,如何善用「容許誤差」?會是在21世紀的真實社會裡,想要成功人士的一大致勝法門!

請注意:策略性的「善用容許誤差」與令人搖頭歎息的「差不多先生」截然不同,請勿將兩者混為一談。

(B.3) 純黑、純白之間的「灰色地帶」

人生絕對不是黑、白分明的。其他人對你而言,臉上並沒有清楚地寫著好人或者壞人,朋友或者競爭對手,甚至於敵人。成語說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

既然有了紅綠燈,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會違反交通規則?同樣地,既然有了球賽規則,為什麼在比賽中,需要裁判滿場飛,跟著籃球或足球一起跑?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一文的附錄三:「連環扣可以強過單招」一節裡,我們指出律師受委託處理法律訴訟,不能選擇性地只是代表「表面上看起來比較有理的ㄧ方」,愈是「理虧」的一方,愈需要律師的睿智來幫忙。

實際上,法律條文沒有辦法寫得很詳細,因為法律條文必須涵蓋修法之後要發生的各種狀況。而且,在事件發生現場的每一個人,在事後描述時,會有不同程度的出入,這是因為每一個人觀察的角度、留意的事項、加上自我的價值觀判斷,有很多的變異。

因此,辯護律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出事件的「灰色地帶」來。唯有把爭論點引進到「灰色地帶」裡,己方的辯護成功機會,才能(夠)由嚴重落後提升到平手的五五波。律師的專業與醫師的專業有相通之處,律師們是處理「人和人之間的拔河」,而醫師們是處理「人和死神之間的拔河」。

當然,如果起訴的檢察官一方貪功,採用過於嚴厲的法條,那麼在歐美陪審團式的審判體系,則辯護律師能夠成功說服陪審團的機會就增大了許多。

C. 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巧

在高科技業界,最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巧。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問題和挑戰,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大類:

第一類是「瞎子摸象」(incomplete、uncertain),見樹不見林,根本看不清全貌。

第二類是「挑剔」(imperfect),對於眾所皆知的事情,還想要再榨出額外的剩餘價值。

第三類是「對立、矛盾」(contradictory),順了姑意、逆了嫂意,無法兩全其美的事情。

第四類是「幾乎不可能、答案似乎不存在」(mission impossible),一般人根本不曉得如何著手的事情。

人們面對挑戰,如果採用消極逃避的方式,那最要不得。至於積極進取的去面對,就可以有四個層次分明的結果:

(1) 第一層是「埋頭苦幹」的境界,完全依據標準作業程序 (SOP) 來進行。拿排球比賽來說,就是把球直接打回給對方,這是屬於「在表面上懂得比賽規則」的人。

(2) 第二層是成果達到了讓大家「認可」的境界,可以額外獲得一顆星的評價,依靠的是採用最有效率的已知方法。拿排球比賽來說,就是確實執行了「擋球、做球、殺球」的要訣,這是屬於「善用比賽規則」的人。

(3) 第三層是成果達到了讓大家「佩服」的境界,可以額外獲得三顆星的評價,依靠的是創新的好方法。拿排球比賽來說,殺球的落點和力道,對於贏球起了非常正面的作用,這是屬於「非常靈活運用比賽規則」的人。

(4) 第四層、也就是最高層,是成果讓人「驚艷、拍案叫絕、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額外獲得五顆星的最高評價,依靠的是神來之筆的妙招;這是屬於「神奇地運用比賽規則」的人。

(C.1) 舉一反三,加上『五子說』

在臺灣的高科技業界裡,一家公司要選擇:究竟「代工」與「品牌」,何者為重?何者為輕?這是一個兩難的挑戰。如果你會做「別人也會做的事」,這就是典型的「代工」。一般說來,利潤可能是3% 到4% 而已。反之,如果你會做「別人不會做、卻需要有人來做的事」,這就是「品牌」的契機。利潤可以衝到30% 到40%,或者更高!

你會做「別人不會做的事」,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矛盾情況。如何才能夠順利地蘊釀出這麼對自己有利的狀況呢?《論語.述而篇》的「舉一反三」,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反轉、倒轉」就是「轉換」(transformation),是某種型式的創新,也就是由甲領域應用到乙領域去。這就有機會創造出:你會做「別人不會做的事」(因為其他人死守著甲領域,不敢跳到乙領域去)。

(C.1.1) 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篇》,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舉一反三」這一句話,包含了極為高度的智慧,是21世紀年輕人最需要的才智。為什麼?如果只是簡單的直線延伸,那麼在舉出一個之後,再順勢舉出額外的三個來就好了。實際上,孔子的話充滿了極深的玄機與竅門。「反」字特別有深意。

「隅」,就是角,四個角可以構成一個矩形。在平面上,以垂直的橫軸 (X軸) 與縱軸 (Y軸)為座標,可以畫分出四個象限來。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對縱軸的左右相「反」,第四象限是第一象限對橫軸的上下顛「倒」。而第三象限是對第一象限的「反」與「倒」。根據報導,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工藝家、畫家達文西的手寫筆記,都是使用第三象限的「反與倒」寫法。

(C.1.2) 五子說:「孔子、兒子、孫子、老子、莊子」

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 卓越領導力〉一文,(F-3) 「四個象限,360度全面出擊」一節裡,我們說明了四個象限的特質。另外,在(G) 「非搞笑題:如何善用兒子、孫子、與老子的方法? 」一節裡,也初步的說明了先賢哲學的妙用。

在此,我們要大膽地提出21世紀「舉一反三」的「五子說」。首先,進可攻、退可守的「孔子」擺在「原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子矛、子盾」,擺在「第一象限」;戰勝不復的「孫子兵法」擺在「第二象限」;柔弱勝剛強的「老子哲學」擺在「第三象限」;「莊子智慧」則擺在「第四象限」,以達成可以重覆使用 (re-usable) 的效用。

《孫子兵法.兵勢篇》提到:「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五聲指的是:宮、商、角、徵、羽。五色指的是:青、黃、赤、白、黑。五味指的是:酸、鹹、辛、苦、甘。

同樣地,「五子」的妙用無窮。「五子」涵蓋了「原點」以及「四個象限」,可以由「舉一反三」的四個角撐起來。如果再深入的去瞭解:橫軸,代表實數軸,主掌的是「空間」;縱軸,代表虛數軸,主掌的是「時間」。所以,「舉一反三」的「五子說」可以提供21世紀裡最需要的才智;無論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巧妙地涵蓋了。

(C.1.3) 加法、減法、乘法、除法

在此,我們不是要談論簡單的代數四則運算,而是21世紀高科技業界的代表功夫。「加」擺在「第一象限」,「減」擺在「第二象限」,「乘」擺在「第三象限」,而「除」擺在「第四象限」。

「加法」就好比「踩油門」,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攬,這是最容易發生的、卻也最會帶來危險的。「減法」就好比「踩煞車」,很容易得罪其他人,卻不會把自己累得半死。煞車的重要性,當車子在下坡路時,最能夠彰顯出來。「乘法」就是要讓效果成倍數的增加,靠的就是「槓桿作用」(leverage) 與「協同作用、或者共作」(synergy)。這是非常高級的武學。「除法」就是要處理好各個「分處」(Division) 之間的相互合作的關係。

站在原點處,可以再加上絕對值運算。一個正實數取絕對值運算之後,還是正實數。負實數取絕對值,就得到正實數。即使是虛數,取絕對值之後,也會得到正實數。所以,絕對值運算是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運算。

從如何善用「減」法,可以看出領導者的魄力與決心。在王詠剛、周虹著的《賈伯斯傳奇:世界跟著他的想像走》一書裡,很清楚地闡述:在1997年賈伯斯重新接任蘋果公司的執行長之前,上一任的執行長艾米里歐 (Amelio) 已經砍掉了兩、三百個可有可無的專案。賈伯斯更加大刀闊斧,在剩下的幾十個項目中,又揮刀砍掉了七成。只有「壯士斷腕」,才能「絕地求生」。

(C.2) 「壓力品質」需要分級管理、細心經營

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一文的 (B-3)「職場:Business 比.是你死」一節,我們點出了大部份的教授們普遍缺乏挨罵的藝術與經驗,所以剛畢業的學生們也就連帶地缺乏處理挫折的經驗。

在高科技業界,如果能夠妥善地掌握挨罵的「藝術」,並且把它從「藝術」提昇成「異數」、也就是「奇數」(odd number),甚至是最稀有的「質數」 (prime number),那麼一定是無往不利。就像本文 (B-5)一節所寫的「90ο:就是渡、一定過得去」。這個描述法,相當地抽象,需要讀者們用心去體會。以後有機會時,我們會再加以詳細闡述。

如果高科技業界沒有壓力,那麼誰也不服誰,就像是在大部份的大學校園裡,「相敬如賓」會導致「相敬如冰」,也就無法有效率地完成大客戶在很短時間內所要求的品質與數量。

(C.2.1) 想賺錢、就有對應的壓力

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業界,壓力大是在所難免的,反正,壓力從左邊來,就會往右邊傳過去;壓力從上級來,就會往下級傳過去。幸好,大部分的人事結構呈現金字塔形,底部比較大,可以分攤從上級傳下來的壓力。

在科學園區的高科技業界,如果問員工:「壓力從哪兒來?」經常聽到的答案是:「來自上層的主管。」再一路追問下去,就會說:「來自公司的大老闆。」哪麼,公司大老闆的壓力從哪兒來?答案是:「來自客戶。」

客戶的壓力從哪兒來?答案是:「來自公司要賺他們的錢,才能付員工每個月的薪水與每一季的分紅。」如此,繞了一圈,原來加在員工身上的壓力,其源頭是發自員工領薪水與分紅的需求。更何況,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反作用力的大小,等於作用力的大小」。所以我們在高科技業界,要善於處理與運用壓力,而非一味地逃避它。

2011年7月15日工商時報的一篇報導「想加薪? 先讓客戶掏錢吧!」指出,韓國三星電子公司懸掛用韓文、英文、中文以及日文所寫的醒目標語:「你的薪水不是公司給你的」(The company does not pay you the salary),以及「請記住客戶才是付你薪水的人」 (Only the customer can pay your salary)。真的是把最基本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

(C.2.2) 壓力的品質

人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 (cholesterol)總含量如果過高,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提高。膽固醇可以分成兩種: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前者是屬於好的膽固醇,而後者是屬於壞的膽固醇。

同樣地,工作壓力也可以分成良性的壓力與惡性的壓力。有時候,適度地加壓,可以提升工作品質與效能,例如,在矽晶片,採用「矽.鍺」(SiGe)化合物去引起晶格的額外壓力,可以增加導電載子的速度,也就是增快電晶體的速度。所以說,適度地加大壓力可以是一件好事。

在高科技業界,正常的工作量大約是每週不要超過50小時,但是大家每一季的分紅所得的金額,可以相差得非常多。由此可見,單位壓力所對應的報酬並不相同。對於「壓力品質」,每個人需要審慎地調控,才能提昇自己的職場生涯。

一個人如果一昧地逃避壓力,養尊處優,只想讓現在的自己有好日子過,那麼將會失去職場的競爭力,也就是對未來的自己殘酷。

(C.3) 「學、問、做、賣」缺一不可

在高科技業界,每年都要研發新產品。在研發部門裡,一個人不可能只靠在大學裡、或者研究所學到的知識、或者技術,去苦撐一輩子。不斷地「學」習創新,是不二法門。

還有,開發新產品,必須從主要客戶端去「問」出需求來;絕對不可以自己閉門造車。

業界與學術界的最大差別是,業界以追求利潤為目的。所以,要把產品大量地「做」出來。

產品「做」出來之後,「賣」的本領更重要,因為它可以決定是賺錢、或者賠錢?在高科技業界裡,就是「學、問、做、賣」四者的快速循環。

(C.4) 「思考模式」的四大境界:『學生』、『學問』、『哲學』、到『觸類旁通』

我們即將進入第四波的「智慧革命」的時代。這是一場「智慧、智能」的競賽,「思考模式」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在此,我們要提出四個層次的思考模式:

最基本的層次,就是「直線思考」的境界。這是一般學生就經常會採用的方式。老師出問題,由學生們來寫家庭作業、或者考試的考卷。

再往上一層的,就是「曲線思考」的境界。靈光的學生,會想出問題來請教,這已經進入了『學問』的範疇。

又往上一層的,就是「轉折思考、或者轉彎思考」的境界。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已經進入哲學的範疇,例如,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就是講求「哲學博士」的特殊訓練。

更高一層的,是超越一條線 (無論是曲線、或者折線) 的思路,而進入「全面思考」的境界。請注意,面是由許多線所組成的,也就是比線要多出一度空間。這是觸類旁通、聯想的能力,可以達到「網狀連結、四通八達」的效果。

既然是「旁通」,那麼不論是「旁門左道」、或者「旁門右道」,都是可以通行的「走道」。如果把正常的「中道」,再加上「左道與右道」,就成了康莊「大道」了。

(C.5) 『90ο』的音譯「就是渡」:一定過得去

在〈21世紀 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一文裡、特別是「虛數在生活的運用」一節,我們描述了90ο方法的妙用。有些場合,0ο的全然附和,或者180ο的強力反對都不適合;此時,90ο的垂直而入,最是好用。實際上,90ο可以很貼切的音譯為「就是渡」。因為90ο的投影量為零,一定可以無聲無息地渡過去,不會被卡住。

在實際運作上,就要構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才能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在此,我們用一個非常傳神的「美國與加拿大兩國劃分邊界」的寓言來作說明,根據寓言,在雙方代表團畫定邊界之後,兩國的代表們必須回到各國的國會去爭取支持。美國代表團在國會的說明,採用的是「圓錐投影地圖」,讓位於南方的美國在地圖上顯得大了很多,所以很順利地獲得批准。而加拿大代表團在加國國會的說明,則採用了「圓柱投影地圖」,使得靠近北極的部分在地圖上被相對地放大了許多,也順利地獲得批准。因為雙方代表團的睿智,使得此一頗具爭議性的問題,獲得了皆大歡喜的結果。這是善用「透視、遠景」(perspective) 的範例。

另外一個寓言的例子,就是在二次大戰之後美軍佔領日本期間,對於日本人男女生在同一澡堂泡湯的習慣,頗有意見,要求澡堂負責人把男女們分隔開來。澡堂負責人一方面要遵守美軍佔領官員的「分開」要求,另一方面又不要破壞原來「同池泡澡」的日本習俗,真的是兩難的局面。有一位聰明的日本人,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在澡池的中央拉起一條串滿了很多小浮筒的浮繩;繩子的一邊是男士們,另外一邊是女士們。這樣子,既符合美軍佔領官員的分開要求,又不違反日本同池泡澡的習俗。真是高明!

D. 揚帆、展翅,到「悟空」

21世紀裡,大部份的臺灣年輕人,都太被動了。很多年輕人因為太習慣於打電動遊戲,所以只想做小幅度的微調 (small perturbation),就像是在雕刻佛像的專門店裡,只會做往佛像身上貼金紙、或者上油漆的簡單動作。把自己局限成一個小螺絲釘,或者一個小基礎方塊而已。這是專注於處理「物」的層次,而沒有提昇到「事」的層次、或者更高的「人」的層次,也就是說,無法從一塊木頭開始,大斧劈下去,雕刻出一尊新的佛像來。

為什麼?這種局限,不像是小地方「放水」而已,而是全面的潰敗,像是擋水牆的全面「潰堤」一般。臺灣領先名校的熱門電機或資訊科系,有的碩士班一年招收好幾百位學生,真的是照顧不來。因此,不少碩士畢業生,不太用頭腦去接受挑戰;反而比較喜歡簡單的填表法;美其名為:「不需要從新去發明輪子」(Do not re-invent the wheel),實際上是搞不清楚物品之間基本的相互制衡關係,很怕「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就一動不如一靜。就像在處理一部汽車,祇能做些簡單的打臘、磨光,或者加油、加水的單純工作。真的很可惜。

年輕人不要一股腦只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即使是要畫葫蘆,至少不要一直依樣畫葫蘆,總是要嘗試著各種不同的變化。

(D.1) 『偶然』?還是『必然』?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人類活動的軌跡 (亦即歷史),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這是屬於全人類的一個重要的巨觀 (macroscopic) 議題。在〈歷史的轉捩點第15講:誰的轉捩點?〉一文,臺灣大學歷史系古偉瀛教授很學術性地探討了「偶然或必然」。

對於個人來說,微觀的 (microscopic) 議題,則更有切身的關係。「偶然」與「必然」可以形成四種組合:除了大環境的「必然的必然」(像是時勢造英雄)與「偶然的偶然」(像是英雄造時勢) 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小環境的,

1.「偶然的必然」,(預先安排好的) 就如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2.「必然的偶然」,(不挑剔) 就如同孫子兵法所描述的「務食於敵」。

一個人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去巧妙地促成「偶然的必然」以及「必然的偶然」?實際上,高報酬的機會大多數是由平日就預先準備好的人優先撈走的。

對於未來,大家的「未知、或者無知」相差不多。然而,有些因素可以明顯地影響結果,也就是可以增加贏的可能性,按照次序分別是;

a. 聲音大的,

b. 理直氣壯的,

c. 有明擺著的策略,

d. 有暗藏著的策略,以及

e. 策略有相互呼應的好幾層深度。

(D.2) 臺灣與歐美的『對比與落差』

在臺灣的科學園區裡,在產品開發方面,能夠有機會去擁抱「聯發科、宏達電」(硬體公司)等金雞母的人就顯得非常地高興。對於如何才能孕育出「Yahoo,Google,Facebook,Apple」等非常軟性的系統公司?還真的摸不著頭緒。

國立清華大學電資學院的林永隆講座教授,還有國立臺灣大學陳良基副校長暨國家講座教授經常會問我很難的問題:為什麼臺灣的高科技圈裡,比較多的是在利潤方面「保三、保四」(3%、4%) 的電子公司?像宏達電、或者聯發科等賺大錢的公司則少之又少?更有甚者,為什麼像「雅虎」Yahoo、「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 Inc.等世界級、能夠引導流行的公司,還沒有在臺灣的科學園區裡誕生呢?

這些問題問得很漂亮!表示國內的講座教授們不是只會埋頭在實驗室裡,他們其實很憂心臺灣在21世紀的整體競爭環境。在此,我們可以客觀地分析如下:

(D.2.1) 『臺灣』與『歐美』的明顯對比與落差

「沉湎於過去」相對於「著眼於未來」;

「從底層一步一腳印做起」相對於「從上層整體規劃」;

「重視技術、物質』相對於「重視系統、精神」;

「重視科技」相對於「生活的藝術、未來生存的挑戰」;

「專注於資本投資密集的項目」相對於「強調腦力激盪的項目」;

「代工、製造」相對於「設計、流行」;(無論在服裝、鞋子、汽車業,或者電子業)

「沉重的歷史包袱」相對於「超脫」;

「硬功夫」(Work Hard) 相對於「軟實力」(Work Soft、Work Smart);

「剛性」相對於「柔性」;

「確定的」相對於「不確定的」;

「結果」相對於「過程」;

「現實」相對於「理想」;

「必然」相對於「偶然」。

最重要的差別是;

「很小的適應圈(comfort zone)」相對於「很大的適應圈」;

「安土重遷』相對於「四海為家」;

臺灣強調「站穩馬步」,而歐美鼓勵「揚帆四海、展翅高飛」!

(D.2.2) 歐美把握未來,積極處理孔子所說的「不知為不知」

如何才能讓臺灣由「製造之都」破繭而出,而成功地轉型為「設計之都、流行之都」呢?我們想由「矽島」積極升級為「設計島」。首先,要由「被動地接受未來」轉變成「主動地掌握未來」。對於未來,我們要做出大膽的預測,無論是「最佳狀況」(best case)、「標準狀況」(typical case)、或者是「最差狀況」(worst case),都要有相當的對策。《禮記.中庸》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所以,我們要「想像未來、看清未來、掌握未來」。我們要,「預測時代的脈博、並且巧妙地抓住未來的律動」,來引導潮流,為未來做完善的準備,並且隨著時間去精進。

其實,「對於未來的想像力」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Key Index),並且,還要再配合上「執行力」;很重要的體現就在於當地所拍攝的電影。華人圈的電影,主要是依附歷史的內容、偶而再加上些許的修潤,比較有名的包括 (在此無法全部列舉):「赤壁」、「投名狀」、「十月圍城」。特別能夠挑戰觀眾腦力的,就像是:「風聲」(The Message)。

反觀歐美的電影,挑戰觀眾腦力的經常有,例如:「特務間諜」 (Salt)、「色遇」 (Tourists),「狙擊陌生人」 (Unknown)。對於未來的豐富想像力,則比比皆是。例如:「機械公敵」(I,Robot),「星際大戰」(Star Wars),「星艦奇航記」(Star Trek),「阿凡達」(Avatar),「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等等,不勝枚舉。

在大眾流行方面,幾十年前,美國迪斯奈樂園創造出「米老鼠」(Mickey Mouse)。還有,美泰兒公司 (Mattel Inc.) 所推廣的「芭比娃娃」,在全世界極為風行。最近的例子,則有芬蘭Rovio Mobile公司所推出的「憤怒鳥」(Angry Bird),是一款非常受歡迎的益智遊戲。

在演講場合,什麼樣的論點最吸引人?在光環的一個極端,就是非常有權威性的說法;在光環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充滿了爭議性、與想像空間的說法。無論是「特別好」、或者「特別奇怪」,都可以吸引崇拜者、或者好奇的觀眾。

看樣子,我們在臺灣,應該要放開心胸,多學習佛教禪宗馬祖道一禪師所提倡的「平常心」(旅日圍棋高手林海峰也非常推崇此項),再加上老子、莊子的詼諧人生觀,一切要「看得開」。如果在短期內,無法全面轉換成歐美社會的「超脫、柔性、理想、軟實力」;則可以先尋求局部突破,從21世紀的「揚帆四海、展翅高飛」開始。千萬不要一直強調19、或者20世紀的「蹲馬步」,至少讓一部分人能夠擺脫束縛,脫韁而出。

(D.3) 「浴火重生」(re-usable) 的能力,再開花

在21世紀裡,找到「終身鐵飯碗」(譬如,公務員) 職業的比例,會愈來愈少。大部分的人,一生可能需要換數次職業,或者要換好幾家公司。所以要保持自己的「可塑性」,就像是「幹細胞」一樣,可以被分派去執行新的功能。在晶片電路設計來說,就要像「現場可編改的邏輯陣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一樣,可以根據新的需求來重新設定功能。

《論語•為政篇》強調:「君子不器」,就是這個道理。

(D.3.1) 「金字塔」,必然造成人事塞車的『死胡同』

人事布局最常採用「金字塔」型,愈往上,職位愈少、競爭愈激烈。一個人在高科技業界,遲早會遇到一個關鍵性的難題:「如果上級不把你所期望的職位安排給你,你該怎麼辦?」

同一類型的問題,換一個更尖銳的方式問:「對於你做得很嫻熟的職位,如果上級要把你調離,讓出位子給其他同事,你該怎麼辦?」這是一個很叫人傷透腦筋的問題。

(D.3.2) 「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

讓我們來冷靜地面對它。對於一個特定的職位,有「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兩項。「必要條件」指的就是相關的資格要求、以及共通的能力。一般說來,符合「必要條件」的人,可能有很多位。

其次,就要看「充分條件」,這包括了「特殊能力」、以及受到「上級賞識」的機運。「必要條件」比較像是「時勢造英雄」,而「充分條件」就和「英雄造時勢」比較互通。

所以,一個人在21世紀的最重要議題,就是「如何讓自己在未來比現在更有競爭力?」在平日,就要培養「互補性」的專長,才能應付其他人對你的「破壞性創新」。也就是要讓自己成為「開創的人才」。當一個人把特殊、有用的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創造出新的、高品質的需求來,也就培養出「浴火重生」的能力。

(D.3.3) 放棄「陸路」,改採「水上漂」、「天上飛」

在高科技業界,競爭當然極為慘烈;我們可以試著拿鯊魚群來做比喻。如果一尾鯊魚受傷流血,其他鯊魚不但不會幫忙止血療傷,反而會群起攻擊、分而食之。在業界,一個人所使用的共通資源,其他人會趁各種機會去瓜分掉。

唯有發展出其他人無法拿去使用的特殊路徑或方式,才能避開糾纏,例如,「平坦的道路」屬於共通的資源,那麼「飛簷走壁」的能力就是特殊;能夠放棄大家都容易走的「陸路」,改採「水上漂」、或者「天上飛」,就是浴火重生的典範。英文字Outstanding就是這個意思;既然是「飛簷走壁」,也就是在stand之外,「out-stand」了。

舉個比較深奧的學術例子。放棄大學教師們努力可及的教授(Full Professor)、或者講座教授(Chair Professor) 頭銜,改採虛無飄渺、不容易被取代的榮譽教授 (Honorary Professor) 稱謂,就是如此。

失去了,最能珍惜曾經擁有過!

(D.3.4) 巧奪天工的『搞鬼』高手

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一文的 (F-4) 「超正規打法:量子位元、甚至於三位元」一節,我們描述了「人、鬼、神」三位元。試想:眾多的同儕、以及競爭者,已經把「人」這一層擠滿了。還有,我們要把上司伺候好,就要把他往上捧成「神」。唯一留給我們自己的,就是需要絞盡腦汁的搞「鬼」了。當然啦,「搞」字,是由「高」、「手」組成,也只有高手才能巧奪天工。現代的名醫,要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就是搞鬼的例子;譬如,人工植牙,人工關節、義肢等等。等到人體的全部器官、部位都可以被取代,那麼「智慧型機器人」的時代就來臨了。

我們必須善用頭腦,如果純粹是「辛、苦」而已,那樣子還非常不夠。一定要「酸、鹹、辛、苦、甘」五味俱陳,才能掌握住天下的真正美味。

(D.4) 「西遊記」教導我們的絕頂智慧:從「悟能」、「悟淨」提昇到『悟空』、『悟時』

在高科技業界的成功要訣,不外乎:1. 自己認清所處的環境與狀況;2. 在不改變環境與狀況的情形下,採取最有利的行銷。

更具體地說,與人們打交道、或者去參加會議,就要:1. 先快速地了解每一位與會者的「目標函數」(objective function);2. 精準地判斷每一個人究竟想採取「深入、微分」的方法,或者「淺出、積分」的方法;3. 再決定自己最好是採取「深入」、「淺出」、或者觸類「旁通」的「穿隧」(tunneling)?

在〈21世紀 全球化領導力、創新與競合模式優先〉一文的(2.D)「創新的第一步為什麼這麼難?」一節裡,我們說明了「深入、淺出、與穿隧」在處理「曲線的」事務的運用。

舉例來說:非洲草原的獅子很聰明,它們有強烈的領地的觀念,很清楚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有多少羚羊可以賴以為生。它們也希望羊群能夠健康地成長、茁壯,以便源源不絕地供應自己長期所需的食物。所以它們獵食的時候,是採取「積分、與微分」並行,也就是「淺出、與深入」並用的方法。

首先,獅子會繞著羊群的外圍跑,兜圈子,這是「積分」、與「淺出」的階段。等到某一隻羊明顯地落單了,獅子再盡全力去追趕與撲殺,這是「微分」、與「深入」的階段。

人們的智慧,當然超越了獅子。所以明朝吳承恩所著作的《西遊記》,講述唐朝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創造了三個鮮明的角色來點醒普羅大眾:分別是「悟能」、「悟淨」、與「悟空」。

「悟」這個字,它是由「吾」與「心」所組成,指的就是「我的心」。心最為重要。雕塑大師朱銘提到:楊英風老師在他的八年拜師期間,並不糾正他的雕刻刀法,完全在他的心念上著手。

首先來談「悟能」,也就是一心一意只重視眼前利益,深信自己的能力,「剛性、技術、必然」,是「深入、與微分」的最佳代表。在普羅大眾裡,這一類型的人數為最多。拿處理「非線性」的事務來說明:一般說來我們最常用牛頓-拉福森方法(Newton – Raphson Method),也就是經由微分運算決定出最陡的斜率 (gradient descent)、然後找出更接近極佳值(optimum)的解答,這就是「悟能」的典型表現。

接著來談「悟淨」,也就是忍辱負重,願意「著眼於未來」,深信「柔性、系統、偶然」,是「淺出、與積分」的代表;在普羅大眾裡,這一類型的人並不多。拿處理「非線性』的事務來說明:這種方法便是沿著「對抗地心引力」的反方向去努力,可以達到「翻越山嶺」(hill climbing)的目的而進入旁邊的另一個能量井 (energy well),但是非常地費力與費時。

最後談「悟空」。可以在「三度空間」自由翱翔、非常超脫,調和「偶然」與「必然」,馳騁於「理想」與「現實」。如果再加上善用「孫子兵法」,就是「孫.悟空」,是「旁通、穿隧 (tunneling) 」的最佳代表!在普羅大眾裡,能夠達到這一類型的人,非常地少。

在古往今來的宇宙裡,時間與空間,是相互呼應的。在空間上,要達到「悟空」的境界;在時間上,就要達到「悟時」的境界。因為唐僧師徒四人的緣故,「悟時」的角色,可以想像由唐三藏來扮演。

速度對時間的積分量,就是空間的位移量。所以,「速度」是「時.空」相互轉換的轉換率。一家高科技公司,如果對於新產品的掌握能夠快速,那麼在市場上就可以佔有致勝的先機。

結語:

21世紀的不歸路,在科技與人文的黃金交叉之後,就進入第四波的「智慧革命」。今後,我們不可以再套用以前的舊招式。而需要觸類旁通的全面思考模式,加上舉一反三,還有善用涵蓋原點以及四個象限的「五子說」,會是我們最佳的法寶。

台積電的侯永清博士提醒大家:「當一個團隊的能力落在相關業界之後時,會被認為是拖累大家。當一個團隊的能力與業界的領先者並駕齊驅時,可能被視為競爭對手。唯有當一個團隊的能力超越業界的領先者時,就會被視為好夥伴。」

因此,我們要不斷地精進,做到孫子兵法.虛實篇所說的:「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宋朝歐陽修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佛家語即強調:「色即是空」,這一切,到頭來都是空與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東晉時代陶淵明『桃花源記』詩句)

附錄一: 『非』是「特殊、不是普通」:所以「白馬非馬、堅石非石」

在〈21世紀 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一文,(3.D)「知其然 vs. 知其所以然」一節裡,我們指出「白馬非馬、堅石非石」的「非」字,表達的是「非常」、也就是「特別」的意思。在此,我們要更深入一層地說,「非」字表達的其實是「特殊」。

根據字典,「殊」就是「不同」。所以,「特殊」就是「特別的不同」。「白馬不是普通的馬」,在馬群裡,非常地顯眼、與眾不同。「堅石不是普通的石頭」(最堅硬的石頭是鑽石),在石頭群裡,也是非常地顯眼、與眾不同。

附錄二: 「矛、盾」、「微分、積分」、「減法、加法」、「深入、淺出」的互通性

在(C-2)一節裡,我們探討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矛盾」。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 卓越領導力〉一文,(F-8)「更難的是微積分同時做」一節裡,我們探討了「微分與積分」。在〈21世紀 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一文,(2.D)「創新的第一步為什麼這麼難?」一節裡,我們探討「深入、淺出」。

其實,這些觀念是相通的。「矛、微分、減法、深入」是相通的。同樣地,「盾、積分、加法、淺出」也是相通的。還有,更高級的「旁通、穿隧 (tunneling)、聯想」與「90ο就是渡」,也是相通的。再仔細想一想:高科技公司每個月發月薪,這是屬於「積分」與「盾」的防衛方法。反之,每一季發分紅獎金,這就是屬於「矛」與「微分」的進攻範疇了。

因為「微分」的關係,就會產生對比的效應。例如,「有陽光、就有陰影」,「有富人、就有窮人」。至於對比的強烈程度,就看是「一次微分」、或者「多次微分」而定。

有人問:「為什麼微分方程式比積分方程式更常被採用?」因為,「進攻」(對應於微分)是最佳的「防禦」(對應於積分)。

附錄三: 「海闊、天空」:液態、氣態:揚帆四海、展翅高飛

在〈電子新智慧、啟發21世紀人腦創新〉一文,(2.H) 「掌握氣態、掌握先機」一節裡,我們闡述了:在氣態的時候,身段最柔軟,沒有過不去的障礙,也就是,氣態的阻力最小。至於液態,也可以沿著縫隙流過去,只是比較會留下痕跡。反之,固態的阻力最大,因為有一定的形狀、容易被卡住而過不去。因此,在氣態的時候,就把未來最可能的樣子讀出來 (Read the air)。

成語說得好:「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所以,一個人在高科技業界不要過度堅持己見。儘量像魚兒一樣,「魚快」(也就是愉快) 地活著為什麼?因為,液態的阻力比固態小,所以,「活」的部首是「水」部。

更進一步的,能夠掌握氣態,豈不是更高竿?所以說:「飛野」,飛得更高、更野放。抽象地講,就是代表「特殊」的「非也」(與「飛野」同音)。

說真格的,氣態最為重要。所以,我們常說:「氣質佳」。反之,強調固態的「固執」,就不很好。

對於「氣」,領導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的孫文提倡:「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宋朝末年,文天祥的正氣歌更明白地道出:「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附錄四: 「鮭魚逆流產卵」相對於「一毛不拔」

在浩浩的歷史長流裡,每一個人究竟要貢獻多少才適當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也就無所謂「對」或「錯」。其中一種極端的代表,就是戰國時代思想家楊朱所提倡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反之,竭盡自己所有來做貢獻的例子,也非常的多,例如,清史稿.武訓傳所描述的「武訓興學」就是。

最值得敬佩的,就是自然界的生物。生長在美國華盛頓州的鮭魚,在每年的產卵季節,都會逆流而上,奮力爭取機會到河流的源頭去產卵,中間有熊在阻撓,也不害怕。實際上,產完卵之後,鮭魚也會力竭而死;但是,它們絕不偷懶,更不輕易放棄。這種公而忘私、奮戰到底的精神,是萬物在宇宙中綿延不絕的原動力。

附錄五: 『過程』:熬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進入天堂

人生,重視的是整個的過程。

「過」:負傷的意思。認真去做的話,就會是「負傷累累」。所以,「過程」是最傳神的表達。

海軍陸戰隊的魔鬼訓練,有一段是「天堂路」。根據維基百科,該路以稜角尖銳的咕咾石鋪成,長約50公尺,全身僅著游泳短褲的海軍陸戰隊員們必須在這樣的路況上以匍匐前進、翻滾等方式通過,還要做出各種指定的戰技動作,而且只要考官認定動作不合格便必須重來,所以凡通過天堂路的隊員沒有不遍體鱗傷的。然而,許多合格的隊員們都將這些傷疤視為軍人榮譽的象徵與珍貴的人生經歷。

附錄六: 化腐朽為神奇

一件事物的深藏價值,不在於光鮮的表象,而在於其內涵。當大多數人都束手無策時,才是展露絕世武功的時機。在此,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有關半導體的記憶體。很多人都知道,「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需要百分之百的準確度;這樣子用來記載重要的數字時,才不會發生錯誤。從前,製造廠商對於有錯誤位元的DRAM記憶體,必須集中起來,再花錢請清運公司載去處理掉。後來有人靈機一動,何不把有錯誤位元的DRAM記憶體用在日常生活的語音方面、玩具音樂盒,還有鬧鐘上?反正一般人的耳朵並不很靈敏,也分辨不出差別來。如此一來,本來的賠錢貨,又搖身一變成為賺錢的金雞母了!

第二個例子是「三角積分調變」(ΣΔ sigma delta modulation),這是用在「類比到數位的轉換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上面,可以增加解析度,從一般的12位元增加到16位元左右。其運作原理就是,利用其微分特性而對量化雜訊 (Quantization noise)產生一種高通濾波的效果,也就是說,一般線性調變所產生的量化雜訊,會平均分布在各頻率上;而「三角積分調變」可以將量化雜訊推往高頻的部份,來產生「雜訊調節」(noise shaping) 的功效。如果將取樣頻率設定得相當高,則人耳可聽到的頻段就相對地低頻。將已經被推往高頻的量化雜訊以低通濾波器濾除,就可以得到量化雜訊較少的原訊號。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利用多數樣本能夠「截長補短」的「平均法」(average out),可以把局部性的變異 (local variation),有效地降低下來。

附錄七: 「自我謙虛」的神奇軟釘子:『贊成』與『反對』之外的第三種選擇

全世界的總人口數已經突破70億大關了,而且還在繼續在增加中;但是,全世界的總電腦數早就超過總人口數了。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一文的 (D-2)「互補的重要性」一節裡,我們已經說明了在現實競爭裡,要避免自己成為「多餘的」。所以在事業上,要積極尋找可以「互補」的夥伴們,要減少功能性的「重疊」。

在業界,有些人過度地謹慎小心,就如同到處買了太多保險,這樣子會上癮。而且大量保險費用的支出,就會侵蝕了獲利,甚至虧了老本,會影響營運的表現。

在業界,如果想要提出建言,首先要摸清楚該公司的現實狀況,究竟是《史記.商君列傳》所描述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大公無私?或者是《周禮》所描述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點到為止?前者雖然可以大快人心,但要注意,一旦人事變動、在上位者換了人,就可能出現「車裂商鞅」之類的秋後算帳,殷鑒不遠。所以,有人開玩笑地說,古代的「欽差」、「巡按」這些專門揭發案情的,在沒有到達目的地的半路上,經常是被「刺死」(和「刺史」的發音相同) 的對象。

一個人如果只是一味地贊成,會被看成沒有主見、專門拍馬屁,根本是多餘的,像是個軟腳蝦。在《老闆不說、卻默默觀察的45件事》一書裡,作者吳俊瑩認為:「不懂得該怎麼有技巧地說NO,等於把天下的事情扛在自己身上。」

當然,若有一個人總是一味地反對,則很可能會被當成是專門作亂的搗蛋份子。對方就會不惜撕破臉,全面決裂。

在「贊成」與「反對」之外,需要找出有智慧的第三種選擇!也就是,很有技巧性地宣告自己能力不足,讓對方必須再去找更高明的人來背書。這樣子就可以達到讓對方知難而退,或者讓其他高人介入去認真調查。此一高級動作,必須掌控在「容許誤差」的範圍內,才能讓對方去自動「修正」(correct) 而改採正確的方法。

一個人要善於「留白」,在適當場合要勇於承認自己的能力有所不足。千萬不要把反對的招式用老,反陷自己於危境。所以,《孫子兵法.軍爭篇》:「圍師遺闕,窮寇勿迫。」,就是這個道理。在審查案件時,除了大力支持的「同意」,與大力反對的「不同意」之外,要善用意在言外的「沒有同意」來點出所包含的問題與危險因素。「沒有同意」就是提醒「需要再斟酌」,千萬不要採用低標準、隨意放水,這是一種高級的無聲抗議。

為什麼採取「沒有同意」的方式?是否因為對方正紅、握有權柄,可能會挾嫌報復?在「好漢不吃眼前虧,又不想背黑鍋、淌混水」的狀況下,到底該怎麼辦呢?既然不能大剌剌地給對方硬釘子碰,就要送上「沒有同意」的神奇軟釘子了。

注解一: 「東、西」對應於固體,「南、北」對應於流體

在平面座標上,「東西向」對應於橫軸,即實數軸。五行上,「東」對應於「木」,「西」對應於「金」,都是固體。而「南北向」對應於垂直軸,即虛數軸。「南」對應於「水」,是液體;「北」對應於「火」,是氣體。液體和氣體,合稱為流體。

注解二: 『空』與『無』有絕大的區別

老子哲學與莊子智慧的高招,在於「海闊」、「天空」。實際上,「空」與「無」有絕大的區別。「無」,就是完全沒有了。而「空」,則是把它的內部掏空,還有一層薄薄的外緣,這樣子氣體或液體就會自動流進來。所以說,「空者,虛也、氣也」。宰相肚裡能撐船,為什麼?答案是:「空空如也、寬宏大量」。佛家語強調:「四大皆空」,而不是「四大皆無」,就是這個道理。

注解三: 『要』、『認真』、『努力』:是懦弱者的話語

一個強調要「認真」做事的人,表示平時大部分可能在「造假」。對比之下,才能彰顯出短暫時間的「真」的部分可以「認」得出來。如果一直在盡心盡力做事的人,都是高品質的成果。哪有「真的」或者「假的」區別呢?

同樣地,一個強調要「努力」做事的人,單位時間的報酬並不高。因為,「努」是「奴力」的合寫,也就是沒有特別用頭腦,只是不停地增加勞力的使用。

「要贏」代表常常失敗,「要努力」代表平時不用功。為什麼?沒有飯吃的人,才會強調「要飯」一樣,是懦弱者的話語。成功者,最常用「已經」來表達,而不是用「要」這個字。

注解四: From Confusion to Confucius 從「困惑、不知」提升到「孔子」

在〈21世紀 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一文的(2.A)「創新的原動力」一節裡,我們探討了《論語.為政篇》子曰:「知之為知之,知為不知,是知也。」英文成語也常說:”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大意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這是對應於「知之為知之。」

在此,我們要舉一反三地,首先提出:”Do the left thing at the left time.”大意是:在剩餘的時間 (譬如下班後、或者周末),做一些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正確的事情。這是對應於「不知為不知。」很多創新的發明,就是靠這種額外的嘗試而成功的。

注解五: 「演說」與「影響」

生動的演說,要包含「演」的部分、與「說」的部分。「演」的部分對應於「影像」,「說」的部分對應於「聲響」。所以,一場動人心弦的演講,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

演說者在表達上很「敢動」,才能夠造成觀眾、或者聽眾的「感動」。

影響以及感動,都是「以德服人」的體現。比起用權威方式去「以力服人」的,更高明多了。

注解六: 對頭、對手、對腳

競爭有三種層次。最糟糕的一種是「對頭」,有了死對頭,就是處於困境,最為危險。比較好的一種是「對手」,彼此機會均等,這是屬於逆境,還可以有所作為。最好的一種是「對腳」,彼此立足點平等,可以翩翩起舞。這是屬於理想的境界!在高科技業界,處於競爭的狀態,有對腳而沒有對手,是大家所最樂於見到的。

注解七: 謊言,Lie

中文的「謊」字,是「言」與「荒」的組合,意即「不常被提起的話」。

同樣地,英文則是「Lie」。當一個人躺下來(Lie Down),懒得替自己辯護時,以前講的話,因為不常被提起的緣故,也就變成謊言了。中英文的詮釋,真是相通呀!

注解八: 「雞生蛋、蛋生雞」,哪一個更引人遐想?

乍看之下,兩種說法似乎是對稱的,然而再仔細想一想,則不盡然。「雞生蛋」,是天經地義的;反之,蛋不一定生雞,要看是哪一種蛋而定?如果是鴨蛋,則會生鴨。如果是鵝蛋,則會生鵝。所以說,「蛋生雞」給予人們更大的想像空間。

參考資料:

1.許炳堅,〈從工程、跨越管理、到 卓越領導力〉,國立臺灣大學校友雙月刊76期E論壇,2011年7月。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1691

2.許炳堅,〈21世紀 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pp. 550 – 595,奇普士的異想世界,(編輯群:吳重雨、陳良基、柯明道、陳巍仁、許炳堅)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ISBN 978-986-6301-19-3。

3.許炳堅,〈電子新智慧、啟發21世紀人腦創新〉,pp. 596 – 623,奇普士的異想世界,(編輯群:吳重雨、陳良基、柯明道、陳巍仁、許炳堅)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4.第1241期商業周刊,霓虹天鵝 (Neo Swan)效應,〈誰,獵殺了臺灣電子業?〉,2011年9月5日。

5.古偉瀛,〈歷史的轉捩點:共15講〉,臺灣大學歷史系,http: //www.eastasia.ntu.edu.tw/member/Ku/history/

6.Lora G. Weiss,”Autonomous Robots in the Fog of War”,IEEE Spectrum,http://spectrum.ieee.org/robotics/military-robots/autonomous-robots-in-the-fog-of-war/0

7.〈IBM新晶片擬人、會「動腦」〉,中央社,新聞速報,2011年8月19日。

參考書籍:

1.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Boston,MA,1985年。

2.王詠剛、周虹著,《賈伯斯傳奇:世界跟著他的想像走》,天下文化出版社,2011年7月。

3.齋藤孝 (日本作者),鄭舜瓏 (譯者),《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大是文化出版社,2011年4月。

4.吳俊瑩著,《老闆不說、卻默默觀察的45件事,世茂出版社,2011年4月。

5.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天下文化出版社,2011年4月。

6.謝綺蓉譯,(by Richard Koch),U《80/20 法則》U,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4月。

7.輝偉昇著,《不懂關係,能力再強也沒用》,日月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

8.許炳堅、吳重雨、柯明道,《追求21世紀的金鑰匙:培養會掌握機會的年輕人》,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