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臺大粉樂町─時代的眼睛:與當代藝術的對話系列報導

臺大藝文中心與富邦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16臺大粉樂町─時代的眼睛: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展覽於3月9日展開,為期兩個月,將藝術作品設置在臺大校總區內多處,並配合一系列講座與導覽活動,將當代藝術帶入校園。本期開始臺大校訊將分別報導各項作品如下:

1.王天仁

展出地點:雅頌坊戶外草地

作品名稱:變色龍、動物腳踏車

開放時間:24hr

香港藝術家王天仁擅長將廢棄木材,拼砌出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動物造型木雕。隱伏在綠地間的《變色龍》椅子是藝術家的巧思,回收木材的獨特紋理則是時光荏苒的痕跡,《變色龍》其實正是臺北帶給王天仁的印象:城市箇中細微且不曾間斷的變化,仔細觀察與用心感受才能發現。

《動物腳踏車》將腳踏車轉化為流動的雕塑,在校園中跟著觀眾到處遊走,除了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種放慢步調、為校園添上一道幽默風景的生活態度。

2.吳燦政

展出地點:地理系館

作品名稱:臺灣聲音地圖計劃

開放時間: 08:00 - 17:00〈週六日公休〉

吳燦政自2010年著手規劃《臺灣聲音地圖計畫》,多年來收錄臺灣各地的聲音,交通噪音、人聲喧嘩、社會活動聲響…等,逐步記錄城市中的各種環境音景。本次於關注人類與環境關係的地理系館展出,藝術家亦收錄了臺大校園內多處聲音,透過聆聽與探索,重新建構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

聲音地圖運用Google Maps為界面,藝術家將記錄的聲音編輯後,再對應定位至地圖。每一個地點可能包含單次或多次不同時間的聲音記錄,有些來自偶發的事件,或是尋常重複的聲音,甚至是我們平常所忽略的、聽不到的聲音。

3.康雅筑

展出地點:洗衣部前長廊〈小小福旁〉

作品名稱:晒魚乾Ⅱ—迴流

開放時間:24hr

康雅筑延伸東區粉樂町作品《晒魚乾》的海港意象,透過節氣和洋流的變化,生命的關係也隨之轉換。洗衣部屋簷下所纏繞的藍色線條,如深海洋流般,扮演著交匯、擴散、稀釋與淨化的角色,海洋生物與魚兒順著水域迴流,仿若悠游在建築物的記憶之間。這棟興建於1925年的木造建築,實為臺北高等農林學校的「化學講堂」,同時期完成的建築物還有現在的第一行政大樓。歷經90餘載的房舍至今仍佇立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亦回應藝術家探討宇宙萬物的循環、重生與交替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