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檔案思想起~飲水樓的故事

《-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31檔案思想起~飲水樓的故事》

本校檔案庫房典藏著全校歷年公文資料,原先存於總區行政大樓二樓一整排(靠主秘辦公室一側),數量龐大頗佔空間,嗣因校務日繁,新增了不少單位及主管,總區行政空間侷限不夠使用。民國90年開始,很多單位乃遷至剛接收的水源校區,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檔案也在96年8月遷往水源校區飲水樓,建置符合規範的恆溫濕庫房,開創紙質修護業務,首度籌劃檔案策展。所以不只搬了家,也把傳統例行檔案業務搬到一個全新的境域,在隆隆建築聲響中的水源校區初期建設工地,趁隙偶而吹起悠揚的文化牧笛。

回憶起水源校區一帶,日據時期是臺北市給水總匯的區域,昔日曾為日軍砲兵聯隊營區,臺灣光復後政府遷臺,臺灣省訓團進駐,停辦後民國38年國防醫學院(源自清光緒28年北洋軍醫學堂)遷臺入住接手,將其稱為「水源地」。依國防醫學院院史記載,當時營區僅占地二甲餘,建築物皆為瓦頂平房,且大多腐朽,最完整者為營區中央一棟二層大樓,最大建築則為木結構鐵皮屋頂之大禮堂,營區範圍內共有日式眷舍28間,狹小營地如何容納現有人員物資?足見當時環境簡陋,物資匱乏的窘境。

國防醫學院落地生根水源地,篳路藍縷闢建50年,民國81年本校與國防部達成士林校地(情報局長久借用無法歸還)與水源地互撥的協議,89年6月30日國防部正式撥交國防醫學院校區給本校,成為臺大水源校區。

水源校區飲水樓的前身,即為國防醫學院圖書館,民國62年國防部核定,由張元春工程師設計興建,64年10月落成後以「致德醫學圖書館」(紀念盧致德院長)命名,四層建築,總樓地板面積4000平方公尺,設備完善,允為當時翹楚建物。96年本校檔案遷入,並經校內命名會議討論,考量檔案「思源典藏計畫」之推動及考據檔案忌火等概念,最後從飲水樓、天一閣、傳是樓等3個替選名稱中,選擇「飲水樓」命名,英文則直接以「Archives」表示,成為國內大學中首座具展示、修護、典藏之綜合性檔案館。

為了回溯「飲水樓」過往,民國103年12月27日,檔案同仁前往內湖國防醫學院現址,看到60年代水源校區舊模型,經訪視該院圖書館資深同仁,更搜集到很多寶貴及感人的故事,為即將邁入40年頭的飲水樓建物,開啟一段尋根之旅。(文:臺大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