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讓臺灣的心導管治療技術站上世界的舞臺

1977年9月16日德國的心臟科醫師Andreas R.Gruentzig第一次利用自製的導管球囊,為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病人打開其狹窄的冠狀動脈,這個史無前例的醫療舉措就注定要成為影響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的一項重大發明。Dr.Gruentzig的大膽嘗試,不僅替心臟病的治療開啟了一個不同的視野,更帶動一波以千億計醫療產業的巨大革命浪潮。1982年開始應用於救治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1986年冠狀動脈支架的問世、2002年藥物塗層支架的發明,都可說是隨著這股浪潮應運而生的醫療進程。現今在歐洲及美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成為醫院最常執行的醫療術式之一。可惜的是,Dr.Gruentzig來不及看到這一切,他的發明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讓他可以駕駛私人小飛機翱翔天空,最後卻在1986年因小飛機失事殞落在美國的喬治亞州,享年僅46歲。

臺灣在 1980年6月由臺大醫院首次引進PCI治療,時程上雖落後先進國家不久,但受限於健康保險尚未開辦,以及相關醫療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其技術層面始終面臨瓶頸無法提升。反觀鄰近的日本,由於保險體系的完善以及背後有強大的醫療工業做為後盾,不僅在「量」上治療案例數逐年增加,讓千千萬萬受心臟病所苦的患者因此受益,而從不斷累積的治療經驗上,也使得日本的心臟科醫師在PCI的技術層次不斷地精進,始終讓歐美各國不敢小覷。一時之間,日本醫師渡海來臺襄助治療複雜性冠狀動脈心臟病蔚為風潮,替李登輝前總統治療心臟病的倉敷中央病院光藤和明醫師,就是當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蒙受地利之便,臺灣的心臟科醫師確實從這波風潮中獲得了啟發與進步,但卻還不足以站上世界的舞臺。

2000年後,由於全民健康保險的逐漸普及以及民眾的受治心切,除了PCI案例數也逐年增加以外,臺灣的心臟科醫師開始積極地在此一領域尋求創新與突破,逐漸地在國際的心臟學界嶄露頭角,而其中翹楚的人物,應屬臺大醫院心臟內科的高憲立副教授了。高醫師從臺大醫院心臟內科訓練結束後,即蒙其恩師李源德院長指派精研心導管技術,不僅在冠狀動脈治療上尋求精進,更積極地將治療觸角伸入頭頸部、腎臟以及四肢周邊的粥狀性動脈硬化病變。扎實的訓練背景,加上大膽嘗試的冒險個性及流利的外語能力,2000年後高醫師就成了國際間大大小小心導管學術會議爭相邀請的座上賓,甚至是現場手術示範的術者,讓臺灣在此一領域的醫療實力逐漸被世人看見。

2013 年10月30日,是世界規模最大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心導管學術研討會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 (TCT)舉辦25周年的日子。隨著心導管治療在日常臨床醫療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跨越1/4世紀的TCT已然變成了匯聚超過3萬名來自全世界各地心臟內外科、放射科以及相關醫療產業專家學者的超級學術會議。在這個可資紀念的日子,臺大醫院高憲立副教授及其醫療團隊,受邀從臺北透過即時的衛星實況轉播,在大會上現場手術演示給遠在舊金山與會的所有專家學者。由於精湛的手術過程,大會還因此情商衛星轉播單位從原本兩小時的轉播時間多延長半小時之久。不僅會場上的各國醫師給予臺灣的醫療實力高度肯定,大會更是勇於突破政治的藩籬,將參與手術轉播的醫師名字前特別標上中華民國的國旗以資識別,讓所有在場與會的臺灣醫師都因此感動莫名。

經此之後,來自臺灣的醫師逐漸成為各大國際學術會議競邀的對象,同時透過相關學會的努力,這幾年臺灣的心臟醫療實力已在亞洲和日韓等國並駕齊驅。尤有甚者,2016年2月高醫師更是受邀至美國本土參與美國心血管研究基金會(Cardiovascular Research Foundation, CRF)在紐約所舉辦的年度複雜性心導管介入性治療會議,並在已享譽盛名的哥倫比亞大學附設基督教長老教會醫院心血管中心,現場示範與交流如何治療冠狀動脈慢性全閉塞病變。了解美國醫療環境的人都知道,對於如此的醫療先進大國,要接受一位來自亞洲的醫師在自己面前示範如何手術治療,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這不只在臺灣心臟學界是絕無僅有,放眼現階段在亞洲能受如此高度的關注與殊榮的醫師,也確實寥寥可數。

臺大醫院向來執臺灣醫學界的牛耳,不僅是把關民眾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更肩負著為臺灣醫療承先啟後的神聖使命。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在心導管技術的精進與努力,不僅引領臺灣的心臟醫療站上世界的舞臺,也讓各國的心臟科醫師在驚豔於優異的技術同時,見識到臺灣真正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