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成功者們的妙招...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系列

成功者們善用哲學

許炳堅博士

哲學(philosophy) 對於現代人而言,是既期待、又陌生。大家都知道,學問的深奧之處在於哲學。對於歐美人士而言,哲學是萬學之母;各個學系的知識,皆由哲學衍生而出。所以不少的博士學位,強調的是哲學本質。例如,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就是「在電機領域的哲學博士」。

華人社會裡,一般時候不大會善用哲學,總認為那是文學院裡的一個專門學系或研究所,比較適合閉門探討。所以,在台灣的大學裡,就會跳過哲學字眼而直接頒授「電機博士」學位。只是在寫英文版的履歷時,會不加思索相應地翻譯為Ph.D. 罷了。在〈21世紀年輕人看清未來、擁抱未來、戰勝未來〉一文的「大學」一節裡,我們對這一議題有著詳細的論述。在此,我們舉幾個善用哲學的例子。

(A.1) 人生的大哉問

以《蛹之生》一書成為70年代暢銷作家的小野(筆名),於2012年7月出版了《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小野的人生思考》一書,屬於「人生哲學」系列。在書的序言裡,小野提出了七個問答題的人生考卷,分別是:

第一題:你是誰?(你認識自己嗎?)第二題:人為何而活?(找到你的信仰了嗎?)第三題:誰是你靈魂的主宰?(誰影響你最深?)第四題:如何與大自然愉快相處?第五題:你願意與誰同行?第六題:人為什麼痛苦?第七題:如何獲得幸福?

2012年2月3日,中央社報導「人生憾事,未勇於追夢最扼腕」一文指出:醫院護士統計出垂死病患的憾事:

第一憾事莫過於後悔自己未勇於追求夢想,而活在別人的期望裡。許多人甚至連一半的夢想都沒有達成就離開人世。

第二大遺憾是後悔自己花太多的時間工作。

第三個最普遍的遺憾,是後悔自己沒有勇氣表達內心的情感。

第四個最常被提到的遺憾,則是後悔自己沒有和老朋友保持連絡。

第五的人生憾事,是後悔自己沒有快樂些。

許多人直到將踏上人生最後一程,才明白自己一生陷在習慣的模式裡,擔心改變而欺騙自己與他人,佯裝快樂,悔不當初。

在〈21世紀年輕人看清未來、擁抱未來、戰勝未來〉一文的開頭,有一小段評論「生活的目地與生命的意義」。再重述如下。記得在唸小學時,學校裡的老師們經常提醒我們的兩句話:「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前者所描繪的就是近程、數十年的目標;後者所描繪的則為非常長遠的目標,是涵蓋千千、萬萬年的事情。看樣子,這是某位不具名的文膽,替先總統蔣中正的文告所思考出來的智慧之語。

生命,原有的意涵是指「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狹義的來說,是指有機體,例如『互聯網』 (Internet of People)。

但是生命的創新意涵可以擴大為「生產出來、吸取能量、處理資訊/產生反應的機制」。加上,還會自己更換零件或模組。所以,並不限於純有機體而已,可以是不遠的未來的智慧型機器人。廣義的來說,泛指會活動的東西,例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2011年4月2日,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彭明輝榮退教授在<十四歲和四十歲的差別在哪裡?>一文指出:活著就是一種可能!隨著年紀漸長,對人生的瞭解愈來愈深刻,年輕時讀不懂的書逐一讀懂,年輕時想不透的道理逐一通透。隨著人生閱歷與生命經驗的累積,情感的深度和細膩度也會增長。當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愈來愈細膩深刻,思想愈來愈開闊透徹時,我們也見證著自己內在生命的生機與開展。在人文與藝術的世界裡,累積著四千年來人類各種極致而精粹的生命經驗,以及璀璨動人的情懷。當我們愈有能力親近這個波瀾壯闊的世界時,我們的內在世界也會愈寬闊、深刻。在助人的志業裡,我們看得到人們的善意,看得到自己所有努力的價值,因此生命不會空虛。

2011年12月27日,彭明輝榮退教授在<一場思辨之旅>一文指出:要解決這些問題,倫理學很重要,哲學也很重要,但是社會科學同等重要。如果你真的想把自己培養成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才,絕對不要被你的科系藩籬限制住,而要把整個大學當作一個學校來念,哪個科系有傑出的老師就去修他的課,聽他的課,甚至跨校去學習。文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學到什麼?科系的藩籬根本就是騙學生的伎倆。這個社會從來不分科系,企業裡也不分科系,因為真實的問題從來都是一整塊而不可分割的。

(A.2) 賣座電影魏德聖導演分享人生哲學

執導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與2011年上映的《賽德克.巴萊》知名電影的魏德聖導演於2013年10 月 30 日在國立清華大學的人社院小劇場演講。由人文社會學院、台灣文學所與學務處共同協辦,講題是:「堅持‧走出自己的格局」。

魏德聖由人生哲學的角度切入,與聽眾們分享。他想起楊德昌導演所教他的:把事情「做完」與「做好」是兩回事。因此他堅持了自己的夢想,把利益先放在一旁,完成想「做好」的事情。

2011年9 月的《光華雜誌》報導「戰士應該在戰場上流血」一文指出:《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接受訪問時表示,有夢想的人非常了不起,能把夢想實踐出來的人是再加一等的了不起。能夠說服別人也投入你的夢想,在我看來,這是最高級的了不起。

(A.3) 「0.8」度假哲學,巧妙地留白

2013年11 月 28 日第1395期的《新新聞雜誌》刊載了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友山尊爵酒店的「0.8」度假哲學,是讓人生更幸福的關鍵密碼。

該文詳細描述:

「緩」之哲學:該酒店的設施,是讓顧客感染美好因子的場所;「吃」之哲學:強調健康餐飲,是美好美味的場所;「住」之哲學:寬敞舒適的客房,是美好元素的場所;「幸福」之哲學:幸福就在「0.8」之外的「0.2」空間裡孕育著;「回憶」之哲學:儲存了滿滿幸福正面的能量,是美好回憶的場所。

真高興,連旅館、餐飲業的廣告,也知道「哲學」的重要性。

(A.4) 推薦傅佩榮教授深入淺出的哲學講本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曾經擔任過哲學系系主任與哲學研究所所長。他以精闢的見解,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他的幾本極受歡迎的著作,包括:

.《傅佩榮與青少年讀易經》,.《原來孟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原來老子這樣說》,.《人生困惑問莊子》,.《逍遙樂,傅佩榮談莊子》。

(A.5) 科學、哲學和神學的分野

2013年11 月 29 日,中國時報報導<重建有土有根的社科>一文作者呂愛華指出:西方實證科學的鼻祖孔德,把認識知識的標準分成3種:神學、哲學和科學。神學是依『神造世人的思考邏輯』來認識知識,哲學是依『因果邏輯』的思考方式來認識知識,實證科學是依『事實邏輯』的認識方法來認識知識。

2013年11 月 29 日,聯合報報導,廖逸司的<人為萬物之靈,或為萬物之禍?>正版廣告指出:三類知識,分別是科學(包括數學、理化等)、哲學(邏輯思維)、和玄學(自然現象)。

B. 與眾不同

(B.1) 培養多方面能力與專長

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比別人優秀,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個人的成就,並非完全由他的聰明才智來決定。而是在於,他是否能夠善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環境,開創出新的局面。英文的名言:What you have done defines who you are,就是這個意思。

2011年12月14日,第1256期《商業周刊》報導<乘法人搶手>一文指出:需要培養第二專長、第三專長。每個人在事業上成功與否?單一專業能力的影響力,只占了20%左右。

2012年7月30日,郭至楨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ePlus/) 報導<台灣上班族,你的國際舞台在哪裡?>一文指出:現代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皆已提升為以招聘擁有二項以上專長的多重技術人才為主。而這樣懷有多重技術的人才,被稱為「黃金職種乘法人」。除了須具備多項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培養具跨界、連結、創新的能力。台灣的年輕人若真想要西進大陸,就必須要有與國際人才同場競爭的心理準備,事先評估並做好作戰的實力:

1. 弄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去大陸?2. 評估好自己的專業與競爭力是甚麼?3.為達西進的目的願意付出多少成本代價?4. 必須抱持一切從零開始的謙卑心態。5. 最後,必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放手一搏的決心。

(B.2) 性格與特質的重要性

2012年5月2日,第454期《管理雜誌》報導<文憑、經歷擺一邊,第一線人員首重性格與特質>一文指出:唯有能解決顧客所有疑難雜症的人,才有機會被錄用。日本企業界風行一時的「現場力」概念。就是工作現場「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線人員在面對顧客時最該具備的『服務熱忱』與『主動積極』態度。專業度、文憑加分有限,「性格」與「特質」才是勝負關鍵。

2011年10月25日,工商時報報導<愛讀書=不會思考?>一文介紹了平安文化出版社的《先忘後記人生整理術》。該書指出:由於周遭欠缺競爭對象,很容易自我滿足,以為自己很厲害、沒人比自己強,當起一山之王。這麼一來,人自然會鬆懈。要增強思考,就必須刪除用不到的知識。畢竟人類的知識贏不了電腦,而知識性代謝症候群卻是個棘手病症。一旦罹患知識性代謝症候群、知識過多症,就很不容易康復。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解決之道,方法有兩種:

一是「丟掉、忘記多餘或低價值的知識或資訊」。人很難有意識地去忘記非知識型的記憶。經常是想忘卻忘不了,想記的東西反而忘光了。忘記就是一件無法隨心所欲的難纏事。

二是「藉由思考來刪除知識」。知識與思考互補,知道不等於知識,但有了知識就不需要思考。若能善加利用這種關係,就能矯正知識性代謝症候群。增強思考就可以刪除知識。

2012年7月29日,中央社.新聞速報報導<韓國未必比台灣強>一文指出: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過,目標很清楚的事情,需要兵團作戰;目標不很清楚的事,要敏銳的切入。台灣的好處是很敏銳,對商機的反應很快。

2011年10月25日,聯合報報導<我超恨台大電機系>一文指出: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認為,大學教授不能只是講課,也要促進討論,並教導學生如何創新、如何破壞,並讓學生保有好奇心。

C. 提昇境界

(C.1) 超越課堂裡,教科書所傳授的呆板知識

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和國立成功大學的陳之藩教授,所著作的<哲學家皇帝>一文指出:希臘哲人,想出一套訓練帝王的辦法,這種辦法是讓他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這是作一個帝王必經的訓練,可惜歐洲從未實行過這種理想。沒有想到,美洲新大陸上卻無形中在實踐這句話,每一個青年,全在無形中接受這種帝王的訓練。

《賈伯斯改變世界的秘密:創造奇跡的9大原則》一書指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要善於尋找比自己更強的人才為自己服務。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墓誌銘是:「一位知道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這裡。」他曾說:「即使將我所有工廠、設備、市場和資金全部奪去,但只要保留我的技術幹將和組織人員,四年之後,我將仍然是鋼鐵大王。」卡內基雖然被稱為「鋼鐵大王」,但他卻是一個對冶金技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他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他卓越的識人和用人才能。總能找到精通冶金工業技術、擅長發明創造的人才為他服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嫉才是管理者的一個大忌。管理者的職責是招募到比自己更強的一流的人才,並鼓勵他們發揮出最大的能量來為自己服務。

2010年12月24日,聯合報報導<蔡志忠閉關,和物理談10年戀愛>一文指出:漫畫家蔡志忠閉關十年,不是為了下一部漫畫作品,而是艱深的物理學。蔡志忠說,學微積分就跟禪宗的「頓悟」一樣,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沒有中間地帶,靠死背公式學微積分不算真懂。談話內容除了老子、莊子等哲學家,更多了高斯、萊布尼茲等數學家。蔡志忠形容物理就像是洋蔥,一般人只看到第一層,物理學者看到下面一層,牛頓、愛因斯坦又看到第三層。學物理就是不斷逼近真理的過程。

(C.2) 年輕人要積極進取、敢於冒險

2013年12月9日中央社報導「博士過多或過少,難一刀兩斷」一文指出:國科會牟中原副主委認為,受到3項因素影響台灣博士人才供給將逐漸減少,包括少子化、博士班報考意願降低,以及人力淨流出。然而,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台灣企業對研發投資不夠,是博士就業低的原因;而且台灣博士生的創新力也不足,讓企業不願多僱用,造成了不良循環。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戴伯芬表示,理工博士方面則陷於嚴峻的學用落差問題。台灣高教訓練太著重於「幫老師作學術發表」,與業界結合度不夠,無法適應社會所需,導致博士畢業生不好找工作,業界也不敢用博士生的困境。

2013年11月ETtoday論壇新聞報導的<別再當投機的台灣人>一文指出:降低成本(cost-down) 思維是產業主要獲取訂單的手段,進而導致勞工薪資水平無法增加。文章作者洪大倫強調,問題的根源,是由於「台灣人的投機心態」所導致的惡果。

洪大倫覺得,台灣人不只沒有狼性,還有很深的奴性。因為我們總習慣於被動接受指令,不敢挑戰權威,對自己的立場不堅定,沒有自信。因此衍生出太多令人難以接受的悲慘結局。台灣人太安逸了。老人安逸,年輕人也安逸。年輕人的安逸則是為了混口飯吃、明哲保身,只求自己有份好工作,其他人的死活與我無關。年輕人本該是進步與創新的原動力,卻往往不敢為心中的理想發聲,不敢為困境做出犧牲與改變,苦果當然就只能由我們自己承擔。台灣的年輕人,只想坐享其成,被動等待好運降臨,不敢爭取、不想抵抗、不願反省,自然就什麼都無法改變。

洪大倫強調,所有的美好都要靠爭取,靠積極爭取,靠拼死命地主動積極爭取。

2012年6月18日,聯合晚報報導<挑戰困難,贏向全球>一文指出: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表示,當前我們面臨社會組織文化成為阻礙我們發展的瓶頸,諸如「半盲的文化價值觀」,讓一般人只重現在、直接、有形的價值,而忽視未來、間接、無形的價值,這就是半盲文化。造成產業空洞化,拼命鼓勵重大投資或資本密集產業。比較理想的作法是,在價值創造部份則是(則是)要仰賴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並從設計到應用全面創新,並經營品牌與企業形象。又如資源分配的齊頭文化,讓有限的資源未能聚焦重點突破,也缺乏競爭機制等等。所以如果我們痛下決心馬上行動,啟動變革並建立新的文化與機制,一定能讓台灣贏向全球!

2012年6月28日,聯合報報導<安逸是創意和才能的殺手>一文指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朱宗慶校長表示,為人父母總希望盡全力保護兒女,希望孩子生活安穩、不要有太大壓力,更不要受苦,所以撐起一把保護傘,悉心的把所有風險隔絕在外。挫折是人生重要成長途徑。現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不願意冒險了,對一些挑戰度較高的事物,沒有興趣、好奇心,更不想去了解。也不應在踏出校門前,把人生目標限縮到「餬口度日」。因為在摸索人生方向的過程,如果缺乏挑戰困難的決心、欠缺追求夢想的熱情,就不可能有甜美的果實。年輕人是國家下個階段國力的重要來源,視野不夠廣、企圖不夠、創意不夠豐富,國家就沒有發展希望。『安逸』是『創意』與『才能』的殺手。

2012年11月30日,第1814期《時報周刊》報導<易經老師劉君祖教政商名流卜卦解迷津>一文指出:演卦容易,斷卦艱難。因為政治與做生意,都是「不確定性」很高、風險很大的行業。一旦判斷錯誤,就會有嚴重後果。

2012年11月30日,《中時雜誌》報導<黃崇仁辭董座盼400億金援>一文指出:力晶科技公司創辦人黃崇仁說過:「生意的本身就是風險」(The business of the business is risk)。

(C.3) 觸類旁通的能力:水平思考

筆者註:這是一個與傳統想法非常不一樣的觀念與作法,所以對於該文的內容詳細引述如下。非常感謝該文的撰文‧編輯劉揚銘先生。

2011年2月1日,第75期《經理人月刊》報導<水平思考的技術:為什麼他想到的,我想不到?>一文指出:水平思考不是邏輯思考的替代品,而是互補品。運用水平思考迅速產生多種可能的觀點,能讓邏輯判斷變得更容易,就好像槍瞄得愈準,就愈容易打中靶心。總是會有聰明的同事,一開口就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分成3個角度來看,第一,銷售通路;第二,促銷手法;第三,價格策略⋯⋯。」一經他的分析,問題豁然開朗。那個聰明同事有的資訊我也有,他陳述的邏輯我也一聽就懂,但為什麼他想到的,我卻想破頭也想不到?問題可能出在,我們都太專注於邏輯,忽略了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

該文表示,傳統邏輯思考是從一個既定的立場繼續『往下』推演、驗證。水平思考是善用既有訊息,往『旁邊』去嘗試不同的認知、不同的切入點,以得出新點子的方法。思考的兩階段包括,水平發想+垂直驗證。水平思考不是邏輯思考的替代品,而是互補品。狄波諾在《創意有方》 (Lateral Thinking for Management) 一書中解釋:「在第一階段有效率地應用水平思考產生點子,能讓事情在第二階段變得容易。水平思考不但不會減損垂直思考(即邏輯思考)的效益,還會擴大它的用處,就好像槍瞄得愈準,就愈容易打中靶心。」在商業世界,最需要水平思考。狄波諾將水平思考定義為「一套用來改變觀念與認知,並且系統性地產生新想法的技術」目標在於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重組概念和衍生各種選擇,探究各種可能與方法,而非只追求同一種方式。

該文進一步說明,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中寫到,「大多數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沒有認真思考,而是單純地把『一時的想法』稱為解決對策,好像都不知道為了解決問題該怎麼想、該用什麼方法想。」水平思考就是突破這個思考困境的好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邏輯思考的最大缺點:找證據支持自己出於第一印象、隨便想想、偏見或因襲傳統而形成的主張。運用水平思考,我們可以在一頭栽進某個概念(並且找尋資料以證明自己是對的)之前,先抬頭看看四周,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嘗試的選項。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資深副總裁內田和成在《假說思考法》中提到,「能比別人早一步看出問題所在,或是迅速提出解決方案,不在於分析能力或資訊蒐集等技術層面,而在思考模式的差異。」

該文結論:先運用水平思考的技巧,迅速找出各種可能性,提出更精準的假說,直搗問題核心,之後再著手提出解決方案。思考力和聰明才智無關,是有技巧、可練習的。水平思考是一種系統性的技巧,「可以學習、演練和利用,就像學會數學或邏輯技巧一樣」水平思考和創造力息息相關,不過創造力是對結果的描述,水平思考則是對過程的描述。水平思考的用途:

1. 想出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並選出最適當的方案。2. 催生新產品、新(行銷)概念、新組織(概念)。3. 簡化那些逐漸變得很麻煩的想法(運用分割法)。4.每隔一段時間,重新評估一些原本很適當的做法,例如降低成本、提出改善時。5. 提出假設、解決問題。6. 蒐集資訊。尤其是需要產生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時。7. 用不同方法看數據資料,從中獲得最大量的洞見。8. 創意地回應別人提出的計畫、政策、想法。9. 預防尖銳的意見不合或兩極化,以及僵硬概念的產生。10. 斟酌各種決策的可能結果。

D. 逆來轉換成順受,再創高峰

(D.1) 要迅速適應新環境

2011年6月27日,第375期《財訊雙週刊》報導「我以前是野狗,現在是狼」一文指出:台灣橙果廣告設計公司創辦人蔣友柏表示,我從來不問問題,我直接問他,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如果對方連一個問題都問不出來,靠腰,那我以後跟他跑案子,不是累死?開設計顧問公司就像高級傭兵團,傭兵的定義,就是每天打仗,客戶丟出問題,都要能幫忙解決,要滿萬能的。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做什麼事之前,都先有條件,沒辦法打仗。當傭兵靠的是資源、信用和膽識。他說,業績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做事的方法是『突破傳統』。

蔣友柏接受雜誌專訪時表示,他認為30歲以下的人「有想法不表示會做事,會做事不表示會做正確的事。就算做正確的事,不見得用正確的方法。」

圓神出版社的《遇見壞上司、笑著活下去》一書指出:好上司根本不存在,上班族都夢想著報仇。壞上司躲不掉,壞上司無遠弗屆,時時刻刻在你身邊。壞上司是你的顧客,千萬別說『NO!』。別成為壞上司的盤中飧。該書說明,如何運用智慧與壞上司共存?

.眼明手快是上策,勿捲入聊上司是非的風波中;.別當埋頭苦幹的傻瓜,幫上司處理麻煩事;.忠誠是開啟上司心門之鑰,上司要的就是忠誠心;.練就阿諛奉承術,上司再壞,也愛聽諂媚的話;.避免列入黑名單的基本指南,別在上司背後放冷箭,低調掩飾上司的弱點。

該書說明,避免與上司爭執的致勝方法有很多種:壞上司是精神病患者。壞上司不知道自己有錯,職場是站在壞上司那一邊,以避免正面交鋒原則來取勝。拉攏上司的頂頭上司,留給上司的上司好印象。拉攏後進,後進的信任,會延展成上司的信任。銘記「三人成虎」的精髓。勿陷入主觀陷阱,務必確認事實。就算是同事,也切勿亮出底牌;善用苦肉計。將遇見壞上司的厄運扭轉成為學習契機。成為有利於他人的利己主義者;多出現在上司面前,不要遠離視線。兔死狗烹是宿命,任何人都可能被拋棄。不需出面就能獲得讚賞之道。別嘲笑上司的卑躬屈膝,最後的勝利者是公司。透過創傷領悟真理;所有上班族都是自我療癒、向前邁進。至於學習如何成為壞上司?壞上司是我們的未來寫照。身為上司得講求績效,絕對不要讓步。與上司之間的關係,決定自己的命運。

(D.2) 不「怨天尤人」,化悲憤為力量

2012年7月27日,美洲《台灣時報》報導<無鰾的魚>一文指出:在浩瀚的海洋裡生活著很多魚。魚鰾產生的浮力,使魚在靜止狀態時,自由控制身體處在某一水層。此外,魚鰾還能使腹腔產生足夠的空間,保護其內臟器官,避免水壓過大,內臟受損。因此,可以說魚鰾掌握著魚的生死存亡。可有一種魚卻是驚世駭俗的異類,它天生就沒有鰾!它就是被譽為“海洋霸主”的鯊魚!英雄的鯊魚用自己的王者風範、強者之姿,創造了無鰾照樣追波逐浪的神話。

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因為鯊魚沒有長鰾,一旦停下來,身子就會下沉。它只能依靠肌肉的運動,永不停息地在水中遊弋,保持了強健的體魄,練就一身非凡的戰鬥力。心中有希望,腳下就有路。與其為上天的不公平來仰天長歎,不如做一條奮力遊動的鯊魚,化短為長,去打造屬於自己的強者之路,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跨越。

(D.3) 把一手爛牌,打到逆轉勝

《20幾歲,要面對的人生困惑》一書指出:「眾生以菩提為煩惱,眾佛以煩惱為菩提。」。有慧心的人,能在煩惱中找到智慧。在人生後半段成功的人,是因為他們在人生前半段的苦難中找到了成功的靈感。「追求完美」是個「美麗的陷阱」。留一點餘地給自己,讓自己的不完美留下一個小小的空間。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忘記時就忘記。失去方向,是因為「想走的路太多」。別為「不可能」找理由。打好一副『壞牌』,比拿到一手『好牌』更重要。

該書說明,「這個社會沒有工作適合你。只有你去適應這個工作。」年輕人不是選擇『工作』,而是『機會』,讓自己「經驗增值」的機會。沒有『磨練』,就沒有『沉澱』,根基就不會牢固。擁有「個人品牌」的人,才能成為職場『不倒翁』。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工作。「吃虧就是占便宜。」如果想樣樣占便宜,到最後一定會吃虧。

該書也指出,「不屑於做小事」的人,給人「好高鶩遠」的感覺。「嘗試」未必能成功,「放棄」一定會失敗。創業需要:熱情、腦力激盪、資源、執行力。人生在於「磨難」,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如何讓熱情之火不滅?不滿於現狀,堅持。要認真問自己:「你喜歡做什麼?你能夠做什麼?你做什麼能賺到錢?」

2012年5月2日,第454期《管理雜誌》報導<企業要做對的事情>一文指出:效法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先生的「瘦鵝理論」,拚命學、專心做,做老闆要你做的事,而且要立刻去做,做得盡善盡美。時間久了,專業的磨練會提高你的信心指數,讓你成為一個主管心目中『好用的人』。也只有好用的人,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2012年3月23日,《蕃薯藤新聞》報導<把人生一手爛牌,打到逆轉勝>一文指出:若把人生比喻為牌局,有人一出生就拿到滿手好牌。如果一開始就被發了一手爛牌,那我們更不該放棄,努力跟命運搏鬥,讓自己『輸在起跑點』的人生,反敗為勝。拿到一手爛牌,如果想力爭上游,就有可能扭轉未來。「誰說一手爛牌就毫無贏面?只要認真打,就有機會逆轉勝!」

2011年5月26日,《中國時報》報導<海專學歷 郭台銘大演逆轉勝>一文指出:從鴻海集團郭台銘董事長的發跡來看,海專學歷及專長看似沒有幫助,但他一路養成「別人認為不可能的,我愈要挑戰」的性格與價值觀,使他願意挑戰自我極限。郭台銘相信,成功是最差的老師,成功只會得到膽怯和懦弱,面對競爭也會更加保守。相對地,專科的背景,讓他敢於嘗試,視成長的痛苦為必然,沒有高學歷的束縛,也讓他更敢大展身手。但看來是滿手爛牌,也不一定會輸。「只要你願意改變既有的思維,隨時都有翻身的機會。」換個角度想,若你能沉著面對牌局,你已經先贏了一半。求才若渴的郭台銘董事長相信,只要有能力、肯負責、懂上進,就是一流的人才。

(D.4) 改變只是翻轉一下

2013年11月21日,聯合報「青年論壇」在宜蘭報導<改變只是翻轉一下,沒那麼可怕>一文指出:國立景美女中國文老師李佩蓉建議年輕世代要勇於嘗試改變。

李佩蓉老師出版了《框不住的國文課》一書,是學生眼中不一樣的國文老師。她強調,改變只是翻轉一下,沒有那麼可怕!她認為這個時代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感受和思辨能力,會不會考試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談吐時展現的格局和視野。

(D.5) 向「超級的競爭對手」借力使力

2011年4月20日,第127期《Cheers雜誌》報導<有了她,才有贏得第一的力量>一文指出:一般人提到對手,總會出現負面聯想,但人生要有競爭者,才有成長。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碰到好對手:「與其說是對手,不如說是惺惺相惜」。被對手追著跑,才覺悟到沒有『不可能』。將客戶的要求,視為一切,「把客戶要求當成聖旨。」不要跟客戶說『不可能』3個字。被對手擊中,是吸納最多功力的時機。跟對手學習,永遠來自於兩人交手,被他擊中的那一刻。在對手使出渾身解數的時候,也就是傳授你最多招數的時候。2007年,人力資源專家黎茲.瑞安(Liz Ryan)提出『frenemy』的概念,這個結合『friend』(朋友)與『enemy』(敵人)的新字,巧妙地描述了敵與友間的微妙關係。

該報導又指出,應該向對手學10件事:

1. 彈性:對的方法不只一種;不要認為對的做法只有一種。2. 沒有時間幸災樂禍。3. 看見自己的盲點:但是對手不是和你正面衝突,就是從背後殺你個措手不及,不論是從正面攻擊還是背後偷襲,他們的觀察最全面。所以,光是從他們的攻擊中,你就可以體會他們最強的是什麼?而你最弱的又是什麼?4. 不斷學習:領先對手的唯一方法,就是比對手學習得更快。5. 堅持 「比氣長」。6. 站在對方的創新基礎上,再創新。7. 危機意識:試著從競爭對手的立場分析,他的結論會是什麼?8. 小策略看對手,大策略看市場:創業對他來說,跟打德州撲克橋牌很像,因為遊戲不是跟莊家對賭,而是與牌桌上其他人競爭。9. 養好脾氣。10. 「明天是朋友」的度量:職場與商場都瞬息萬變,今天的對手,明天也可能站在同一陣線。永遠保持有朝一日會跟對方握手的可能性。

E. 為未來成功,提早做準備

在2007年,觀眾問影星林青霞,影響她最深的是哪本書?她的答案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從已知中解脫》,這本書是智慧之旅。

2012年5月8日,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彭明輝名譽退休教授在<指導教授的角色與責任>一文指出:研究是探索未知,沒有指導教授能保證他的建議都行得通(他在自己的研究題目上也是往往要試很多次才會成功);而論文是學生的,是否畢得了業自己要負責,不能賴給指導教授。

(E.1) 著眼於未來

2011年6月,《新識力雜誌》報導<想入非非的創意產業>一文指出:「想入非非」此成語源自佛經中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乃佛教對世間的認識,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最高天。而當紅的創意產業,可說是一方面為後人引用的想入非非,令人增添無限遐想;一方面為原佛經所述,稱為最高境界。在30年前,如果談 Google 的概念,別人會說你是神經病,現在談 iPhone,好像不能不知或不能沒有,未來談什麼呢?如果你不『想入非非』,永遠只能在後面追趕。

2011年8月22日,《中國時報》報導<當歷史轉彎時>一文指出:當歷史的火車轉彎時,忽視此趨勢者全部會被拋出車外。電腦產業再次轉折,行動裝置(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是未來主流。蘋果是一切風暴的發源與核心。

2011年8月15日,經濟日報報導<英特爾未來晶片很科幻>一文指出: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 認為,科幻小說是工程師能夠理解的語言,可以促進合作並激發創意,所以聘請四位科幻小說家激發工程師創意。英特爾設立已12年的社會科學部門先前就會聘雇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到醫院、照護中心等人來人往的地方,去評估科技發展趨勢,讓公司能設計出人們會想買的晶片。

2011年8月19日,中央社報導< IBM 新晶片擬人,會動腦>一文指出:IBM公司表示,實驗性的「認知運算晶片」,最終或能帶來可「模仿人腦感知、行動和認知能力」的運算器。這項名為 SyNAPSE(Systems of Neuromorphic Adaptive Plastic Scalable Electronics)研究計畫的負責人莫德哈(Dharmendra Modha)認為,這些晶片是電腦自計算機演化至學習系統的又一大步。IBM公司表示,『認知電腦』就像人腦一樣,能夠自經驗學習、找出關聯、建立假說,並且能記取結果、從中學習。新晶片原型進一步證明『並行運算』日益重要。IBM公司表示,認知計算晶片用演算法和矽電路系統,複製人腦的神經突觸、神經元和軸突;具有記憶整合(如神經突觸)、計算(如神經元)和通訊(如軸突)的功能。不過,參與 IBM研究計畫的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精神病學托諾尼(Giulio Tononi)教授表示,重要的不在晶片能做什麼,而是它們是如何做到的。新晶片的關鍵能力在於,就算程式並未特別設計要接收某些資訊,晶片也能適應他們。

2012年3月18日,《聯合報》報導<卸任後,李嗣涔:將繼續腦波研究>一文指出:國立台灣大學李嗣涔校長表示,任滿後將回到學術單位,繼續中斷八年的腦波研究,因為這是科學的未來走向。

2012年9月1日,新聞速報報導<那一年,我們看不起郭台銘>一文指出:媒體人黃創夏表示,人生真是無法盡如規畫。前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田長霖校長說過:「人生不怕看走眼,而是要找看對眼的路,眼光多看十年,預想未來趨勢,不要追隨當紅,然後,就堅定的走下去。」

2012年8月,第1290期《商業周刊》報導<勇敢的靈魂>一文指出:總編輯郭奕伶表示,很多人想「預測」未來,但當百年巨人都身陷泥淖時,我們只能勇敢的『創造』未來。

(E.2) 掌握未來

《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一書指出:聰明人遇事會閃、敏感者容易憂鬱、單純的人不適應,成了愈來愈多人不能有所成就的理由(或藉口)。有十個問題可以測試,你是適應力強的人嗎?

1. 對於沒經驗的事,我是挑「應該做」的做、還是挑「喜歡做」的做?2. 遇到「不得不」做的事,我會情緒激動起來嗎?3. 碰上陌生食物,我是想嘗一口、還是能免則免?4. 對於人家的提議,我常講「可是……」,還是「喔……」?5. 我處理事情時,常說「我覺得這樣就可以了」嗎?6. 跟人溝通的時候,你常講「喔,這我知道……」嗎?7. 你講過「數字不代表一切」之類的話嗎?8. 你知道人是怎麼變半吊子的嗎?9. 身邊的人老「要求」你,讓你煩嗎?(不再有人要求你,你就完了。)10. 你常說「又跟我沒關係」、「反正沒差」嗎?

該書闡述,耐操的人,身上就會散發出職場費洛蒙,讓周圍的人感覺到:「這個人不簡單。」這樣的人對於逆境會自行產生抗體去處理,簡單來說就是「百毒不侵、打死不退」的強韌。雜菌纏身,是人生的精華期,要好好把握。如果你沒有能力,沒有人會麻煩你;如果你不具備條件,沒有人會『要求』你;如果你沒有價值,不會有雜菌來招惹你的,放心吧。人是條污穢的川流。要容納一條污穢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只要你能夠藉由雜菌纏身的時期培養出自己的心靈免疫力,最後你的立場會變成帶給別人雜菌,而非被雜菌羈絆。到了那個階段,你會感謝那些來自各界曾經在你身上撒下雜菌的人,你就是靠這些雜菌,才能將自己從自我感覺良好(其實是一種對外界的閉塞感)中解放出來。要是你現在還不能體會雜菌的正面功能,那就先讓自己置身其中吧。

該書又指出,除了要有對應各種工作的能力,還要具備感知他人需求的柔軟身段,這兩種特質,都必須靠不斷地接受別人的要求磨練,才能培養出來。每個人的「大環境」都一樣,心態不一樣。對於不懂的事情沒有耐性的人,無法招架『有多個解答』的問題。如果你每件事都只追求單純的答案,其實很危險。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只有一個答案的事物,幾乎不存在。而你必須從既非白色、也非黑色的灰色地帶中,自己找出答案。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會因為條件及情況的不同,而跟著改變。有時甚至還允許「無解」的存在。因此,只要找出一個答案就能解釋所有狀況、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思考方式,無法招架現實生活。成長背景越是單一純粹、正面的人,越容易急著想要得到單一解答。

日本思想家內田樹寫過下面一段有趣的文章。我們跟別人說話時,最希望對方回答的話,不是「我早就知道了(所以你可以閉嘴了)」,而是「我不知道耶(所以請多說一點)」。當我們面對另一半,通常是以「我想了解你更多一點」,來宣告愛情的開始,而以「我已經看清楚你這種人了」做為愛情的結束。

F. 張忠謀董事長寶貴經驗分享

(F.1) 既博大又高深的學習方法

2009年10月25日,《聯合報》報導<頂尖大學育才,張忠謀促開領導課>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頂尖大學應該培育未來的領導人才。張忠謀董事長建議拿到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助的大學,應該開一門「領導課」,以4年的時間探討一些10、20年內不會有太大改變的重要議題,例如兩岸經濟關係、兩岸政治、經濟制度應該完全資本主義還是要讓政府有相當介入、社會安全網等問題。讓選修學生找資料、不必考試,透過討論、辯論得出結論,「也許還可以影響政府政策的走向」。張忠謀董事長強調,全球處在競爭又合作狀況,上述議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試著從各方面尋找答案,培養具備樂觀、自信、有改革力的領導人才。

2012年7月9日,工商時報報導<宴席與顧肚皮>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說明他的「終身學習」經。最令他快樂與難忘的是在哈佛大學求學的那一年,就像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所形容的是『可帶走的宴席』,他說,他能證明「我一直帶到現在,還在享受」。第二年,就從哈佛轉到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機械工程。找到的工作,是半導體事業。24歲到33歲時,是有系統的學習半導體技術與科學。33歲開始擔任管理職後,同樣的是有計畫、有紀律的學習,相關銷售、經營管理等。到台灣後,台灣的風土人情、習慣與文化,還有政治、商業文化等,還在繼續學習中。現在,學習系統也變了,變為主要是充實自我人生的學習,包括藝術、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的部分。多涉獵其他領域,可豐富對談,「這又對經營事業有幫助。」

2012年9月27日,工研院發行的《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報導「知識經濟時代,學而優則創」<知識經濟時代,學而優則創>一文指出:「學而優則創」,這句話是從『學而優則仕』衍生出來的。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認為,真正的學,從學校畢業後開始。從六歲進小學到二十二歲大學畢業,最應該學習到的是好奇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學畢業典禮在美國被稱為Commencement,也就是「開始」之意。學生們是否經過大學的學習,獲得了好奇心,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大學教育給予人們一個工作的機會和出發點,從這裡開始學習把創新化為經濟效益,這是「學優」的人往後一生的路。

2012年7月3日,中央社報導<博雅書院教育粉絲>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自己是「博雅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的粉絲。政治大學國際發展書院季淳客座教授解釋,博雅書院教育就是「明識教育」;培養具有多元學習、人文關懷、邏輯與批判等等能力的全人教育。藉此回歸大學的核心價值「大大的學習!」,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缺乏明確課程,反而是教導如何去學習的教育,對人有更深遠的影響;「無用之學,就是大用」。與當前大多數台灣的大學側重職業、技職專業訓練教育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季淳客座教授表示,當前台灣高等教育已面臨一定要轉型的關鍵時刻。

(F.2) 獨到的競爭力

2011年11月5日,聯合報報導<籲不要學賈伯斯>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以「年輕人應具備的能力及國際觀」為題演講,鼓勵學生要有邏輯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至少得有推銷自己的行銷能力,他認為行銷能力是必備的高等能力,不在工程能力之下,卻往往被低估。對未來配偶也得推銷自己才行,否則你不會快樂的。張忠謀董事長表示,世界是平的,各國的年輕人都在競爭,年輕人必須知道,只要走出去,就得跟全世界的年輕菁英競爭。年輕人除了必須誠實面對,並追求真正讓你快樂的事情外,還得學習謀生本領。他鼓勵學生多培養自我行銷、口語表達、人際關係和英文能力。張忠謀董事長認為年輕人最有活力、朝氣,點子又多,因此鼓勵聽眾,一生都要多接觸年輕人。

2012年5月21日,工商時報報導<談創業,科技教父和郭董不一樣>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想創業、勤奮是重要的條件,但還必須要「有膽子、肯冒險、肯賭」的性格。他給現在台灣年輕人的建議是:「要先知道你自己。」、專業必須更寬廣、接觸管理經濟的題目、提升自己的國際觀。]

2012年7月2日,經濟日報報導<談創新,不能只像髮廊搶客>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創新的價值在於改變,而不是跟隨。他認為,創新是「十分之一的天才、加上十分之九的努力及流汗」得來。他的床頭上就擺著福爾摩斯 (Sherlock Holmes)、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紅樓夢、三國演義及水滸傳等中外經典文學。

張忠謀董事長進一步表示,『知識經濟』就是要「化知識為經濟獲利」。在知識經濟時代,光有知識無法獲利,而是要懂得「轉知識為經濟」,唯有『創新』才是唯一值錢的事,而創業「若無創新」將無法獲得真正的成功。光有低成本的優勢無法在對手面前架起很高的障礙物,沒有新點子的創業,都不能維持長久。反之,若能將不同的洞察力金字塔加以融會貫通,產生『聯想』的能力,就是一種創新。

(F.3) 高科技經營的系統化理念

2011年10月13日,經濟日報報導<景氣歹,企業要重基本面>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一個企業的存續,不是只有賺錢,還要在股東、員工及社會責任三者間取得平衡。衡量指標,還包括技術能力、市場領先地位、股東權益報酬率、負債比等。他強調,一個好的企業,首重商業模式及生態系統。因為有了完善的商業模式,才能取得市場主導地位和技術領先優勢。

張忠謀董事長對於高科技產業倡導的三大策略:

1. 技術領先 technology leadership 2. 製造產能卓越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3. 與重要客戶的夥伴關係 customer partnership

2009年10月25日,聯合報報導<領導人要誠信正直>一文指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表示,領導人特質除了誠信和正直,需要有「前瞻性的看法、啟發性的態度、執行力、樂觀、適應性、改革性」等,有的人具備多項特質,有的則是某種特質很強。此外,有些領導人儘管後來沒有成功,卻對社會有很大影響。

2011年7月7日,電子時報報導<晶圓代工要勝出 客戶關係才是關鍵>一文指出:喜歡打橋牌的張忠謀講求「策略與臨場反應」。回顧當年,張忠謀及曹興誠的個人興趣,張忠謀喜歡打橋牌,曹興誠則熱愛下圍棋。打橋牌的核心觀念,是與夥伴一同完成雙方的默契目標及使命;但圍棋卻是走入你死我活的局面。鼓勵公司幹部打打橋牌,一方面可以潛移默化,改變過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營運方式,另一方面,同時問問自己,要怎麼做才能不跟客戶競爭,方為上上之策。

2012年5月13日,第90期《經理人月刊》報導<產業競爭四堂課>一文指出:產業競爭:高績效,是強悍對手逼出來的。每一個人的績效,都是競爭者決定的。以我自身的經驗為例──我打橋牌的資歷比進入半導體更久──,如果打橋牌,就會知道橋牌能打得多好,完全由競爭者決定。畢竟,打橋牌的目的就是贏,如果對手能力平平,不用花太多心思就可以打敗,你的水準也只會是平平;假如跟技術很好的人打,你的水準也會因此提高。

張忠謀董事長的管理講義

DOs

1.要有雄心,才會積極投資,不會消極守成。2.要參與世界級競爭,習慣做世界級領導者。

DON'Ts

1.創新不只是「做出了不起的發明」,而是勇於改變。2.員工不能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要重視團隊合作 。

(F.4) 念茲在茲於人才創造力

在2013年12月5日國科會主辦的「第二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裡,張忠謀董事長呼籲台灣教育制度一定要「徹頭徹尾」地改造。第一步應該舉辦『全國教育會議』。他認為:台灣需要的是技職型學校,以及更好的教育文化,而非靠背誦來學習及通過考試的人。年輕人應該建立通識、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習慣。他針對當前博士養成教育,提出新的見解,強調台灣產業需要具備研發創新能力的人,但不一定是博士生。

G. 「變動、科技年代追夢的準備」,與倡導特異功能

(G.1) 國際經理人劉春梅女士

獲得東吳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學士學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暨新聞學碩士學位的劉春梅女士(Alice Liu),獲邀於2013年9月6日在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演講,題目是:『兩岸三地15年的職業生涯:變動、科技年代追夢的準備』。

劉女士的跨國工作資歷非常豐富:第一階段是擔任公關工作(1979 – 1998),任職於福華大飯店、現代關係社、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等。第二階段是擔任國際經理人,先後任職於上海的奧美整合傳播公司(1998 – 1999),在香港的大中華區德國(BSF 化工)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1999 – 2004),在香港的亞太區美國羅門哈斯公司(2004 – 2005)擔任人力資源部總監,在台北的屈臣氏公司(2005 – 2011)擔任人力資源部總監,最後在北京的中國化工油氣開發中心(2011年迄今)擔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

(G.1.1) 21世紀跨國職場競爭力

劉春梅女士的演講綱要強調學海無涯可任悠遊,但職涯順遂卻需要敬謹修為。你對未來職涯的願景設定好方向了嗎?個人的預期與職場現實是否存在某種程度的忐忑?歷經多國企業的經理人劉春梅的成功發展之處可協助你勾勒出康莊願景。劉女士曾遭受過的挫折也可提供你寶貴的警示,還要與你分享以下職涯發展的經驗:

1. 規律、線性的職涯發展途徑不再,如何因應變革挑戰?2. 時代變遷下的全球移動力,跨文化領導(或被領導)與企業國際化;3. 正直誠信、當真是在競爭中勝出的必要條件嗎?4. 夙昔典範,他山之石,以人為師;5. 如何尋找自己適才適性的發展利基?6. 持續學習的驅動力、完整的人才標準;7. 你的核心才能在哪裡?

所謂核心才能是指你與眾不同的能力:

大家都沒有,只有我有;別人也有,我的比較好; 別人的也一樣好,我的成本比較低;如果別人的成本一樣低,我可以提供得比較快。

(G.1.2) 個人的經驗法則分享,與職業生涯反思

劉女士的安身立命理念,在於:

.誠信與誠懇,.以道德為前提,全力以赴 (不耽誤組織發展),.願意改變,而且相信可以改變。

她強調持續學習的驅動力 (Learning Drive),對於任務、採取「使命必達」的作法。平日存著“危機意識”,可以確保具備競爭力,並且接軌市場的脈動。加上她的好勝心特質,經常鞭策自己、做好任務,因為不想失敗。做為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她會挖掘有潛力的人,跟著組織一起成長;特別是「拔尖人才(Top performer)」,而不是第二名、第三名的人。

劉女士對於職業生涯檢視與反思,可歸結出以下數項:

a. 發展的抉擇:究竟要「從一而終」?或者是「滾石生苔」?b. 專長的路線:讓自己成為專家、管理者,還要擁有複合性長才;c. 接受智慧領導者的啟發與影響;d. 遠景與追夢:忍受歷練過程的折難,與追求自我的實現。

劉女士認為,對於公司而言,考核的重點包括:

.是否可以和公司共患難?.在困難環境,有沒有韌性?.以及如何韜光養晦?

聽眾發問如何根據下屬的能力來領導?劉女士的答覆是:

(1) 對於剛入門的初階部屬,必須給予明確的指示(directive),(2) 對於進階的部屬,給予適當的指導(coaching),(3) 對於很有經驗的部屬,給予強力的支持(supportive) 的鼓勵,(4) 對於駕輕就熟的高階部屬,給予合適的授權 (delegation)。

每個人在職場上,要注意不同組合的能力,分別是: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職能的能力(functional ability),和.領導力(leadership)。

劉女士認為,每個人要認真掌握:

1. 成功、幸福的認識與定義。2. 信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質實,與未見之事的確證。3. 抉擇(兩難) 的智慧:情境與取捨,優先次序,以及輕重緩急。4. 健康(神采奕奕)、安全的追夢歷程:人身、名譽、個人品牌。

(G.1.3) 未來5 至 10 年最為需要的 4 項技能

對於21世紀,劉女士特別分享她的壓箱寶:「未來5 至 10 年最為需要的 4 項技能」,分別是:

1. 數位化技能,包含了.數位化商業技能.虛擬化工作的能力.理解企業的IT軟體和系統的能力.數位化設計技能.使用「社交媒體」和 ”web2.0” 的能力

2. 敏捷思維能力,包含了

.理解與準備應付不同情境的能力.創新的能力.處理『複雜性』與『模糊性』的能力.『處理矛盾』與『平衡不同觀點』的能力.識別『藍圖』(blue-print)的能力

3. 人際與溝通能力,包含了

.協同創新和頭腦風暴.客戶關係建立的能力.團隊 (包括虛擬團隊) 能力.合作能力.口頭和書面溝通的能力

4. 全球化技能,包含了

.多元化員工的管理能力.理解國際市場的能力.在不同的海外地點工作的能力.外語技能.文化敏感性

至於新鮮人,應該要具備哪些優良素質?劉春梅女士列舉了十項如下:

1. Conceptual thinking,2. Organized awareness,3. Initiative,4. Information seeking,5. Self-confidence,6.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7. Relationship building,8. Teamwork & cooperation,9. Emotional mature,10. Flexibility。

(G.2) 倡導特異功能的台大李嗣涔前校長

2013年6月卸任的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於2013年10月 31日在新竹科學園區演講,題目是:『科學的疆界』(The Boundaries of Science)。

(G.2.1) 所認知的「科學疆界」

李前校長回顧2,500年來,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與人類對於光的認知。在「中尺度的物理世界」,19世紀以來經由萬有引力定律,科學家們可以準確地預測星球的軌道。再加上對於力學、熱力學、電磁學的深入瞭解,工程師們在通訊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愛因斯坦(Einstein)先後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接著在1925年,科學家們對於分子、原子、夸克粒子有深入的瞭解。到了20世紀末,在「小尺度的物理世界」,各種現象似乎都可以解釋了。

李嗣涔前校長指出,我們所瞭解的正常物質,在宇宙之間約佔百分之四。其他的百分之九十六是看不到的,分別是佔了百分之二十三的『暗質』(dark matter)與佔了百分之七十三的『暗能』(dark energy)。如果從相對論的嚴謹立場來看,萬有引力其實是「時空扭曲」所造成的。

(G.2.2) 光的雙重特性

李嗣涔前校長詳細地解釋光的雙重特性:粒子性與波動性(如果從相對論來看,則是量子場)。李前校長很詼諧地指出: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他採用佛教的名言來對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013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兩位「希格斯玻色子」學者,解釋了「世界萬物為什麼會有質量」,更加強了對於「小尺度的物理世界」的重視。

(G.2.3) 「身、心、靈」與特異功能

在「中尺度的物理世界」方面,李嗣涔前校長認為氣與人體的互動,仍然存在著奧秘。就拿『身、心、靈』來說,身與心對應於氣功,而心與靈則對應於特異功能。他舉出1973年諾貝爾獎得主Brian Josephson致力於心物合一(mind & matter unification)的探討。他認為,一般人覺得的異象,在「儒、釋、道」有相應的解說。例如,天地之氣對應於信息場,色界對應於無色界,後天世界對應於先天世界,形而下對應於形而上。

李嗣涔前校長在「手指辨字」與「信息場(靈界)溝通網址」方面,有獨到的研究心得。他認為,科學是一個打開心胸不斷探索的過程,而不應排斥框架外的世界。他以「起心動念」四個字來勉勵大家,只要願意花時間,便能打開一扇窗,因此不要侷限自己的發展與未來。

H. 美國中文電視網「百家講堂」,成功經驗分享

在美國加州的中文有線電視網,於2013年 11月播出的『百家講堂』節目裡,分享了許多寶貴的成功經驗。

(H.1) 寬度與高度,實力與境界

與建造埃及金字塔的道理一樣,在業界做事情要先講求『寬度』,然後才能夠建立起相對應的『高度』。

做錯事情的時候,真正的高人能夠面對事實、坦白承認,也就是勇敢地『否定自己』。至於一般平庸的人則急於卸責,死也不想認錯,一直硬拗、護短,也就是拼命地『否定事實』。

在重要的比賽場合,層次比較低級的,常急於用蠻力來決定勝負,那時強調的就是實力。例如兩國之間的爭端,訴諸國防武力來解決;如果層次比較高級,就會依靠智慧,所強調的就是境界。例如兩國之間的爭端,也可以經由外交折衝來達到各取所需的結果。

真正的高人,不在於自身的能力有多高;而在於能夠善用很多有能力的人來一起成就大事業。成功的簡明要訣,就是:高、遠、寬、惠。也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心胸寬、給實惠。

成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如果不認真地關心與思考長遠的未來,那麼「他的事業」就會遇到危機。同樣地,如果不認真地關心與思考目前的處境,那麼「他的自身」就會栽進危機裡。

(H.2) 系統化地應付個人的盲點、與不確定的情況

一般說來,事情可以歸類成4種狀況:

第一種叫做有「共識 」,也就是你知道、別人也知道。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相互尊重。

第二種叫做有「潛力」,也就是你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把潛力開發出來使用。

第三種叫做有「秘密」,也就是你知道,別人卻不知道。對於秘密,要謹慎保守。

第四種叫做有「盲點」,也就是你不知道、別人卻知道。想要剔除盲點,就要多傾聽建議。

在業界,經常需要去應付或處理不確定的事物。現代管理學就教導我們:「帶著確定的人,去應付不確定的事」。譬如說,帶著屠戶可以上山去應付獵物;帶著船戶可以下海去應付可能的海難。

在草原上,能夠與盟友們聯合行動,即可成為「獵手」去獲得成果。反之,如果只靠單打獨鬥,不能與盟友們聯合行動,那麼就會成為強勁競爭對手的「獵物」。所以,台積電在面對美國英特爾(Intel Corporation) 與韓國三星(Samsung) 等國際超重量級半導體競爭對手時,要組成「台積電大聯盟」(Grand Alliance) 來一起奮鬥、獲成功。

附錄一: 節錄 2013年北京大學 王恩哥校長的十句話 第一句: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運動場,一個是圖書館。不斷地充電、蓄電、放電。第二句:培養「兩種功夫」一個是本分,一個是本事。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靠『兩本』起家靠得住。 第三句:樂於吃「兩樣東西」一個是吃虧,一個是吃苦。做人不怕吃虧,做事不怕吃苦。吃虧是福,吃苦是福。 第四句:具備「兩種力量」一種是思想的力量,一種是利劍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往往戰勝利劍的力量。這是拿破崙的名言。一個人的思想走多遠,他就有可能走多遠。 第五句:追求「兩個一致」一個是興趣與事業一致,一個是愛情與婚姻一致。興趣與事業一致,就能使你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得以發揮。恩格斯 (Friedrich Von Engels) 說,婚姻要以愛情為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也不會是牢固的婚姻。 第六句:插上「兩個翅膀」一個叫理想,一個叫毅力。如果一個人有了這「兩個翅膀」,他就能飛得高,飛得遠。 第七句:構建「兩個支柱」一個是科學,一個是人文。 第八句:配備兩個「保健醫生」一個叫運動,一個叫樂觀。運動使你生理健康,樂觀使你心理健康。日行萬步路,夜讀十頁書。 第九句:記住「兩個秘訣」一個是健康的秘訣在早上,一個是成功的秘訣在晚上。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說過:人的差異產生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 第十句:追求「兩個極致」一個是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一個是把自己的壽命健康延長到極致。

參考資料:

許炳堅,<21世紀年輕人看清未來、擁抱未來、戰勝未來>,《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校友季刊》, 36期、37期與38期,2010年5月、8月與12月。

小野著,《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小野的人生思考》,究竟出版社,2012年7月。

傅佩榮著,《傅佩榮與青少年讀易經》,九歌出版社,2008年9月。

傅佩榮著,《原來孟子這樣說》,九歌出版社,2010年3月。

傅佩榮著,《原來莊子這樣說》,九歌出版社,2010年6月。

傅佩榮著,《原來老子這樣說》,九歌出版社,2010年9月。

傅佩榮著,《逍遙樂,傅佩榮談莊子》,天下遠見出版社,2012年12月。

傅佩榮著,《人生困惑問莊子》,九歌出版社,2013年9月。

尼克爾.科林著,《賈伯斯改變世界的秘密,創造奇跡的9大原則》,一言堂出版社,2011年4月。

水森著,《20幾歲要面對的人生困惑》,好的文化出版社,2011年10月。

崔京椿著,張亞薇譯,《遇見壞上司、笑著活下去》,圓神出版社,2012年4月。

齋藤孝著,鄭舜瓏譯,《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大是文化出版社,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