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幸「膚」延續– 推動國家型皮膚保存庫計畫

2015年6月27日發生的八仙樂園粉塵爆燃事故,是繼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臺灣受傷人數最多的意外;時值事故發生一週年,張榮發基金會與臺灣627八仙塵爆公安事件受害者保護協會,於6月26日(星期日)下午2點開始在張榮發基金會B1共同舉辦八仙塵爆感恩音樂會,由長榮交響樂團協同藝人林俊傑現場演出,另外亦邀請八仙傷友演奏雙簧管感謝當時治療的醫護人員們,協會更獻上花束感謝當時投入救災的城市英雄們,最後上場的藝人Selina也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並為病友們加油打氣。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在身體內部器官和外在環境之間形成一個天然屏障,可以調節體溫,排出多餘的水分、鹽分,也可防止細菌及異物入侵,同時也可防止有害光的輻射,或某些毒性化學物質的滲透,因此,當身體受到外傷之威脅時,皮膚具有第一線的保護功能。成人的皮膚面積約為兩萬平方公分,厚度約為0.5-3毫米,一旦皮膚受損,水分及電解質流失,極有可能造成休克或死亡。

去年6月27日發生八仙樂園粉塵爆燃事故,共造成15死499傷,所有傷患平均燒燙傷面積約41%,燒燙傷面積大於40%之傷患計有281人,其中80%以上傷患人數共41人。當時衛福部耗資兩億元購買國外大體皮膚成功治療多名傷患,衛福部所採購的大體皮膚,在燒傷初期覆蓋於傷口,可以穩定病人生命徵象,在燒傷後期覆蓋於傷口,可以減少傷口感染與降低敗血性休克;使用大體皮膚是大面積燒傷病人存活的關鍵因素之一。

2001年來每年都有超過千人遭受燒燙傷之不幸,但臺灣皮膚捐贈風氣並不高,每年捐贈皮膚個案不超過40例,大體皮膚庫存量更低於五千平方公分,不足以供給臨床治療使用。

皮膚捐贈可以給予受贈者傷口適當的保護,提高患者本身修復能力,降低感染風險,在大面積的燒燙傷治療上非常重要。如果民眾同意捐贈皮膚時,醫療團隊在摘取皮膚時會以摘取有衣服遮蓋的部位,如軀幹、背部及四肢的皮膚為主,衣服外露部位如頭頸部、手背、腳背等則會維持其完整性,摘取厚度約為0.03~0.05公分,摘取後亦會以紗布及繃帶包紮。

臺大醫院去年開始承接衛福部的「國家型皮膚保存庫」計畫,協助建立皮膚勸募標準作業流程,當日在會場外亦會設置勸募攤位,發放皮膚捐贈文宣,同時藉由有獎徵答方式提升民眾對於皮膚捐贈的認知,現場亦有護理師協助填寫器官捐贈同意書,唯有民眾的大愛捐贈才可以保持一定的皮膚庫存量,讓幸「膚」延續,方可在臨床上救助更多的燒燙傷病患。